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淞滬會戰會失敗?

袁華幸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戰役。

此次會戰是國軍主動反擊的戰役,因日軍由北向南入侵,而蔣介石為了長期作戰需求(對於日軍軍隊數量,中國巨大的戰略縱深的確可以達到空間換時間的目的)在上海主動反擊日軍,達到改變日軍攻擊方向(改為由東向西)以贏得更多時間的戰略目的。(西安事變後,上海也是我們中國主要的金融中心,後面江浙地區更是工業區,國軍已經不得不打,而在上海是一個可以製造足夠國際影響力的戰場,此次決戰也可以引起其他勢力干涉,爭取更多國際援助,甚至可能在國外勢力調停下來達到挫敗日本對華北的野心)中日兩國由此不宣而戰,自此由七七事變的局部衝突升級為中日雙方全面戰爭。

國軍:陸軍集結精銳部隊中央教導總隊、87、88師(均為德械師)以及其餘國軍部隊約70餘萬人;空軍集結8個大隊約200架飛機;海軍集結第1、2艦隊約40艘艦船和魚雷大隊等。

日軍:陸軍集結8個師團、2個支隊和1只混編陸戰旅約20餘萬人;空軍集結空航和海航11個航空隊共約390架飛機;海軍集結第三、第四艦隊,共30餘艘艦船和4艘航母。

戰爭終以國軍指揮失控,撤退變為潰退而失敗。國軍傷亡約29萬餘人(戰場傷亡約187200人,此外撤退混亂傷亡10萬餘人),中央海軍全軍覆沒(沉船戰術被洩密);日軍傷亡4萬餘人。上海淪陷,日軍勝利。

淞滬會戰失敗原因個人認為:

一:會戰開始國軍佔據絕對優勢兵力還有榴彈炮、空軍、坦克等重火力進攻市區,而日軍在上海守備的海軍陸戰隊也就3000餘人,後又在商團動員退役軍人共4000餘人依靠永久工事硬是抵抗下來了,國軍一直沒有完成重大突破,反被拖住了當時潛入上海的精銳德械師部分兵力,未速戰速決還使日艦隊走脫。

二:國軍疏於防守海防重鎮,錯誤估計日軍不會海面登陸,將杭州灣防守部隊投入正面戰場,導致腹背受敵。而日軍戰術靈活,主力三個師團迂迴到適合大兵團登岸並利於縱深進攻的金山衛併成功登陸,吳克仁所部67軍增援松江卻未能退敵,淞滬軍隊已經陷入被圍殲的局面。

三:指揮混亂,沒有明確指揮序列,蔣介石多次遠程插手前線指揮,面對日軍調兵遣將、撲面而來的軍隊,蔣介石又寄託希望國外勢力干涉制止日軍侵略,撤銷了原來全面撤退的命令改為堅守各自陣地,命令反覆使士氣低迷,軍隊秩序渙散。松江淪陷後,蔣介石又倉促下達撤退命令分兩路退往南京和蘇州等地區,此時指揮完全混亂,演變為大潰退,部隊被日軍海軍轟炸和飛機極大消滅有生力量還嚴重打擊了士氣(南京保衛戰失利埋下伏筆)。

四:上海地形臨海,並且在國軍喪失了制空制海權後,70萬軍隊擁擠在一起被動挨打,日本強大的海軍得以發威,充分的對陸軍進行支援,而且鋪天蓋地的海軍航空兵更是對正面戰場和撤退時候的國軍造成大規模傷亡。

五:沒有對防禦工事進行整理準備,耗資幾百萬建設號稱“東方馬奇諾”的防線在上海地區作戰失利後防線沒有順利和撤退部隊進行對接,竟然發生撤退守軍進不去自己陣地,打不開工事的大門這樣的事情,而且建設的防線質量不敢恭維,“豆腐渣工程”在此時便有了?

