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交通發展史:從點線到立體 從單一到多元

城市就是一個生命體,一個城市的交通就像人身體裡的血管,不是由單一的系統構成,而是由多個複雜的系統彼此配合、協調,共同完成良性的運轉。

清嘉慶八年《合肥縣志》記載,時雍門(即今天的小東門)內有小東門大街、向西依次有奎星樓、範巷口、前大街(即西門大街),這便是被譽為“安徽第一路”長江路最初的雛形。

上世紀20年代,合肥的長江路只是由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解放前的長江路,在很多老合肥的回憶中:“雖然是最寬,也不過五米多。偶有一輛汽車通過,兩邊行人就得側著身子靠牆根避讓。”建國後,合肥市對長江路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改造,路面從5米多寬一下子擴展到25米。改革開放之後,長江路經過多輪建設,現已從市區“邁向”郊區,連接東西。

除了長江路之外,立交橋、高架橋也是合肥的一張名片。1995年五里墩立交橋拔地而起,這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其規模在當時是華東第一,五里墩立交橋開啟了合肥交通新紀元。新世紀,由合肥金寨路、馬鞍山路、阜陽北路、包河大道、長江西路、合作化路、裕溪路、銅陵路、徽州大道等九座高架橋組成的高架網,疏通了城市交通脈絡,縮短了各地間距離。

地面交通連接的是合肥各區間的信息,高速與高鐵則是合肥與外地“溝通”的渠道。

從1995年到2008年,經過長達14年的建設,合肥繞城高速正式建成。其由南環段合寧高速段、東環合徐高速段、北環合六葉高速段、西環合淮阜高速段四段組成,全長105公里,是國家高速公路網重要組成部分。

合肥是國家十大交通樞紐之一,最重視的是高鐵。2014年11月份,伴隨著合肥高鐵南站的開通運營,合肥高鐵時代正式來臨。高鐵南站的啟用,促進了合肥乃至安徽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快速客運網的形成,縮短了合肥與外地的距離,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發揮合肥輻射帶動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橋國際機場的啟用與地鐵1號線建成通車,將合肥交通由點、線抬到了立體空間。

合肥人的飛行夢,可以追溯到1934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在合肥縣城東北角的三里街修建的一座土質路面的機場,這座佔地近千畝的老機場,記錄了合肥人最早的“空中飛人”夢。

上世紀70年代,合肥駱崗機場啟用後,三里街機場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於第二年關閉。駱崗機場成為合肥的空港門戶,直到2013年停用。同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啟用。

合肥人的飛行夢經歷了三里街老機場、駱崗機場,迎來了新橋國際機場。至此,合肥機場的大時代來臨,越來越多的合肥人通過新橋國際機場走向世界。

雖然中國在1971年便擁有了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但合肥人的地鐵夢,則還是在近幾年。2016年12月合肥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運營,合肥成為安徽省第1個、長三角第7個開通地鐵的城市。

據瞭解,合肥計劃將規劃15條軌道線,截至目前,已經建成通車的有1號線與2號線,線網覆蓋合肥瑤海區、包河區、蜀山區、廬陽區。正在建設中的有3、4、5號線,屆時,合肥地鐵將全市覆蓋,輻射周邊三縣。

從路面普通交通到立交、高架立體交通,到高速公路,再到機場航空交通,最後迎來地鐵時代,合肥交通經歷了長江路的雛形演變,路面交通的穩步推進,航空交通的漫長曆史,軌道交通的飛速發展。

從路面交通網、高鐵網、高速網、航空網、地鐵網,合肥全面發力,促進城市全方位融入長三角,用交通區位優勢成為跟國際接軌的內陸開放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