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幾近腰斬,4天市值蒸發140億,通威股份的冬天來了嗎?

近幾日通威股份暴跌,有如江河決堤,勢不可遏,股價從年前的最高點14.68跌至最低7.64,幾近腰斬。市值從巔峰的570億掉落至310億,蒸發260億,其中近130億僅在4日內化為烏有。通威的冬天來了嗎?

股票市場風雲變幻,一時暴富,眾人豔羨,風光無限,指點江山者有之,傾家蕩產,妻離子散,潦倒落魄,了此一生者亦有之。2017年6月,通威股價從5塊開始漲升之路,十一月下旬股價接近15塊,短短半年時間,漲幅達到驚人的300%。一片形式大好之下造就多少新的財富故事啊!然而近日通威股價卻突然暴跌腰斬,機構出逃,散戶蒙難,區區四日,百億市值,化作青煙。這其中又有多少人的辛酸淚啊。成也通威,敗也通威,我們所熟知的那個賣飼料的通威怎麼了?是飼料賣不出去了嗎?

股价几近腰斩,4天市值蒸发140亿,通威股份的冬天来了吗?

飼料主業和光伏未來

通威在我們的印象中通常是一家水產飼料企業,而且是水產料領域的龍頭之一,2017年飼料業務銷量 426.28 萬噸,實現營業收入 149.7億。但今日的通威早已不單純是一家穿行在水庫河堤,塘間池頭,吆喝著賣飼料的水產料企業了。早在2006年年底,便開始跨界幹起了光伏產業,也正是這個產業使通威的股價近日一頭栽到了地上。可原因並不是通威光伏產業乾的不好,相反它做到了行業頂尖的水平。

我們比較熟悉的可能是通威的漁光一體,這個業內媒體報道的比較多,其實漁光一體只是通威光伏產業中的最末一環。2017年通威股份已建成以“漁光一體”為主的發電項目 33 個,發電2.96億度,年收入7.92億,佔通威股份總營收的比例僅3.04%。通威股分在光伏產業領域所涉足的主要是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和中游的太陽能電池。

在多晶硅生產領域,通威旗下的永祥股份已經取得行業領先地位,技改後年產能增至2萬噸,居全國前列,收入32.3億。全年平均綜合電耗已降至62度電/kg以下,遠低於工信部最新公佈的小於100度電/kg的能耗標準。全年平均生產成本降至5.88萬元/噸,生產成本大概只有世界最大多晶硅生產企業德國瓦克公司的60%。四川樂山、內蒙古包頭一期各2.5萬噸/年高純晶硅項目將於2018年內建成投產,屆時多晶硅產能將達到7萬噸/年,進入全球三甲行列,生產成本將進一步降至4萬元/噸以下。

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合肥通威已分別在合肥、成都形成2.4GW多晶電池及3GW單晶電池的產能規模,為全球最大的專業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實現收入64.3億。並且依託規模、技術及質量優勢已與全球前十大下游太陽能組件商中的九家建立長效合作關係。多晶電池生產成本已降至1.1元/W以下,單晶電池生產成本亦降至接近1.1元/W,其中單多晶電池加工成本均已降至0.3元/W以下,成本僅為行業水平的50%~60%。2017年,其太陽能電池產能利用率超過115%,遠高於全球行業平均82%的水平。成都二期太陽能電池項目更是引領行業先河,率先成功投產工業4.0智能車間,媒體亦多有報道。2017年11月,通威先後在合肥、成都啟動各10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結合產能的進一步擴張及工業4.0車間後續新增產能的有效複製,將進一步鞏固並擴大其在太陽能電池環節領先的競爭優勢。

2017年通威光伏業務總收入為93.8億(光伏板塊內部交易抵減後的收入),合計佔總營收的35.96%,與飼料業務相比尚有近56億的差距,但光伏業務但是卻貢獻了53.68%的毛利潤,淨利潤貢獻更是在三分之二左右。通威董事局主席劉漢元認為2019年,兩大主要營收可能持平,2020年新能源業務收入可能超過農牧業。

高歌之下的盛世危機

目前的太陽能發電項目自身還不能實現盈利,得依靠政府補貼。也就是說以目前的太陽能發電技術水平,每度電的綜合成本是遠高於水電和火電的,不具備競爭能力。由於政策規定2018年6月30之後併網的光伏項目,每度電補貼減少5分錢,導致企業在這之前大量的盲目上馬項目。國內總裝機容量的大幅增加,加劇了財政補貼資金的缺口,已達千億之巨,且大量依靠財政補貼盈利,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光伏項目上馬會擠壓未來高質量項目的空間,空耗資源。基於這樣的考慮,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三部委五月三十一日聯合發文: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對於分佈式光伏項目給予10GW的額度支持,而這一額度已經用完。也正是這一政策導致通威股價跌跌不休。

雖然技術進步使得太陽能發電成本穩步下降,但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仍高於水電、火電等傳統發電,短期內仍不具備平價進入電網的條件,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和電價

補貼。換句話說,光伏產業是政策性很強的行業。由於政策規定2018年6月30之後併網的光伏項目,每度電補貼減少5分錢,導致企業在這之前大量上馬項目。國內總裝機容量的大幅增加,加劇了財政補貼資金的缺口,已達1000億之巨,且大量依靠財政補貼盈利,不具備完全市場競爭力的光伏項目上馬會擠壓未來高質量項目的空間,空耗資源。

基於這樣的考慮,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三部委五月三十一日聯合發文宣佈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對於分佈式光伏項目給予10GW的額度支持,而這一額度已經用完。這一政策使得光伏產業驟然進入寒冬,意味著在2018年餘下的日子裡光伏電站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哪些來不及應對的光伏企業,尤其是不具備成本優勢的中小企業,將像零下三十度裡被潑出去的熱水一樣,瞬間凝固冰涼。也正是這一晴天霹靂般的政策使得通威股價應聲下跌,幾近腰斬。

通威經過十年的持續投入,已在光伏產業取得巨大成就,並有望成為未來全球光伏領域重要的領導企業之一。然而在光伏發電仍未具備完全市場競爭能力的情況下,面對光伏電站建設被限,

補貼下降的政策變化,仍將承受巨大的壓力,面臨不小的挑戰,且主要是來自資金方面的困難。

不禁想起2000年時華為公司任正非先生所寫的《華為的冬天》,文中深入思考了華為如果陷入困境,瀕臨破產怎麼辦?那時華為正以220億銷售額,29億利潤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眾人以為這不過是一貫危機意識強烈的任正非在杞人憂天。然而隨後而來的2001年IT泡沫破裂,行業進入隆冬,眾人驚恐。這與通威今日的情況頗為相似,希望通威早已有人寫過“《通威的冬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