六:部隊武器裝備以及戰鬥素質普遍不濟日軍,戰爭觀念還停留在之前,軍官士兵不知道該如何打飛機坦克,攻打地堡要塞不會隱蔽迂迴,一味猛攻,可惜一腔熱血。日轟炸機來襲不懂得隱藏臥倒,竟然有士兵直挺挺站著指飛機大罵,只得出師未捷身先死。中央軍等正規武裝還強一點,很多增援而來的地方武裝和雜牌軍不少都是新兵,很少有實彈射擊(彈藥太缺了),對上“被子彈喂大的”,擁有大量戰術訓練的日軍,只剩一腔熱血。

七:情報方面,國民黨特工重心還放在對內上面,對敵情偵查、情報收集方面比對華虎視眈眈的日軍相差甚遠、可以說日軍比國軍更加了解國軍,淞滬戰役國軍戰時情報一片空白,(比如被日軍輕鬆登陸金山衛,事前那麼多間諜在此處活動國民黨竟然一無所知);而且國民黨內部滲透比較嚴重,比如著名的漢奸黃濬(也叫黃浚,後以叛國罪公開處決),被處決前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簡任高級機要秘書,這個職位僅次於秘書長,長期洩露重要機密軍統中統竟然不知,終於在蔣介石召開的“機密軍事會議”擔任會議記錄時,當晚便把“江陰沉船封鎖航道計劃”洩露;而且蔣介石多次遇到刺殺,其準備乘坐英國大使許閣森的車去上海,但因臨時有事改變計劃。而後許閣森的車便遭到日軍轟炸;這還未完,而後蔣介石參加南京中央軍校“總理紀念週”,在他來前一會,兩個刺客被警衛排查出來但逃走了,跑的時候乘坐的就是黃的車。

八:國軍內部不團結,派系嚴重,臨陣換將,任人唯親,常有為保存實力隔岸觀火的事情發生,坐看同袍被殲滅,可惜只是便宜了小日本。

九:思想問題,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到現在還寄託於西方勢力干預,以淞滬會戰在上海對列強等國際組織的衝擊達到企圖國際干預日本停戰,“以戰求和”。可惜,列強會為弱國求和嗎?犧牲的不是他們國家的人民,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情況下怎麼會幫助中國?

只可惜那些無數一腔熱血為國捐軀的國軍戰士。

在此,致敬。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首先,第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戰場地點就選錯了。

上海,就不是中日兩國軍隊決一死戰的地方:人家鬼子可以海陸空三軍肆無忌憚的來,你中國軍隊可以嗎?

可以的話,就不用沉船,不用蘇聯空軍支援了。

1933年第十九路軍的淞滬抗戰時,已經表明,當日軍從海上發起支援時,它將可以做到源源不斷,因為日軍的海上力量決定了它可以做到。而中國的海軍絕對沒有阻止日軍從海上進犯與包圍上海的能力。因為上海“面朝大海”,面對海空實力碾壓自己的對手,無險可守:




我們都知道,當淞滬會戰中日兩國軍隊膠著僵持時,日軍一部從金山衛登陸,戰爭形勢隨即迅速逆轉,1933年的悲劇再度發生。

這個致命要點,中方軍隊的最高統帥蔣介石並非不知道,他就是因為知道了,所以才要求張治中帶領國軍精銳德械師87、88師先下手為強——這一點可以說是一反常態。

眾所周知,他從1931年9月18日起就沒主動反擊過日本,一直堅持“攘外必先安內”。

當兩大主力與日軍駐淞滬部隊大打出手初啟戰端時,蔣又同時命令他的另外兩個“老本”——教導總隊以及和87、88齊名的中央軍精銳第36師馳援上海。

因此,這次抗日老蔣算得上“誠意滿滿”,但是他打定的主意——利用優勢兵力迅速將淞滬日軍殲滅或擊潰,然後迫使日本人坐到談判桌上,他則挾勝利之威而使日軍接受停戰。

很可惜,這一幕並沒有出現。

在命令張治中先下手為強的同時,老蔣還說服了由閩系把持的中國海軍設法封鎖長江,試圖趁機把黃浦江內的日本海軍封鎖在原地。

他這樣做,無非還是筆者前面強調的:因為他知道1933年十九路軍經歷過的事——一旦日本的陸、海軍聯動起來,將無力迴天。

一個叫「南造雲子」的日本女子,和一個叫黃浚的中國男人,使老蔣的“關門打狗”計劃付諸東流。

黃浚:行政院主任秘書,在蔣介石部署先下手為強的最高機密會議上,他擔任會議紀要,並在會後迅速把這個絕密情報告知南造雲子,這名女間諜火速將情報交給日本大使館武官中村少將,由他直接用密電報告東京。

