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建設如何路正行穩

一面是火爆的建設場面,一面是不斷浮出水面的發展亂象,過去兩年間,特色小鎮起伏不斷。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在喧囂中要走向何處,今後一段時期的發展趨勢又會怎樣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在向縱深推進,需要改變之前粗放的、以規模擴張為主的城市化發展模式,轉向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核心的集約的、精緻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方向。特色小鎮無疑是這種轉變最突出的特徵和最具有意義的實踐。

自2016年在全國鋪開之後,特色小鎮在2017年進入了發展高潮,但在如火如荼的建設過程中,也有不少問題浮出水面。為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委於2017年底聯合印發《關於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規範特色小鎮發展。

從2018年上半年來看,特色小鎮建設雖熱度不減,但未來前景眾說紛紜,特色小鎮發展要朝何處去?

數量攀升但問題不少

據《中國特色小(城)鎮暨“千企千鎮工程”發展報告2017》統計,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明確提出了小鎮建設計劃,其中浙、蘇、魯、湘、粵均擬建100個及以上特色小鎮;另外,浙江、天津、江蘇、福建、廣州、貴州、甘肅等地均出臺了相關政策,在土地、租金、稅費等方面進行減免優惠。其中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明確了具體建設數量,總量達到1700多個,且均要求在2020年前創建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後於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分別公佈了兩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共計403個。從兩批名單的比較中可以看到,2017年公佈的第二批特色小鎮不僅在數量上比第一批增加了一倍,在結構方面,相較於第一批的半數以上為旅遊型小鎮,第二批名單中的產業型特色小鎮比例明顯增加。同時,從全國各地的特色小鎮建設來看,2017年隨著由萌芽逐步走向成熟,特色小鎮成長路徑進一步顯現,一大批具有區域特點的小鎮應運而生。

用火爆來形容特色小鎮的建設絕不過分,但發展熱潮中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對於問題的表述有很多,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司長陳亞軍日前在2018中國特色小(城)鎮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目前特色小鎮發展有待解決的7大問題,並對此做了比較全面的梳理。

陳亞軍分析說,特色小鎮建設存在的問題,一是概念不清,定位不準。一些地方把特色小鎮當成一個筐,什麼都往裡裝,而且越到基層越明顯。二是盲目發展,質量不高。一些地區大幹快上,層層加碼;有些地方用地粗放,重增量的擴張,輕存量的改造,引發新一輪用地衝動。三是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一些地區簡單模仿,確定的特色小鎮形態和功能脫離實際。四是政府主導傾向明顯,市場化不足。五是重物不重人,搞形象工程。比如有些地區重產業輕配套,強調發展高大上的產業,忽視環境營造和生活配套,缺乏對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等。六是盲目舉債,積累財政風險。七是房企過度參與。有些房地產企業以特色小鎮之名,變相搞房地產開發。

小鎮標準再認識

兩年多的特色小鎮發展,有人叫好,有人搖頭。孰是孰非,經歷了建設熱潮洗禮的特色小鎮需要更為理性、客觀的評價。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認為,新一輪特色小鎮的興起,有著產業經濟轉型升級與新型城鎮化深化發展的背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長路漫漫,在其起步階段,尤需深化認識,推動特色小鎮規範發展、行穩致遠。

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明確基本概念,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城鎮化推進處處長劉春雨說,所謂特色小鎮是指在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一個企業或若干個企業共同投資,集聚特色產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融合,不同於行政建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從生產的角度講,有利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生活和生態的角度講,有利於創造獨具魅力的新生活空間。

明晰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針對當前遇到的問題,可以看到《關於規範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準確把握特色小鎮內涵、合理借鑑浙江經驗、注重打造鮮明特色、有效推進“三生融合”、釐清政府與市場邊界、實行創建達標制度、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控房地產傾向、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嚴保生態紅線等10項具體舉措,正是未來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大方向。正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編著的《2018中國特色小鎮發展報告》提出的,特色小鎮發展政策方向越來越清晰,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未來特色小鎮發展的總體要求。

在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看來,現今及未來的特色小鎮應是進入4.0版,即“小鎮+新經濟體”,小鎮要進入城市,發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功能。4.0版特色小鎮的新產品、新結構、新創業生態等,是企業家的創造精神與城市所提供的豐富多樣的公共品協同作用、共同演化的結果,能借助互聯網和城市創新體系融入全球價值鏈。

“如果說關於規範特色小鎮的10項具體舉措是從外部對特色小鎮劃出邊界和底線,我覺得還應該從內在動力上進行評價。”仇保興認為,這種內在動力的評價有幾條原則,即“自組織性”,小鎮是否是自下而上“生成”,而非由政府包辦;“共生性”,能補“主城”缺陷,發揮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作用;“多樣性”,就業結構、空間結構、產業鏈、管理模式等多樣化;“強聯接”,能夠在某一點、某個行業上形成強大吸引力,產生核心競爭力;“集群”,小鎮內部企業間形成緊密的“集群”關係;“開放性”,能主動進入全球產業鏈並形成向上開放移動的能力;“微循環”,能在節能減排方面採用適合的“分佈式”新技術,成為綠色發展的領導者;“自適應”,能夠有投資、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自主性,讓各要素能更自由舒適地發揮作用;“協同湧現”,能與周邊其他特色小鎮形成協同合作模式從而湧現生成“特色小鎮群”。

如何抓住產業命脈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核心,是保持特色小鎮生命力的最關鍵因素。

通過2017年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趨勢可以看出,特色小鎮建設將始終堅持產業為主,而產業的發展前景和特色性直接決定了未來小鎮的活力,產業以小規模、緊湊型、集約化方式為主,小鎮以產業之間的跨界、融合和共享為主要運行方式。

對於特色小鎮實操者來說,選擇什麼樣的產業、如何做精做強特色產業一直是棘手的問題。對此,主持參與了多個特色小鎮規劃設計項目的北京綠維文旅控股集團董事長林峰認為,特色小鎮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全產業體系,而是單兵突進,聚焦某個優勢產業。因此,確保某一產業在小鎮中的獨特及主導地位,圍繞其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是激活小鎮經濟,促進小鎮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在他看來,“集中突破”是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小鎮的特色產業選定後,將注意力集中於產業鏈思維上,把特色產業逐步做精做強,同時完成資金、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挖掘歷史人文要素的集聚,充分體現特色小鎮的創新導向,逐步形成特色產業的規模發展優勢。

對於未來特色小鎮特色產業的發展趨勢,有關研究報告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特色小(城)鎮暨“千企千鎮工程”發展報告2017》分析認為,消費性服務業正在成為小鎮特色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一。隨著我國旅遊業進入全民旅遊、個人旅遊、自駕遊等多樣化新時代,特色小鎮越來越適合成為旅遊產業及其衍生出的相關服務業的產業聚集地;大健康時代的來臨,成為康養小鎮發展的黃金期;追求個性特徵的文化休閒活動需求的增多,也促使現代文化娛樂產業與很多古鎮結合,催生出新的融合產業。

此外,隨著製造業產業分工不斷深化,從傳統的大規模生產正在向小批量、定製時代轉型,而這些小批量的特殊生產通過在特色空間聚集,與全球產業鏈聯繫得更加緊密。如今不斷出現的模具小鎮、玩具小鎮等正是這種產業分工與小鎮融合的發展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