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解析】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2、【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解析】1949年4月20日,全面內戰已進入尾聲,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當夜,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餘里的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23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佔領南京。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後歡欣鼓舞,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革命的暴風雨震盪著蔣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軍以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險,直攻蔣軍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南京城。以雄奇險峻而著稱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時候都美麗。這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歡欣鼓舞的。

應該趁現在這敵衰我盛的大好時機,痛追殘敵,解放全中國。不可學那貪圖虛名,放縱敵人而造成自己失敗的楚霸王項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會體察到興盛與衰敗這條不可改變的法則。不斷地變異、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前進,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詩中首聯描繪瞭解放軍渡江解放南京的雄偉場面;頷聯讚頌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歷史性勝利,抒發了歡慶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頸聯概括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思想;尾聯闡明瞭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對全詩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總結。全詩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徹底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表達了詩人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格調雄偉,氣勢磅礴,雄壯有力。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3、【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時,又來南國踏芳枝。

青松怒向蒼天發,敗葉紛隨碧水馳。

一陣風雷驚世界,滿街紅綠走旌旗。

憑闌靜聽瀟瀟雨,故國人民有所思。

【解析】毛澤東寫這首詩的前後,正在南方巡視。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他在杭州;途經長沙於十七日到韶山滴水洞,在滴水洞住了十一天;二十八日依依不捨地離開韶山,赴武漢。

此詩寫於一九六六年六月,正是文革序幕揭開的時候。詩中所描繪的是,神州首都北京正經歷一系列重大的事件,5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處理所謂彭、羅、陸、楊反黨集團。

這首詩反映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歷史關頭的複雜心境。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4、【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解析】這首詩是寫給毛澤東的同學,青年時代辦《新民學會》時的老友周世釗的,兼寄李達、樂天宇。此詩作者手跡原題為“答周世釗同學”,後改為“答友人”。周世釗是湖南寧鄉人,是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同學,曾加入新民學會。

解放後與作者信件來往頗多,並有詩詞唱和。作者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周世釗的信裡寫道: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朝雲薜荔村,西南雲氣來衡嶽,日夜江聲下洞庭同志,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

毛澤東的《七律·答友人》中的“友人”是誰,人們一度眾說紛紜。但根據後來陸續披露的一些史料,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友人”就是周世釗。毛澤東此詩初稿寫於1961年。當時他的秘書林克曾對毛澤東的一些詩詞進行抄寫。

這首詩在詩人所有詩作中最為絢麗飄逸,工藝上也最為講究。前四句妙用古典神話傳說,想象力瑰麗斑斕,情景交融,從神仙世界寫到後四句的現實世界,可謂舉重若輕、自然婉轉。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5、【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解析】韶山,一名韶山沖,在湖南湘潭西北90裡,是毛澤東的故鄉。1925年1月,毛澤東從上海回到故鄉,建立中國共產黨韶山支部,後有組織人民協會。1927年1月間,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又一度回到韶山。這次回到故鄉,忙了三天三夜,向群眾作了講演,組織了幾次農民運動工作座談會,聽取了黨支部的彙報。他特別指出要建立農民革命武裝,隨時準備粉碎反革命破壞農民運動的陰謀。這之後,韶山一帶的農民運動更加深入發展了。三個月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接著湖南反動軍閥也於5月11日在長沙突然襲擊總工會、農民協會等革命組織,逮捕屠殺革命黨人,這就是血腥的“馬日事變”。這個事變激起了廣大工農群眾的憤怒,各地立即組成革命武裝。當時韶山也成立了農民自衛軍湘寧邊區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隊伍,三百多支槍,準備配合友軍奪取長沙。由於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這個革命計劃沒有成功。農民武裝力量反而被反動派各個擊破。後來反對派的軍隊分三路進攻韶山,農民自衛軍英勇抵抗,終因眾寡懸殊,失敗了。接著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許多農民都壯烈犧牲了。

從此,經過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終於在建國後的第十年,毛澤東才得於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鄉,一別32年,故鄉的面貌全變了。撫今追昔、感而賦詩。毛澤東在這次返鄉,一共住了兩天,與故鄉父老歡聚暢談,使人民非常激動歡樂,這兩天成了韶山真正的節日。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寫成的。儘管1959年,年輕的共和國由於國際國內的天災人禍,正陷入困境,毛澤東此時憂心忡忡,但作為浪漫詩人,他在故鄉、在歷史中尋找到了一種精神力量。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都能夠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地去戰勝一切敵人,現在暫時的困難又有什麼可怕呢!這給詩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詩人內心充滿了激情。在這種心情下創作的這首詩,也飽含了這種激情。