於是,一夜之間,盤踞在長江海河航道大大小小70餘艘日軍艦船逃出生天。

得知計劃失敗後,老蔣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肯定是得打了,你撩起來的,人家還手,你不可能不抵抗。

不過,“填鴨式抵抗卻是不可取的”——整個戰役,中國政府出動近50個師,70萬餘人。

白崇禧曾經說過:“校長,別繼續填了”!
李宗仁在《日記》中寫到:委員長依舊鬥志高昂……

有鬥志是好事,但還是那句,既然老蔣一開始就只是想打個閃電戰以促成停戰局面,而不是持久戰也不是要決一死戰;同時,他也知道日軍陸、海聯動起來,上海整座城將被“反包餃子”,那麼:他為何還要繼續打了???

答案:委員長比任何人清楚。

他從魏德曼口中得知他望眼欲穿的“九國干涉”不會發生,此時他才終於“夢醒”。所謂“等待公理之戰勝”、“國際必不負我”不過是一廂情願的自欺欺人。

醒了以來,才猛然發現,銀行沒搬、黃金沒搬、糧食沒搬、甚至機構與人員都還沒疏散——南京的外交部照常開門,天天幻想日本人上門議和、財務部繼續打款給帝國主義……

好吧,“還得再撐一撐”!

於是,這就是白崇禧說的“填鴨”、李宗仁說的“依舊鬥志昂揚”的真相。

最終,國軍的全國精銳徹底被打殘,老弱殘兵退守更加無險可守的南京城,為了保住最後的有生力量,國民政府迅速擢升了一批副將——這就是你在南京保衛戰的陣亡名單中看到大量旅、團、營級名單的原因了。

答案是已無兵可用,全是臨時拼湊的雜牌軍。

最終,釀成了那場四十萬同胞慘遭屠戮的災難……

如果不是在南京保衛戰後李宗仁在徐州的疑兵之計成功迷惑了日本人,以及北方戰場上由張自忠領銜的西北軍和共產黨部隊抵抗有力遲滯了日軍的總體行動的話,那麼,被70萬國軍吸引而來的30萬日軍上海方面軍,將極有可能追上一路狂奔的國軍最後之力量。

如此,則中國抗戰可以徹底完了!

最後總結:

淞滬會戰輸在最高統帥集團錯誤的判斷了戰爭走向,仍然幻想著“國際干涉”與“中日提攜”,是蔣介石在淞滬主動開闢新戰場,使得中國在北、南兩邊都和日本開戰,並因此迅速擴大了戰爭規模的根本原因。

無論如何,即使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的“閃電戰”計劃成功了,但是,國軍仍然沒有可能在淞滬、南京中堅守得住。

因為,盧溝橋的一聲槍響後,日本人已經下定決心全面侵略中國,既然如此,則淞滬會戰中,即使日軍輸了第一局,但是,狼子野心的步伐也不會停下來——大舉調兵增援勢在必行。

並且,第二局裡,日本人擊敗國軍盡出之精銳也是必然、雙方實力相差太遠,況東南沿海地帶,日軍可以海陸空三軍盡出。

在北方,起碼日軍還無法大肆動用海軍呀。

所以呢,正是因為最高統帥部的天真幼稚、軟弱無能,為後來比南京大屠殺更加慘無人道的、一夜之間豫、蘇、皖三省89萬同胞葬身魚腹的“花園口決堤慘案”埋下了伏筆。

如此荒唐,焉能勝利?


無風即風

為什麼淞滬抗戰會失敗?有很多答主說了很多詳細的情況,為了避免重複回答,我今天想換一種角度來說說淞滬會戰為什麼會失敗,就從這條鮮為人知的鋼鐵防線說起吧……

【南京浩劫除了仇恨,也應該引發後人足夠多的反省】

在回顧那段抗戰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對廣大愛國軍隊將士浴血奮戰,犧牲重大感到熱血沸騰,但也對當時中國軍民的損失巨大感到痛惜,尤其是某些應該勝利或不應該有如此巨大戰損卻因為指揮失當,無能腐敗而導致最終慘敗就更為憤恨。

