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耶的入門訣竅

儒、釋、道、耶的入門訣竅

人性,就是人殼子的本性,這個人性其實並不那麼可愛,因為人性有多少善,同時就有多惡,這個就和量子疊加態一樣,善、惡同時存在,只是在不同的觀察方式下,表現出不同的形式而已。

人殼子所承載的,真正的“人”,其實這個“人”與人殼子沒有關係,打上引號了。真正的“人”,道家稱為“穀神”,是神,而非人;佛教稱為“真如自性”、“佛性”,佛教更厲害,真正的“人”直接就是佛了,只是未覺醒的佛,也非人。

真正的“人”性,既沒有善,也沒有惡。《華嚴經》所說“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聖經所說“因信稱義”,這裡的悟、信,是指真正的“人”的自悟、自信。

如果,真正的“人”的沒有覺醒,只是人殼子在悟、在信,這都是他悟、他信。

所以,學習儒、釋、道、耶的關鍵在於《莊子》的“吾喪我”。吾是真正的“人”,而我是人殼子的越我認識。“吾喪我”通俗的說就是,沒人殼子什麼事,越安靜越好,最好徹底安靜(定),要讓真正的“人”覺醒,知道真正的自己。

想要正兒八經的學習儒、釋、道、耶,關鍵是要學會放下人殼子中的善念與惡念。其實,善念、惡念都是【屠刀】,在現實世界中,從古至今,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善念害人、殺人的事少嗎? 真正自性的自悟,是從六祖所說的不思善也不思惡開始的。王陽明也說過類似不善也不惡的話。

學習儒、釋、道、耶想要入門,就要學會平時在生活、工作中【按照第一念去做事】。

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一般都能體驗到【第一念】,這種【第一念】絕大多數的情況都被我們的“利益、預期判斷”給否定掉了。

這種【第一念】,就是人殼子的意識【不思善、也不思惡】時,也能體驗到意念。這種意念體驗用《金剛經》的說法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教中的“無相佈施”就是按照【第一念】去做的結果,只有這樣佈施才能積功德,否則只是積福報。

這種【第一念】用王陽明的說法就是【良知】。

所以,在生活、工作中,要學會感受、體驗【第一念】。

,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