這首詩,通過對韶山人民革命歷史的回顧,以及對人民公社社員通過熱情勞動而喜獲豐收的描繪,讚揚了革命人民艱苦卓絕的戰鬥精神,歌頌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的風貌,鮮明地體現了毛澤東高遠的思想境界。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6、【七律二首·送瘟神】

其一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一樣悲歡逐逝波。

其二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解析】1956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強調“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並且把消滅血吸蟲病寫進了《農業發展綱要40條》。同年,中共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派出大批醫療隊到疫區進行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工作取得明顯的效果,疫區餘江縣人們提出了“半年準備,一年戰鬥,半年掃尾”的口號,發揮沖天幹勁,與瘟神作戰。並大力興修水利,填平溝壑,根絕血吸蟲的滋生地,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根絕了血吸蟲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個消息,刊載了題為“第一面紅旗——記江西餘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經過”的社論。

毛澤東讀後十分欣慰,徹夜未眠,第二天早晨便寫了這兩首詩,並在詩題下用一段優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詩時的喜悅心情。

這兩首詩全詩112字,毛澤東寫於1958年。這兩首詩通過血吸蟲病在舊社會長期流行,危害嚴重和新社會迅速被消滅的鮮明對比,揭露了舊社會給勞動人們造成的沉重災難,歌頌了社會主義制度及勞動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煥發出來的沖天幹勁和改造山河的英雄業績。

這兩首詩是聯章體,以豐富的想象,把過去和現在,神話和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7、【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

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裡可耕田?

【解析】1959年廬山會議前夕,毛澤東登上廬山,立足峰巔,極目遠眺,江山勝覽,盡收眼底。置身雄偉高聳、滿目蒼翠的廬山,面對開闊遼遠、雲海瀰漫的景緻,詩人心中湧動著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豪邁之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謳歌奮發的詩篇。 [2]

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繼續高漲,但國際國內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國內,遇到百年不遇的自然災害,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出現“極左”問題,黨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在詩中,毛澤東針對當時國際國內的鬥爭形勢,表現出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決心與勇氣。

廬山凌空挺拔屹立長江岸邊,在一路青翠中我驅車盤旋登臨。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風吹來了雨滴又灑向江面。雲飄江河之上黃鶴當空高翔,波濤直下江東騰起嫋嫋煙霧。昔日的陶潛也不知去到哪兒了,桃花源裡是否可以躬耕勞動?

這首詩以景寫意,虛實結合,動靜相應,既寫登高望遠的景緻,也寫極目遠眺的情懷。廬山的雄偉突兀,長江的恢宏壯闊,透過詩人豐富的情思、雄健的筆力,顯得氣勢磅礴,意氣昂揚。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8、【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從大地起風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猶可訓,

妖為鬼蜮必成災。

金猴奮起千鈞棒,

玉宇澄清萬里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

只緣妖霧又重來。

【解析】蘇聯赫魯曉夫統治集團上臺後,他們首先在蘇共二十大上反對斯大林的思想主張,這是形成現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分裂的開端。1959年9月蘇美戴維營會談以後,赫魯曉夫便採取了一系列步驟,惡化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在1960年7月,蘇聯突然撤走援華專家,撕毀中蘇合同,挑起中蘇邊境糾紛,任意踐踏國家間的關係準則,推行世界霸權主義。1961年10月,赫魯曉夫召開蘇共二十二大。1961年11月17日,毛澤東便寫下了這首《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用藝術的形式概括和總結了共產主義運動的鬥爭規律,給共產主義戰士指明瞭鬥爭的策略。

郭沫若1961年10月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看了浙江省紹興劇團演出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寫了一首題為《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七律。郭詩大概意思是:唐僧把人當妖精,把妖精當人,混淆是非,不分敵友,對敵人發慈悲,對朋友卻不斷刁難。還給孫悟空一遍又一遍念起緊箍咒,使他頭痛,卻讓白骨精連續幾次脫逃,應當千刀萬剮唐僧的肉。毛澤東看了這首詩,認為詩中把唐僧看作敵人:要“千刀萬剮”,這樣是不恰當的。於是他便給郭沫若寫了這首“和詩”,告誡人們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正確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團結大多數群眾,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1962年1月6日,郭沫若同志讀了毛澤東這首詩之後深受啟發,便步其原韻,又和了一首詩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郭的和詩說:”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香弭大災。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金睛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幾度來。“這首詩道呈毛澤東,毛澤東回信說:”和詩好,不要千刀萬剮唐僧肉了。對中間派採取了統一戰線政策。這就好了。