【抗戰時期,物資裝備落後的中國軍民無數次只能運用老祖宗留下的古老防禦工事抵禦外辱,如果有耗資巨億民脂民膏建造的現代化軍事設施不能物盡其用,甚至根本就無用,不啻於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清朝留下的炮臺,尚且多次發揮“廉頗之力”,現代化的德式防禦工程竟無一用,怎麼能不令人憤慨】

當時蔣府為了在世界輿論面前展現自己的肌肉,把重兵幾乎全部撒在上海做“血肉賭局”,而近在咫尺的杭州灣的安危視而不見。最後被日軍包抄退路,全盤崩潰,軍心士氣一瀉千里,再不可振奮,不但丟掉了上海,很快又丟失了南京。

【可敬的愛國軍人,他們絕大多數都盡了軍人職責,可是最高當權者則充斥著腐敗無能之輩】

其實,當時政府中並不是沒有高瞻遠矚之人,早在抗戰爆發之前,就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參謀建議下,耗費巨資修建了可稱的上“中國式的馬奇諾防線”的“京滬杭國防工事”,又叫“吳福錫澄防線”。為的就是一旦中日爆發戰爭,能夠有可以屏障的現代化軍事設施。

該國防工事共分三大主體:

一、京滬陣地:又分兩大防禦梯次,第一層防禦線位於在吳江縣至福山鎮,第二層防禦線位於無錫至江陰錫澄線。

二、滬杭陣地:第一層防禦陣地位於乍浦至嘉善,第二防禦線位於蘇州至嘉興。之間的沿海地段還修建了側翼陣地

雖然無法和西方高度發達國家如法國所營建的“馬奇諾”防線相比,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數一數二的上乘傑作。

該工程規模浩大,抗戰爆發時,尚未全部完工。但即便已經完工部分,如果運用得當 ,也是能夠給有來犯之敵沉重打擊的。

但事實上,這些現代化軍事設施比“馬奇諾”的命運還要可恥可悲。馬奇諾畢竟用上了!而這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卻連一兵一卒都沒有進入過!!在戰況衰微,軍情緊急之時全部鋼門緊鎖,曬著太陽!

後來的解釋是這樣的,鑰匙都由當地政府官吏保管著,日軍臨近,這些鼠輩早逃之夭夭了。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是託詞。如果最高統帥階層具有正確的部署,早應該時刻惦記著這些重要的軍事工程。正是因為他們的腦袋裡根本沒有什麼合理的戰略思想,有的只是想要在上海租借洋人眼皮底下譁眾取寵、拿國家民族命運做賭注的私念,一旦軍情急轉,一直做“民族英雄秀”的他們就頓時顯出“原型”。 倉皇逃命要緊,還什麼工事不工事!從這條工事的命運,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在兵力遠遠佔優的情況下,淞滬會戰會輸的這麼慘,還導致了後來的南京大屠殺。

人們有理由以另一種假設“假如當時是一支強大高效的政權”指揮全國各族同胞統一抗戰,我們會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經受如此莫大的屈辱嗎?

“南京大屠殺”是國人心中永遠無法釋懷的痛,在痛恨日本法西斯喪心病狂的同時,我們對當時蔣府重大的戰略戰術方面的失誤與罪過感到尤其的痛心和憤怒。參考文章:中國抗戰時期的“馬奇諾”


戰爭史

淞滬會戰為何會失敗?這場戰役真的失敗了嗎?我表示淞滬會戰是一場勝利,因為淞滬會戰拖住了日軍整整三個月,使得國軍可以有時間完成轉移和部署。沒有淞滬會戰的血拼,日軍的大軍就不會是從東南打過來,而是按照當時的戰略,從北方打入蜀地,然後再度北上,一舉將中國境內的國軍消滅。


當時日軍大本營制定的作戰計劃就是如此,日軍侵華司令部的意見就是按照成吉思汗滅亡南宋的戰略,通過從西北地區直插中國大後方西南,佔據西南之後再度北上,將東南地區的國軍全部消滅。這一招到底有多大勝算,簡單來說至少比從東南一點點打過去要勝算大。所以淞滬會戰為何要打,原因就在於此。

淞滬會戰的擴大,其實是蔣介石下令主動進攻導致的,也就是說是有意讓日軍的主力集中到東南地區來。為了咬住日軍,國軍投入兵力高達70萬。而日軍投入了高達30萬的兵力,還動用了海空軍。所以這一場戰役國軍的傷亡是非常大的,不過這次戰役也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鼓舞了國人抗戰的信心。



很多人認為淞滬會戰是錯誤的,還說什麼不該將戰場選在上海,因為這樣就暴露在日本海空軍之下。但是這種問題當時蔣介石會想不到?蔣介石好歹也是在日本留過學的,而且還是保定軍事學院畢業,所以淞滬會戰的選擇其實主要是要把日軍引到華東地區,為國軍抗戰爭取時間。


小司馬遷論史

淞滬會戰為什麼會失敗?

