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系列四:水攻篇

柔情似,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水給我們的意象往往是溫柔的柔弱的,但是在戰爭之中,水攻之法給需要承受水攻威力的人來說是毀滅的‘、恐怖的。今天我們就來侃侃水攻的那些事。

古代戰爭系列四:水攻篇

《孫子兵法》說: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意思大概是:用火來輔助軍隊進攻,效果顯著;用水來輔助軍隊進攻,攻勢必能加強。水可以把殺敵,但卻不能焚燬敵人的軍需物資。水攻的出現,體現了我們古代先祖對水利技術的認識和運用是非常早的,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古代戰爭系列四:水攻篇

在春秋時期,楚國對宋國的戰爭中就出現了水攻的運用:“要宋田, 夾塞兩川, 使水不得東流。東山之西, 水深滅垝, 四百里而後可田也”楚國為了奪取宋國田地, 在河道上築壩, 截斷了東流的河水, 又使上游導致洪水災害摧毀城牆,四百里之後才能耕種。

水攻的基礎

對於水攻,對地形有一定的要求,最起碼的要有大量的水,河流湖泊附近才有施展水攻的機會,第二是要有懂水攻的人,這個人的要求包括了將領有這個思維、將領本身或手下有懂水利工程的人或者對當地水文有一定了解的人(比如當地的百姓),要攻擊的敵軍或城池處在低窪的地方

《吳子·論將》中也提出:“居軍下溼, 水無所通, 霖雨數至, 可灌而沈(同沉)。”

《武經總要》也單列了水攻篇。認為“水攻者所以絕敵之道, 沉敵之城, 漂敵之廬舍, 壞敵之積聚, 百萬之眾可使為魚, 害之輕者猶使椽木而居, 懸釜而炊。”也指出水攻時瞭解地形的重要性。

水攻的方式

一般來說水攻包括以下內容: 決水或者引水灌城、利用堤防淹殺敵人、利用河流半渡而擊

  • 決水或者引水灌城

方法有兩種:一是利用地勢差所造成的水的衝擊力衝灌城邑;二是對於離河水較遠的城邑,則採用引水灌潰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比較有名的是秦國水灌大梁。公元前 225 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大梁地勢較低,在水衝灌下變為廢墟。

春秋時期,可以說改變晉國命運的晉陽之戰,是引水灌城、利用堤防淹殺敵人的經典戰例

古代戰爭系列四:水攻篇

智、韓、魏三家的軍隊包圍了晉陽,但由於晉陽軍民同仇敵愾,晉陽久攻不下。一年多時間過去了,智伯見只憑兵力難以取勝,便“引汾水灌其城”,晉陽被淹,“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

水灌晉陽的方法是: 在晉水上游築堤壅水。晉水流量不大,為蓄積更多的水 以 便 水 攻,在 上 遊 要 修“防”以 蓄 水,即“防山以 水 之”; 利用地勢開挖溝渠,引 晉 水 至十里之外的晉陽,即“智氏故渠”; 為防止水外洩,在晉陽城四周築起一道圍堤,使水能夠浸泡城牆。智伯在晉陽城外所修圍堤幾乎和晉陽城一樣高,所謂“城 不 沒者三 版”。將所蓄晉水通過水渠引進圍堤,進而灌浸晉陽城,所謂“以周灌溉”。

然後反轉來了:魏桓子和韓康子與趙襄子的使者密謀, 決堤水灌智伯軍, 兩面夾擊, 大敗智伯軍, 三家盡分晉國之地。趙魏韓三家挖了本來是圍困晉陽城的堤壩,用水衝了智伯的軍隊。

古代戰爭系列四:水攻篇

  • 利用河流半渡而擊

“決壅於半濟”是決堤淹敵與半渡而擊的結合。

《史記·淮陰侯列傳》曰:“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 ‘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

像這樣在河流上游修築堤壩等敵軍過河的時候放水衝殺敵軍也是經常在小說中看到的

古代戰爭系列四:水攻篇

水攻防禦之法

  • 一是行軍、駐軍防水攻。

《孫子兵法·行軍》曰: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備之。”《吳子·論將》曰: “居軍下溼,水無所通,霖雨數至,可灌而沉。”

說白了就是行軍紮營要找地勢高的地方、還不能在河流、山間小溪旁紮營,不然一個突然的大雨就可能淹沒了。

《孫子兵法·行軍》曰: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過河的時候,如果看到有水沫,必然是大水將臨,水沫先至,如果不是自然洪水,便一定是敵人在上游決堤灌軍。還可以找附近居民訊問正常時節的水位。

  • 二是守城防水攻。

    首先就是要城牆修得堅固,比如剛才說的晉陽城。

    然後就是在城外修築堤壩。一些距離河流較近且地勢較低的城邑,要在城邑周圍修築堤防。如齊國平陰城南有防,“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這是齊人在平陰城外築防以障水。另外,城外挖壕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水攻,畢竟又寬又深的壕溝也是能起到一定蓄水作用的,在水攻之後壕溝還能變成護城河。

    在城內部,當大水灌進城內時,要迅速堵塞城門和進水處,同時在城內挖排水渠和開鑿洩水孔,迅速排水

    如果是晉陽之戰那樣的圍城築壩式的水攻還需要想辦法毀掉堤壩。


侃侃而談論古今,古代戰爭系列相關鏈接,歡迎大家品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