這首詩明確寫出了對《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出戏的看法,就隱喻內容來說,表達了反對修正主義的主題。詩中塑造了三類不同的人物,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憎感情。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9、【七律·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解析】1949年3月28日夜晚,國民黨左派人士柳亞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稱感於國民黨的混亂現狀,要回家鄉分湖隱居。同年4月,毛澤東同志寫《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一詞回贈,用嚴子陵隱居垂釣富春江畔這件事,勸柳亞子先生留在北京繼續參加建國工作。

我們初次相識,在廣州品茗暢談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懷,在重慶再次會晤,您向我索詩,那時正是秋天草木枯黃的時節。我從第一次來北平,歷經三十一年的風雨戰鬥,又回到這舊都,在這落花繽紛的暮春時節有幸讀到了您華美的詩篇。你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牢騷太多了,要提防有礙身心健康,對一切風光景物要放開眼界去衡量。不要說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的水太淺,在這裡觀賞游魚要遠勝於富春江。

這一首詩詩清純和雅,語言溫婉秀潤,情意綿長,看似清淡,味之彌甘,很有啟悟和感化力量。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0、【七律·吊羅榮桓同志】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裡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解析】這首詩首次公開發表於1978年9月9日《人民日報》。羅榮桓同志是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從兩萬五千里長徵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直至解放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都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由於在戰爭年代曾身負重傷,又在長期的工作中積勞成疾,羅榮桓於1963年12月16日不幸逝世。聞此噩耗,正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的毛澤東十分悲痛,領頭起立默哀,說:“一個人數十年如一日,忠於黨的路線,很不容易啊!”此後數日,毛澤東寫成了這首悼念戰友的七律。

記得當年紅軍初創的游擊戰爭年代,你我同在軍中卻常常不能見面。艱難卓絕的長征現在看來已算不了什麼,而保證紅色江山不變顏色遂成時代主題。那鷃雀欺戲我大鵬屢為世聞,它非難中國完全是昆雞嘲笑老鷹。此時此刻你卻不幸辭世,今後國家大事的商討可問計於誰?

這首詩通過描寫了羅榮桓同志光榮的一生,對革命的忠誠。抒發了作者內心的緬懷之情。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1、【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解析】這首詩是毛澤東創作於1973年8月5日的七言律詩,是毛澤東寫給郭沫若的一首詩。

這首詩之所以寫給郭沫若,是因為郭老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寫的《十批判書》裡面,稱讚孔子“是順應著當時的社會變革的潮流的”。毛澤東不贊同這個觀點。對秦始皇曆來遭受非議的“焚書坑儒”之事,毛澤東也多有辯護。這些,他都寫進了詩中。

在他看來,孔儒們常常是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則不盡然。除了在文化教育上有些建樹外,在事功上卻常常說些空話。歷朝歷代的王公國戚個個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義道德”旗號,而真正為民謀福利和與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這樣,在封建社會竟被捧為“聖人”,那些讀了點“聖人”書籍的學子們,竟可以搖頭晃腦,把尾巴翹到天上去。毛澤東的義憤,除五四以來的反孔思潮外,在其性格底色上,也是自有其源。

毛澤東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80多歲了,這是他寫的最後一首詠史詩,也是他一生中寫的最後一首詩。一位現代政治家的最後一首詩,竟是評價老去千年卻遺風百代的兩位歷史人物。所謂千秋一闋,刻寫歷史,字字思索。千年一嘆,厚今薄古,聲聲不倦。正是如此。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2、【七律·冬雲】

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

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

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

【解析】1962年冬,中國經歷了3年特大災荒。國外正鼓譟著一片反華叫囂。表面上看似乎處在困難時期,正式隆冬的樣子。軟弱的人經受不住這種嚴峻的考驗是不足為奇的。真正的革命者則更加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毛澤東在1962年的生日寫此詩。

雪壓冬季說這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流急冷,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沒有豪傑怕熊熊和。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邊蒼蠅不足奇。

這首詞化用中國古典文化中梅花清高,孤潔的形象,一變為革命浪漫主義的無限壯美的情懷。詩抒情的氣勢雷霆萬鈞,出入於無人之境。同時,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象徵、對比的藝術手法。數種手法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意志。