淞滬會戰投入的這75萬國軍不是一般的部隊,他們是當時中國與當時德國合作的時候產生出來的軍事結晶,也就是著名的德械師,對於蔣介石政府而言,德械師就是當年的王牌,也就是相當於當時抗日戰爭結束以後,蔣介石手裡的美械師一樣的地位。

德械師手裡擁有的中正式步槍與當時德國人裝備的毛瑟98k,可以並稱為兄弟,與此同時,德械師手裡拿的機槍是當時的捷克造,而捷克斯洛伐克,此時已經併入到德國人的名下,碩大的鋼盔,毛瑟手槍也就是著名的盒子炮,德國的20響,37mm反坦克炮……

理論上來講,完全裝備德式裝備的德械師跟日本人作戰的時候是有一戰之力的,那為什麼在松滬會戰上,數量龐大的德械師在與日本軍隊的對戰的時候會落於下風呢?

首先,二者最大的一個差距就是海空軍的支援方面,尤其是空軍和炮火的支援上,由於當時中國國力的限制,飛機和大口徑的火炮這方面進口的數目比較少,對於前線部隊的支援力度比較小,對於此時此刻的中國軍隊而言,能夠得到飛機的支援,這簡直就是不可能想象的,大多數時候都是我們頂著敵人的炮火和炸彈上去,搶佔敵人的陣地。至於說大口徑的火炮,他本身那種炮彈就是一種戰略物資,連日本人都很難,揮霍得起,就別說當時的國民政府。

此外,中國只是單純意義上的從德國人手裡引進裝備,至於說生產線方面,中國除了從德國手裡引進了中正式步槍的生產線以外,其餘武器的生產線均沒有引進,等於就是說,中國部隊,此時的軍事裝備的生產體系並沒有形成,而反觀日本這一邊軍事生產設備的體系,已經在幾十年的歷練,裡面逐步完善了起來,中國部隊的武器裝備,一旦損失了,那就沒辦法補給了,但是日本人的武器裝備,一旦損失的確可以得到後方的源源不斷的補給。

並且,日本每年派遣大規模的軍事參謀團還有大量的學生軍事幹部去歐美進行學習,學習現代化的軍事理論學習現代化的軍事戰術,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實行的時期,人數規模都比日本人來的少,這也就造成了中國軍隊雖然數量龐大,但是戰術思想落後,對於新時代,新戰法的研究比較淺,這也就造成了在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因為戰術上的思想與落後而一次又一次吃了虧。

再久攻不下日本海軍總指揮部之後,中國軍隊選擇直接組建敢死隊,以血肉之軀發動一次衝鋒,結果被日本軍隊問中捉鱉,軍隊的衝鋒,簡直就是徒勞,即使我抗日部隊以至死不渝的鬥志,在戰場之上,與敵人搏命,但是能夠給敵人造成的殺傷,簡直小的可憐。

在戰場結束以後,由於後方醫療設備的缺失,很多受傷的士兵並不是死在敵人的槍炮之下,而是死在了後方醫療條件不足的情況下的傷口感染,許多士兵的非戰鬥減員,造成全線大量精銳部隊有作戰經驗的士兵不斷的陣亡,導致了抗戰後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許多在淞滬戰場裡面陣亡的,或者是打散的國軍部隊都是極具戰鬥力的。你比方說在淞滬戰役裡面陣亡的74軍被打散,編制以後重新整編成74師,以後就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而孫立人將軍最先擁有的3000軍人就是在淞滬戰役裡面受傷的3000個不要人管的傷兵。

最後不得不說是戰役戰術上的指揮失誤,從大的戰略上來講淞滬會戰,他本身是要吸引日本人的注意力是局部抗戰轉變成全面抗戰,戰略上來講是成功的,但是從戰術指揮上來講,簡直就是失敗。

