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一般的日式英語

不久前,一位馬來西亞華人歌手寫了一首名為《Tokyo Bon東京盆踴り2020》的歌曲,上傳到YouTube上後立即引發熱議。

這首歌吐槽了一位在東京旅遊的歪果仁被日式英語弄得一頭霧水,歌詞使用了大量令人忍俊不禁的日式英語,比如:

馬庫多那魯多:McDonald(麥當勞)

撒拉大:Salad(沙拉)

咕咕嚕:Google(谷歌)

她哭戲: Taxi(出租車)

斯達巴庫斯:Starbucks(星巴克)

霍特魯:Hotel(酒店)

謎一般的日式英語

看來,日式英語的發音確實是別具一格。

不過,日本人的英語能力到底啥水平?

2013年,國際成人能力評估調查(PIAAC)顯示,在識字技能和識數技能上,日本人排名世界第一。

然而,根據2016年的托福考試數據顯示,即便是在亞洲地區,日本排名也是倒數第四。

謎一般的日式英語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日本人英語不好?

先天的原因:日文發音音節不足

同樣和中國一樣,現在有從幼兒園開始就提供了英語教學的,就算20年前,也是至少初中開始提供了英語學習。為什麼接受了相同程度教育的中國人普遍會覺得日本朋友的英語比自己差太多了呢?日語天生音素不足是一個先天的原因。

音素,Phoneme,是指某種語言裡客觀上不同的發音。通常的講有元音和輔音,各種元音輔音組合起來以後構成常用的音節(Syllable),日文的常用音節只有50個,所以初學日語的時候都是從認識這個50音圖開始的。而中文本身提供了近400個不同的音節,加上聲調(Tone)的變化,可以衍生出「媽麻馬罵嗎」這樣不同意思的字或者詞,組合出將近1600種不同的音節。英文中的音節更多,通常學者專家們會給出約15000種。這樣簡單而又少量的音節,嚴重阻礙了日本人學英語。即便是現在,相當一部分中學英語老師的發音也讓人聽起來是嚴重不及格的。劣質的英文老師,自然無法教出優秀的學生,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努力的日本人可以有挺好的英文閱讀能力,但就是聽不懂,說不出來。這也是為什麼相比較中國,日本針對成年人的英文教育以聽和說的強化為主。

東京醫科大學的教授角田忠信認為:日語是“單腦語言”,英語則是“復腦語言”,即當日本人說日語時只須使用左腦處理信息,但說英語時卻要左右腦並用,以處理語言節奏和聲調,令日本人學英語時有先天上的劣勢。

謎一般的日式英語

文化原因:島國思想

島國思想「ガラパゴス (Galapagos)」被日本人自己深刻的認識著,批判著,但也頑強的存在著。這個單詞的來源可以去看最近很火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意思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經濟政治上當然沒有和人類世界隔絕,但是精神上自古以來就有著一層隔絕,以至於很多日本人不敢或者不想出國!當你遇到這樣的日本人的時候千萬不要驚訝,因為他們的數量不少!

這樣的島國思想下,很多人覺得反正自己不出國,英語在工作上也不太用得到,啥資料都有人願意翻譯成日文,就算沒有,等一等也可能會有。所以他們對學習英語的動力非常不足。

謎一般的日式英語

東京獲得奧運會的舉辦權後,日本政府決定,從2020年起,把英語初等教育從小學5年級提前到3年級,中學的英語課將完全使用英文進行教學。相比之下,從90年代後半期開始,中國不少地區的學校就已經把英語導入小學3年級學生的課程之中,而韓國也自1997年起將英語作為小學3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

看來,日本朋友的英語也算是輸在了起跑線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