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錯誤都需要批評,講究批評的方式才能達到效果

不是所有的錯誤都需要批評,講究批評的方式才能達到效果

為什麼有的錯誤不需要批評

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在一次宴會上,某客人引用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格言,並說此話出自《聖經》。

卡耐基為了表現自己的淵博學識,便指出那客人錯了,此話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

那客人聽了惱羞成怒,與卡耐基爭辯起來。

當時卡耐基的老朋友葛孟也在座,而且葛孟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

卡耐基便向葛孟求證,葛孟卻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說:“你錯了,這位客人是對的,這句話出自《聖經》。”

後來,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很不服氣地說:“那句格言明明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

葛孟回答:“當然是出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為什麼非要去證明他說錯了呢?我們大家都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不保住他的面子呢?”

卡耐基由此事得到了深刻啟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不必斤斤計較、求全責備。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現下屬的錯誤、工作失誤,批評也是必要的,但並不是說所有的過錯都需要批評。過多的批評既耗時間又費精力,會失去批評的積極意義。當下屬犯了錯誤時,也需要考慮這一點,是否他的這一過錯就一定要予以批評糾正呢?如果有了一點小過失都要計較,那下屬會覺得你是一個吹毛求疵、錙銖必較的上司。這樣做不僅會影響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也會破壞你在員工心目中的形象。

管理者指責下屬的過失,目的是喚起他的責任心,讓他在自己的腦子裡形成一種警戒,以後不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批評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因為批評和被批評的過程通常不是在平心靜氣中進行的,並且當下屬遭受到過多批評時,情況更加糟糕。

總盯著下屬的錯誤不是管理者明智的抉擇。人都有被讚揚、被肯定的心理需要,一般情況下,表揚、激勵下屬可能達到比批評更好的效果。

有一則樵夫和母熊的寓言故事。在茂密的山林裡,一位樵夫救了一隻小熊,老熊對樵夫感激不盡。

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見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翌日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

母熊一聽,心裡怏怏不樂,於是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一下我的頭吧。”

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後,樵夫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口好了嗎?”

母熊說:“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癒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真正傷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語言。古人說:“口能吐蓮花,也能吐蒺藜。”透過一個人的談吐,最能看出其學識和修養。善良智能或者溫厚博學的語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礙直抵對方心靈的彼岸。

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多讚美,少批評,下面是讚美別人的幾個要點:

(1)開誠佈公地告訴他,讓他知道你對他做事風格的評價。

(2)及時表揚他人。

(3)告訴他們,為什麼說他做得好,要具體指出好在哪裡。

(4)告訴他,其所做的事對自己有多大幫助。

(5)鼓勵他再接再厲。

(6)跟他握手或拍拍肩膀,以此表明,你對他把事情辦好的支持。

當須批評時,我們該如何做

批評下屬是一件不太輕鬆也不容易的事情,英國行為學家波特說:“當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其餘的就不聽了,因為他們忙於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有時會令那些缺乏管理知識和經驗管理者感到無所適從。批評好比一劑有強烈刺激作用的藥物,用之得當,能夠治病救人,用之不妥,則會傷人害人。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批評下屬,就有可能降低整個部門的工作效率,甚至影響整個團隊的工作情緒。對於管理者來說,挑毛病儘管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有著獨特的作用,但是必須講求方式方法,切不可走極端,“雞蛋裡挑骨頭”,無事找事就會適得其反,挑毛病必須實事求是,在責備的過程中要告知員工改進的方法及奮鬥的目標,在“鞭打快牛”的過程中又不致挫傷人才開拓進取的銳氣。

批評下屬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批評前弄清事實,問清原因。弄清事實是正確批評的基礎。有些管理者一時激動就不分青紅皂白對下屬進行批評,而忽略了對客觀事情本身進行全方位的調查。雖然管理者可能自認為已經清楚地瞭解了事情的客觀真相,但在批評時還是要認真地傾聽下屬對事件的解釋。這樣做有助於管理者瞭解下屬是否已經清楚了自己的錯誤,也有利於管理者進行進一步的批評。

有意思的是,下屬往往會告訴管理者一些管理者可能並不清楚的真相。如果管理者沒有辦法證實這些問題,則應立即結束批評,再作進一步地調查瞭解。當然,有的員工錯了,連問題在哪裡也不知道,此時,作為管理者應及時弄清事情,具體指出毛病在哪裡。

(2)考慮妥當的批評方式。批評務必要因人、因事制宜。比如,性格內向的人對別人的評價非常敏感,可以採用以鼓勵為主、委婉為輔的批評方式;對於生性固執或自我感受良好的員工,可以直白地告訴他究竟犯了什麼錯誤,以期對他有所警醒。另外,對於嚴重的錯誤,要採取正式的、公開的批評方式;對於輕微的錯誤,則可以私下裡點到為止。

批評會使人有不同反應,有人因此會努力奮進,有人因此會心灰意冷,所以管理者必須既善於批評,又善於撫慰,即充分把握山姆大叔的“大棒加胡蘿蔔”政策。

下屬犯錯誤時,該揮舞大棒時絕不婆婆媽媽,但在棒打之後,還要用“胡蘿蔔”善後。

大棒是以理服人,胡蘿蔔則是以情感人。一枝一葉總關情,在工作中幫助,在生活中關心,締造團隊上下之間深厚的感情,使之產生“受人滴水,報之湧泉”的感激之情,從而發揮工作的主觀能動性。讓下屬知道犯錯誤的原因。