這一點與我們親愛的蔣介石委員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淞滬會戰最開始的一段階段,對於敵人實力上的低估,使得蔣介石一開始投的不對,根本就不可能解決掉敵人,最後部隊不斷投入,形成了添油戰術,面對敵人登陸部隊。蔣介石放棄容易守衛的灘頭陣地,放敵人進來,等級敵人完全登錄以後,在命令自己的部隊對敵人進行反擊,這就造成了部隊在一開始承受的根本就不需要承擔的傷亡,最後撤退的時候命令混亂只是單單的一直撤退命令迫使日本方面1萬多人追著10萬國軍在那滿大街的跑步,多少有經驗的作戰士兵不是死在戰場之上,而是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漩渦鳴人yy

淞滬會戰是一場沒有勝利的勝利,尤其到了戰役的中後期,其作戰指導已經是:政治大於軍事,戰略大於戰役!

首先從淞滬地區的地形來看,根本不適合在這裡進行戰略決戰!該地區向東形成一個巨大的突出部,東面、東北、東南都是臨海,中國軍隊的沿海防線形成一個巨大的弓形,不得不將大量的部隊防禦如此長的防線,削弱了中國軍隊的數量優勢。而反過來這種突出部對擁有絕對制海權的日軍來說是很大的優勢,日軍可以在任何一個低調集中兵力進行登陸作戰,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日軍一旦選擇從這個突出部的北部或者南部發起登陸,將直接切斷整個中國軍隊的後路。所以任何一個軍事指揮官都不會選擇這樣一個地域進行大規模的苦戰的。事實上正是由於日軍在杭州灣登陸直插入中國軍隊的後方,中國軍隊不得不全面撤退以避免被日軍包圍。



中國軍隊的最高統帥部在戰役的前期期望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打一場戰役讓國際社會來干預日軍的侵略。可是隨著戰事的不斷擴大,蔣介石認為此戰關乎國民政府抗戰之決心,輕言放棄於政治極為不利。此時的淞滬戰場已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關乎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


就軍事角度而言,此戰就戰役角度而言無疑是一場敗仗,大量精銳部隊的損失,而對日軍的殺傷卻並不理想。防禦這種突出部對本就弱勢的中國軍隊更是雪上加霜,更不用說還要面對強大的日本海軍。但就戰略而言,中國無疑取得很大的勝利,甚至是決定性的。日軍由之前的企圖由東北為前進基地,進而佔華北,西進山西、陝西,然後南下四川,徹底將中國軍隊包圍於華中、華南地區,從西向東直接把中國軍隊趕到沿海地區,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而淞滬一役直接改變了日軍的戰略部署,將華北、東北的軍隊以及本土軍隊大量調集到上海地區同中國軍隊進行決戰。從此華中成了日軍進攻的主戰場,而山西、河北成了次要戰場,日軍開始了沿長江從東向西的仰攻(西高東低)。徹底了陷入中國軍隊的戰略意圖,再無大範圍包圍中國的機會了,陷入了蔣百里所說的持久戰中。


所以淞滬一戰就軍事上確實是一場失利,可是就政治形勢尤其是全局的戰略態勢上於中國極為有利,可以算是很大的勝利!反過來看日本高層毫無全局的戰略考量,妄想著對中國可以速戰速決,卻從來沒有一個明確的全局的戰略指導,自相矛盾。想快速拿下中國卻不一次性投入最大的力量,而是一點一點的增兵,真不知道日軍當局到底是想速戰還是想穩推。


小小狼王

淞滬會戰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以及蔣介石的本意並不是為了贏得淞滬戰役的勝利,而是希望通過淞滬戰役達到牽制日軍,為東部地區的官商學內遷贏得時間。不過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的傷亡卻遠遠多出預期,共計約有30萬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傷亡,而日軍僅傷亡五萬人左右。不過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了三個月,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

中國軍隊之所以會在淞滬會戰中遭遇慘敗,除了敵強我弱的客觀因素外,主觀戰略上的失誤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首先,蔣介石以及南京國民政府高層把希望寄託在國際調停上是錯誤的。蔣介石之所以在上海投入最精銳的國軍,並且主動向日軍發起進攻,是因為蔣介石認為上海是當時的國際觀瞻所在,英美等列強在上海均有各自的利益,中日之間一旦在上海擺開陣勢,則勢必會引起西方列強的干預。不過在戰役打響之後,西方國家對於日本的行為並沒有做到有效制止,所以蔣介石的設想是非常天真的。

