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特色小鎮這個“寵兒”變了味

最近兩年來,“特色小鎮”這一新興概念的出現令不少地產企業都興奮不已。因為在行業利潤率普遍下降的今天,房企都在探索多元化的發展道路,相對來講,“特色小鎮”開發這一同房地產有著密切關聯的新事物,一時間成為行業的寵兒。在市場上迷茫的地產商們都在尋找一條合適途徑突破特色小鎮建設,一時間,特色小鎮變得炙手可熱。

然而在這一風口的推動之下,雖然小鎮的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也有不少開發商打著特色小鎮建設的名義圈地。本應以產業發展為主的小鎮,最終建設出大量的住宅,做出來的是“假小鎮、真地產”。

不過好在,在如火如荼的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政府層面及時的思考與調控。特別是對於目前特色小鎮有房地產化的隱患做出了及時糾正。12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從嚴控制特色小鎮房地產開發。

《意見》主要提出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是合理確定住宅用地比例,即從土地供給環節控制房地產過度開發;二是對產業內容、盈利模式和後期運營方案進行重點把關,防止房地產開發混入其他產業。

這一意見的出臺,可以說抓住了目前特色小鎮建設的本質。

特色小鎮,“特色”是魂。在住建部要求推薦的所有特色小鎮必須滿足的六項條件中,特色和產業需是先決條件。這就決定了,特色小鎮發展的核心不在於房地產的開發,而在於產業的運營。無論是做文旅小鎮、還是做產業小鎮,其最終指向的都是產城融合這一發展模式,而非單純的房地產建設。在建設過程中,特色小鎮能夠拉動區域經濟的發展、解決就業問題,同時疏解大城市的城市功能。

部分開發商的圈地建房行為不但讓國家未能實現發展特色小鎮的初衷,同時也為本就庫存量巨大的三、四線城市平添了大量住宅庫存。須知道,特色小鎮的發展一旦房地產化,反而會拉高土地成本,特色產業難以發展,最後會演變為房產泡沫。

的確,特色小鎮是如今整個行業的風口。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避免在開發過程中出現口號式、運動式推進。由於產業的空洞或雷同而造成的“千鎮一面”的景象相信絕對稱不上“特色”,也不會是人們想要看到的結果。總結現階段特色小鎮的成功經驗,完備的產業鏈條、企業強大的運營能力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一不可。如今我們已經從政府屢次文件中看到了政府對於特色小鎮建設的關注和重視,並且各級政府也在政策上為特色小鎮的開發給予了大力度的優惠。那麼開發企業和運營企業是否也應該沉下心來,摒棄曾經快速圈地、開發、變現的住宅開發模式,讓小鎮的“特色”實至名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