(3)儘量對事不對人。批評儘量在私下場合下進行,而不得不在公開場合進行時;還是要儘量對事不對人。只針對現象、問題,而不針對某個人。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止讓下屬認為你對他有成見。對事不對人,不僅容易使下屬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問題,讓下屬心服口服;它的重要意義還在於這樣可以在部門內部形成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4)不要威脅下屬。如果在批評進行時下屬有牴觸情緒,在批評後的幾天之內,管理者應該找下屬再談談心,消除下屬可能產生的誤解;如果受到批評後,下屬還沒有改正錯誤,領導者要認真地分析他繼續犯錯誤的原因,而不應盲目地再次批評,甚至威脅下屬。威脅容易讓下屬產生仗勢欺人的感覺,難免會造成管理者與下屬的對立。這種對立會極大地損害部門內部的團結與合作。如果下屬感覺到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受到了侮辱,很難想象他能再次全心全意地為公司工作。作為管理者,在批評下屬時要持寬容和體諒的態度,幫助下屬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而不能把問題儲存起來,秋後算總賬。

工作中的許多錯誤不是由下屬主觀引起的,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當管理者在批評下屬時,也要認真地反省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一味地批評別人,而不反省自己的錯誤,是許多管理者的通病。

(5)給對方尊嚴。經常給對方保留顏面和自尊,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我們來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芬剛剛從事護士工作。一天,她給一個發高燒的三歲小男孩輸液,可針在孩子的手臂上紮了好幾次,也找不到那細小的血管,急得直冒汗,孩子的父親粗暴地說:“你怎麼搞的?我的孩子可受不了。”

他的話似銳利的鋼針,刺得她的心一陣劇痛,眼淚忍不住地奪眶而出。很快,護士長被那孩子的父親叫來了。

護士長看了下輸液器對她說:“是輸液器出了問題,趕快換一個吧。”

她迅速拿來一個新的輸液器。護士長一針就扎進去了。

“你也不仔細檢查一下,輸液器有問題,還白費勁。”旁邊的年輕父母聽護士長這麼責備護士,便沒再抱怨。

事後,護士長把芬悄悄叫到一邊,告訴她:“輸液器是沒有問題的。你以後要苦練基本功啊!”那一刻,芬的淚水滾滾而下。她由衷地感激護士長的良苦用心,給了她一次尊嚴。

此後,芬苦練基本功,上班練,下班也練,母親被她感動,主動成了她的“模擬”病員。

眼看著母親的雙臂被她扎得鮮血淋淋,有時疼得冷汗直冒,她的心也在一陣陣地滴血。後來,她乾脆悄悄將自己作為了試驗品,當汗水和淚水成串落下的時候,她的耳邊便一遍又一遍地響起護士長那親切的話語。

後來,芬成了院裡有名的“一針準”,成了人人羨慕的業務骨幹,進而成為“三八”紅旗手。她說,是護士長給她的那份成長的尊嚴,激發了她不斷上進的決心。

為給你的員工留面子,常常在私底下批評,說話的語氣要溫和。比如,“也許你沒注意到這一點……”、“這或許有助於……”、“我有個想法……”、“這兒有個建議,我想聽聽你的看法”。你只能針對員工具體的行為、指出讓他改善的具體行為,千萬不能批評他的個性。

(6)用表揚的方式批評下屬。學會用表揚的方法幫助下屬改正錯誤。這種方法不難掌握,關鍵在於要在批評某個人的錯誤的同時表揚他的優點。

(7)態度積極(批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聲音、表情和用詞。如果你的聲音聽起來像是訴苦或悔怒,氣色看上去很氣憤,那員工完全能感受到你的失望或憤怒。這時,你的批評就起不到積極的作用,正如約翰?魯賓遜說:“等到別人確信你對他們能力有絕對信心時,你才應該把批評意見講出來。”

有可能下屬所犯的錯誤令管理者非常生氣,但管理者千萬不要在批評時大發脾氣。這樣做的後果是管理者會在下屬面前失去自己的威信,並且給下屬造成對他有成見的感覺。

批評過程中,短暫的沉默,讓他感受你的心情。批評時,熱情的聲音,心平氣和的語氣會使員工作出積極的反應。握手,或友善地拍拍他,告訴他,你會和他一起努力。提醒他,你是如何器重他,但像這樣幹可不行。

(8)誇大其詞會引起員工的反感。比如,“老是”、“從不”、“最差”等言過其實的話語,會使員工作出抗拒反應。你應當實事求是地說出事實,千萬別誇大其詞,建立在切實的證據基礎上的論理,員工很難與你狡辯或爭吵。

(9)批評次數過多會產生超限效應。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批評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某人做錯某事後,管理者如果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他從內疚不安變得不耐煩,變得反感討厭,被逼急了,還會出現“我偏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他一旦受到批評,總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這樣對待我?”他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管理者對下屬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下屬“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下屬,那也不應簡單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員工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