其次,蔣介石以及國軍高層的戰略也是有問題的。淞滬地區地處江南,地勢平坦、水網密佈,根本無險可守,在如此人口密集,地域狹小的地方投入七十萬部隊實際上從一開始就使得中方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雖然中國方面也投入了空軍作戰,但是與日本的空中力量相比,中國要遜色很多,而且日本還有海上艦艇的支援,中國則沒有。蔣介石對於大兵團作戰也缺乏經驗,他命令部隊死守海岸線,實際上以當時中國的國防力量是根本沒有能力與日本進行陣地攻防戰的。而且,在平原地區無險可守的情況下,本來應該合理配置軍隊,進行多梯次縱深化的兵力配備,但是很明顯蔣介石沒有這樣做。

蔣介石過分相信和依賴德國軍事顧問也是導致淞滬會戰國軍潰敗的一個原因,德軍顧問過分強調了江南地區的國防工事的作用,可是事實證明那些國防工事根本不能抵擋住日軍的進攻。


青年史學家

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是中日兩國開戰以來爆發的最大一次會戰,中國軍隊陸續投入七十多萬,日軍先後投入將近三十萬軍隊,經過三個多月的血戰,中國軍隊戰敗,淞滬地區被日軍佔領。

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主動發起的,為什麼會戰敗,原因有多方面。

蔣介石和陳誠,淞滬會戰主要指揮者

先看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國統帥部根本沒有打這樣大規模會戰的經驗,調集軍隊以添油戰術投入戰場,雖然軍隊數量大,但是在戰場上始終不能形成優勢,最後被日軍一個漂亮的杭州灣登陸,從背後包抄,立刻全軍潰敗。

而且國軍撤退時計劃,紊亂導致部隊重大傷亡。

在撤退時後方本來有早已修建好的國防工事,但因為無圖紙查看,無鑰匙開門,無人指示進入工事的通道,導致完整的國防工事沒有發揮作用。

各級軍官不懂如何打坦克,打地堡,如何隱蔽疏散,日軍飛機轟炸時不知臥倒躲避,導致士兵在日軍炮火中傷亡巨大,某些師上陣半天就傷亡過半,中央軍一流的師僅僅戰鬥七天就傷亡殆盡,西北軍某師因為修築工事內行,卻可以堅持九天以上。

中國普通士兵平時射擊訓練極少,即使是中央軍,一個連也就出一兩個神槍手,雜牌軍更是不堪,而日軍神槍手佔士兵的三分之一,士兵水平有這麼大的差距,簡直就是專業選手打業餘選手,這個仗怎麼能打勝?

中日兩軍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上到統帥部,下到普通軍官士兵素質,都差距極大,這是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悲壯失敗的根本原因。


麻辣戰爭

首先是上海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國軍作戰。上海臨海,而日軍海空軍遠遠比國軍強大。在上海開戰,則國軍部隊直接處於日軍的海空軍炮火之下,造成了大量的傷亡。日軍利用其海軍優勢,進行後勤補給是很方便的。

其次,國軍的訓練水平、組織能力、裝備水平都遠遠落後於日軍。國軍人數雖多,卻並不足以彌補這些不足。

另外,蔣介石對英美等國報以了過分的希望,他以為英美會強力干涉,支援中國。所以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他仍然命令部隊繼續作戰,造成了成千上萬的傷亡,並且使幾十萬部隊被打散序列,為以後南京的失守埋下伏筆。但最後英美卻並不願意來趟渾水,只是對日本進行了無關緊要的譴責而已。美國人仍然與日本進行貿易,各種戰略物資依然源源不斷的流入日本國內。最後大量國軍精銳部隊都白白犧牲了。

最後還有國軍指揮失誤、組織能力低下等問題。國軍高級將領各種失誤,還有蔣介石各種跨級指揮,這些在以後十幾年還會頻繁看到。國軍將士以前只打過軍閥戰爭、剿匪戰爭等,從來沒有和世界上的先進軍隊交過手,所以失誤不斷。在陸海空協同、步坦協同等方面,國軍表現的非常差。而且國軍組織渙散、紀律鬆散,一開始後撤,很快就變成了無組織的大潰敗,很多防禦工事都拱手讓人。

