曾經的東方小國,又土又野蠻,後來竟成為世界第三強國

曾經的東方小國,又土又野蠻,後來竟成為世界第三強國

在德意志未統一之前,這個國家四分五裂,邦國林立。18世紀中期以前,普魯士尚未崛起,在眾邦國中並不起眼。而18世紀中期以後,普魯士卻迅速崛起,成為了能和奧地利抗衡的最強的兩個邦國。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取得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除奧地利帝國外的德意志,並於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並開啟了歐洲強國之路。

而19世紀的奧利地帝國,實力非常強大,與之相比,普魯士如同一個屌絲。可是,最終奧地利卻成為了普魯士的手下敗將,而普魯士成為了德意志的主宰者。

那麼,為什麼普魯士會實現這樣的大逆襲呢?

雲石君將做具體分析。

一、工業文明之下,普魯士的地緣實力得以激活和釋放

從地緣格局來看,普魯士的核心區域位於波德平原,即現德國東北部和波蘭一帶,北臨波羅的海。但是,這塊區域卻是鹽鹼地,多沙質低地和沼澤,土地質量非常差,地緣環境並不理想,地緣實力有限,不利於發展航海業。被奧地利人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可見其貧瘠。

農耕時代,在這片貧瘠又氣候條件惡劣的土地上,受人類科技水平的限制,普魯士並不具備良好的開發價值,北歐平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片蠻荒之地。

在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還相對弱小的時候,像高山、湖泊、河流等,都是維護一個國家和地區安全的天然屏障。而普魯士周邊的自然屏障卻很小,再加上還有來自北歐維京海盜的頻繁侵襲,更使得這裡長期處於戰亂動盪中。

而奧地利帝國核心區位於中歐山區盆地,地緣格局相對獨立,有天然的屏障,借居高臨下的地勢來統攝北部平原低地。

曾經的東方小國,又土又野蠻,後來竟成為世界第三強國

從地緣格局上看,與奧地利相比,普魯士處於劣勢地位。

不過,隨著工業革命的爆發的蔓延,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度的東風吹遍了歐洲大陸。普魯士也藉助了這股東風,提升了本身的地緣價值,及開發潛力。

在工業,特別是機器大工業的推廣和普及下,大大提高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北歐可大規模利用的板塊的地緣潛力逐漸釋放,北歐平原在不斷提高的人類技術水平下,地緣實力逐漸增強。與此同時,來自北歐海盜國家的威脅越來越小,這就為普魯士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雖然,農耕時代的奧地利在山區盆地的庇佑下,有壓制普魯士的地緣優勢,可是,進入工業革命後,普魯士的平原的地緣實力得以激活和釋放。同時,在工業文明的推動下,普魯士的陸上交通和航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提升了其外海航行的能力。這樣就致使了普魯士有了壓制奧地利的地緣優勢。

二,大航海時代後,波羅的海沿岸的普魯士起到連接東西歐的作用,地緣價值越來越高。

在中世紀時,地中海是歐洲文明的中心區域。而地中海以北,有亞平寧山脈、阿爾卑斯山山脈的高山阻隔,使得以地中海為核心的歐洲文明難以將影響力輻射到北部的普魯士地區。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已經殖民主義的開啟,像西葡英法等這些老牌殖民地可以將殖民地的大量財富運回到歐中本部,並反哺於歐洲本土的開發。中歐、北歐地區也逐漸強大起來。北歐平原也得到了極大的開發。

同時,因大西洋航海線路的崛起,歐洲文明走向了亞非拉地區,地中海貿易圈逐漸萎縮,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圈逐漸崛起並取而代之,歐洲最重要的海洋貿易樞紐也發生了轉移。

曾經的東方小國,又土又野蠻,後來竟成為世界第三強國

而波羅的海是歐洲眾多河流的入海口,河流縱橫,海灣和海峽屹立,使得普魯士擁有眾多港口。隨著,世界各地的貫通,商業交流越來越頻繁,各國商品需求量也增多,擁有眾多港口的北部平原的商貿比內陸更加發達,在時間的推移下,財富積累也越來越多。同時,工業時代到來後,東西歐板塊以波羅的海為地緣通道,連接了東西歐,也抬升了普魯士的地緣價值。

三,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民族思潮下,導致教權衰落,奧地利內部混亂不堪,而普魯士本身民族較為簡單,更利於內部團結穩定。

奧地利多山、多河流湖泊,山地面積佔全國的70%,是一個內陸國家,整體地勢走向為西高東低。由於地緣阻斷的關係,導致奧地利民族多樣,政府對非主體民族的約束力有限,這種情況下,宗教力量成為了各民族的紐帶,從而使得教權勢力凌駕在世俗治權之上。

進入近代,新教崛起後,天主教勢力範圍大幅萎縮。在科學技術、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的推動下,教權地位不復往日。隨著宗教神秘感逐漸消失,政教分離得到越來越多民眾的認可,在宗教改革下,奧地利帝國的意識形態也日趨瓦解。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後來的拿破崙戰爭使民族主義和革命的浪潮席捲整個歐洲,動搖了王權的根基,民族獨立越來越強的呼聲是奧利地帝國陷入到絕境。意大利戰爭、普奧戰爭後,奧地利實力大衰。帝奧地利國不得不向境內第二大民族——匈牙利民族妥協,並給予其與奧地利相同的地位。奧地利帝國本身就是多民族在獨立運動中的產物,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性和分裂性。由於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衝突不斷,民族矛盾越來越嚴重,政治上也會變得動盪,奧地利從根本上,難以有效整合德意志民族。

再普魯士以德意志人為主,相較於奧地利而言,民族矛盾更小,內部更加和諧,利於民族整合。

1525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後,宣佈改信路德宗教,從此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繫,普魯士普遍受新教的影響。相較於天主教而言,新教根基不穩,教權難以凌駕在世俗權力之上,保證了普魯士國內王權勢力的集中,及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在內部團結之下,普魯士在與奧地利爭霸中獲得勝利。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普魯士有了屌絲逆襲高富帥的資本,不過,這個也只是相對於德意志內部的各邦國而言。在歐洲其他大國的地緣政治博弈越來越激烈的周邊環境下,德意志的統一之路並不順利。在德意志統一之路上,法國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德意志的統一又對法國造成了哪些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