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言文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不是更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

中國的文言文是如何形成的?這個要從軒轅黃帝讓倉頡造字開始說起……

在倉頡造字時候,中國人已經有了語言,但是,造字大神倉頡造字,並不是為當時中國人的語言而造的。倉頡造的那些字符,是為了向今天的人類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而創造的圖示。

我們在解讀甲骨文的過程中發現,山川河流、繩索蠶絲,天地萬物幾乎都被造字者非常巧妙的用來圖解「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

包含著如此高深、超前科學知識的字符與當時相當落後、原始的生存環境、社會實踐,完全是不匹配的,換句話說如果是為了記載當時的語言,根本不需要這麼高深內涵的文字。

中國的文言文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不是更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

甲骨文“天”:重疊結構世界

換個角度來看,在倉頡造字的時候,當時中國人的「語言與文字」是分離的。雖然,當時已經有了文字,可是這些文字並不能用於記錄日常的語言,因為不在大眾中使用,只在少數精英(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的人)中保存,所以,這些文字並不需要用語言表示。

這種「語言與文字」分離的現象,讓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有了「文」與「白話」兩套系統。

那些文字被刻在龜殼、牛骨上,形成了「文」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與「心智系統轉換」方法。

「文」需要向後世傳遞,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學習,這些人一邊學習「心智系統轉換」,一邊接觸到這些「文」……

在中國人的歷史上一定有過一個歷史階段,有很多中國人都會「心智系統轉換」這種方法,莊子寫了庖丁解牛這個故事,就是在暗示這一情況,即使是在社會中很低層次的庖丁都會「心智系統轉換」。

所以,在後續的歷史進程中,有更多的人接觸到了「文」,於是,兩套系統相互之間會發生影響,人們會根據「白話」系統的語言特點,對「文」系統中的文字標記聲音,於是,「文」系統就出現了「文言」,完善成為「文+言」的系統。

但是,這時候,我們現在能讀懂的「文言文」還沒出現,因為「白話」系統這是隻是把自己的語言打入了「文」系統,讓「文」系統中有了「文言」,但是,「文言」還沒能把「文」給策反過來,在「文」系統中,雖然有了「文言」,但是,主體依然是普通人(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無法理解的「文」。

之後,又經過了很長的時候,原先那些「文」慢慢的被「文言」給策反了,「文」原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的字義被遺忘了,被「白話」的內涵所覆蓋……

雖然「文」本身被策反了,放棄了本來的內涵,接受了「白話」的內涵。但是,「文」原來的成文方式卻被保留了下來,這就是最早的「文言文」。

也就是說「文言文」是最早的「文」系統與「白話」系統融合的產物,而且,主體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文言文」的主體是語言,而最早的「文」的主體是文字。

再之後,「文言文」系統與「白話」系統進一步融合,徹底拋棄了「文」的成文方法,直接按照白話成文,屬於怎麼說、怎麼想就怎麼寫,這就有了「白話文」。

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鏈接

中國的文言文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不是更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

用甲骨文字義還原《道德經》連載中,請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