不過在抗戰前期,國軍雖然有各種戰敗、失誤,但蔣介石等人也是真心想要抗日的,國軍也打的很英勇。這還是值得肯定的。


國史拾遺

1937年7月中下旬,在日軍大舉進攻華北期間,駐紮天津港的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高橋伊望中將提出:欲亡中國,必須先控制上海和南京。自8月13日起,日軍先後調集5個師團1個旅團加海軍陸戰隊數千人之重兵,總兵力達20餘萬,發動了對中國經濟中心上海的大規模攻擊,淞滬會戰(亦稱上海保衛戰)正式打響。

是役,中國軍隊先後投入了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財政部稅警總團、炮兵7個團、憲兵1個團、上海保安總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4個保安團、3個海軍艦隊以及桂系、粵系等地方部隊若干參戰,總兵力達到75萬餘人。

日軍增援部隊在中國軍隊主力的側後方登陸後,中國軍隊已無力消滅當面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最高統帥部經慎重考慮後認為,在上海與日寇作戰,遠比在華北平原作戰補給方便,而且上海是遠東第一大國際都市,經濟發達,租界林立,在此鏖戰極有可能引起國際糾紛,並由此引來西方大國勢力的干涉,如果中國軍隊打得好並取得勝果,很有可能在外國勢力的干預下贏得一個光榮而體面的和平結局。

假如中國軍隊能將敵人拖入上海這個泥淖,進而就很可能影響到華北戰局,這結果對於實力羸弱的中國來說是極其有利的。

就這樣,雙方不斷調兵遣將,激戰2個月後,日軍依靠強大的火力強行突破了中國軍隊的防線,中國軍隊卻敗而不亂,並未慌亂。10月20日,日軍秘密組建第10軍團準備對淞滬前線的國軍實施大包圍。

11月5日,近十萬新編日軍在上海附近的金山衛登陸,中國統帥部卻幻想《九國公約》簽字國會干預調停,遲遲不下達撤退命令,而此時的西方強國綏靖主義思潮盛行,竟妄稱中國軍隊主動在非軍事區挑釁日軍引發戰爭,是破壞和平之舉,遂對中國的請求置之不理。

數日後,日軍精心佈下的包圍圈即將合攏,前線中國軍隊不戰自亂,相繼潰逃。一部分部隊為免遭日軍分割“包餃子”,在沒接到指揮部命令前,已開始自行組織戰士突圍、撤退。

面對兵兇戰危的不利形勢,最高統帥部同意前線大軍撤退,在退軍過程中,因事先未制訂撤退路線和順序,數十萬將士擠在幾條狹窄的公路上,被日本空軍戰機輪番掃射、轟炸,傷亡慘重。之後,驚慌失措的士兵們狼奔豕突,爭相逃命,沒了秩序,大撤退變作大崩潰,數十萬國軍精銳在退往南京的途中或死、或傷、或逃,兵力被嚴重分散並削弱,不光導致上海迅速淪陷,也為隨後爆發的南京保衛戰的失利埋下了伏筆。

11月12日,上海被日軍攻陷,淞滬會戰結束。淞滬會戰戰況極其慘烈,堪稱“絞肉機”之戰,雙方均投入重兵,死傷之慘重稱得上8年抗戰之最 。據事後統計:中國軍隊傷亡30萬人,堪稱屍積如山,血流成河。該會戰,中國軍隊盡遣精銳,不惜血本,損失空前慘重,但也取得了殲敵6萬(日軍統計為4萬)餘人的不錯戰績,雖然付出了極大代價,卻也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驕狂夢想。

此次淞滬會戰,因最高統帥部戰略決策的失誤以及戰術失當,加上武器裝備和訓練水準的不足, 遂以中國軍隊失敗而告終。國軍雖然戰敗了,也為之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但這場戰役也為中國民族工業和民族精英集體內遷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同時,它也讓全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堅定立場:誓死抗戰,以血洗血!中國不再消極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同時也證明了中國人民絕不會向日本侵略者屈服、投降的不屈意志。

【網絡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