13、【七律·和周世釗同志】

春風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

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

【解析】1955年,全國掀起了社會主義農村合作化運動。1955年6月,毛澤東到湖南考察農村合作社情況。時任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的周世釗陪同毛澤東遊覽長沙嶽麓山,寫了一首《七律·從毛主席登嶽麓山至雲麓宮》,隨信件寄給毛澤東。毛澤東收到信件後於1955年10月4日回信,信中就附有這首和周世釗的七律詩。這首詩也是為了鼓勵農村運動而作。

剛剛暢遊了碧波盪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巒層疊的嶽麓山,登高望遠,心曠神怡。風從綠色的橘子洲興起,吹拂著湘江之水,掀起層層波浪;雨從綠油油的原野上直向山上撲來。老友相會,舉杯暢飲,談笑之間,更覺友情依舊;世界上有些人為一己私利,就如雞蟲一般爭鬥不已,實在可悲。不要嘆息青春年華容易消逝,三十年後我又回到了赫曦臺。

這首詩通過對春遊長沙情景的回顧與追敘,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而且表現了詩人放眼世界、展望未來的寬闊胸懷。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4、【七律·洪都】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擊楫至今傳。

聞雞久聽南天雨,立馬曾揮北地鞭。

鬢雪飛來成廢料,彩雲長在有新天。

年年後浪推前浪,江草江花處處鮮。

【解析】1965年12月24日,毛澤東在73歲誕辰的前兩天,由杭州來到南昌,下榻在贛江邊上的一座賓館裡。南昌市有著名的滕王閣,南昌又是革命的發祥地。毛澤東於此感物抒情,抒懷明志,寫下此詩。

這首詩裡,毛澤東懷著重上井岡山的豪情巡視,南昌“八一”起義,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地,自然而然聯想起歷史上祖逖擊楫、立誓報國的往事。對長期的革命戰鬥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看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實是對祖國未來的展望和憧憬。詩的意境雄渾,氣象恢弘,意蘊深長。這首詩抒懷明志。借典詠史,抒發詩人報效祖國、改造社會的豪情壯志,同時歌頌新中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偉大事業,寄託對祖國未來的殷殷期望。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5、【七律·詠賈誼】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解析】賈誼,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於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後,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 20 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 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

史書記載,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後人稱賈誼為賈長沙、賈太傅。 在長沙任職的三年中,賈誼的心情一直抑鬱不歡。文帝七年,賈誼被召回長安,任梁懷王的太傅。此時文帝雖仍讚賞賈誼的博學,但對於他多次上疏陳述的政治主張並不採納。後來梁懷王騎馬摔死,賈誼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經常悲泣自責,不久而逝。

這首詩中,人們對賈誼命運的一致評價,表達了毛澤東對讒言佞臣的痛恨之情。在最後“空白汨羅步塵埃”一句中,毛澤東表達了他對賈誼之死的慨嘆和惋惜,認為賈誼雖然在《吊屈原賦》中對屈原選擇投江殉國的歸宿表示不以為然,然而賈誼最終也沒有超越屈原的愚忠,因梁懷王墮馬之事而憂傷不止,終於憂鬱過度而死,同於屈原的投江,還是步了屈原後塵。毛澤東在這裡哀其超凡的才華徒然空耗殆盡。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16、【七律•憶重慶談判】

有田有地皆吾主,無法無天是為民。

重慶有官皆墨吏,延安無屎不黃金。

炸橋挖路為團結,奪地爭城是鬥爭。

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

在談判期間,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會見了宋慶齡、馮玉祥、柳亞子等民主人士和婦女界、民族工商業界的著名人士以及外國友好人士,取得了他們對我黨的瞭解和支持。柳亞子先生向毛澤東要詩詞,毛澤東抄寫了以前作的《沁園春·雪》給他,之後又吟成這首《七律·有田有地吾為主》,被大家傳抄開來。

有田有地的都是我的主人,無法無天的卻是你的國民。重慶當官的是貪官汙吏,延安得每一寸土地都黃金。我們炸橋挖路是為了團結,奪地爭城是為了革命鬥爭。縱便哀鴻遍地血流遍地,這無非是想拯救中國人民。

從這首詩,毛澤東告訴我們,鬥爭是會流血的;中國的土地哀鴻遍野,血流遍地,但這一切無非是為了最後拯救中國人民,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舊中國中解救出來。最後一句,詩人莊嚴地表達了共產黨人的信念與良心。

精選毛澤東七律詩十六首,滿滿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