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李達康
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0年,這一年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楚考烈王三年。楚考烈王在位二十五年去世,其後是楚幽王在位十年,楚哀王不到一年,楚王負芻在位五年,楚國滅亡。楚考烈王在位初年,春申君黃歇擔任楚國令尹,向秦國獻出了州地(今湖北咸寧西北),與秦國暫且達成和議,之後長平之戰,楚國沒有及時介入。等到秦國圍攻邯鄲,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援,自薦的毛遂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楚考烈王派遣將軍景陽救趙,但沒有與秦軍過多交手便撤軍了。此時的楚國都城在陳郢(今河南淮陽),雖然之前喪失大片領土,但此時秦國要想攻楚並不容易,如果越過黽隘之塞(今河南信陽西南平靖關),或者借道洛陽兩週之地,背靠韓魏兩國向楚國發動攻擊,都有不便之處,因此秦國並沒有因為楚國救趙而發起反擊。而楚國也就藉著這個有利時機向魯國發起攻擊,滅亡了魯國,將末代魯侯魯頃公暫且安置在莒地。隨後楚國遷都鉅陽,在秦昭襄王去世前後,與信陵君魏無忌迅速靠攏,聯合其他幾路諸侯,打算聯軍抗秦。而秦國則反擊韓魏,並滅亡東周國。一直到秦王政上臺,反秦聯軍依然沒有成功,韓魏的領土卻進一步被秦國佔領。如此一來,楚國都的安全進一步受到威脅。於是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也就是楚國最後的都城。楚考烈王與春申君君臣合作二十餘年,利用秦國暫時不便攻楚的空檔,試圖力挽狂瀾,最終還是隻能逃避秦國鋒芒。春申君在楚考烈王死後沒多久便捲入政治鬥爭被殺。令尹之位由李園取代。李園基本上無所作為,只能勉強維持與秦國的關係。直到楚王負芻上臺,秦國才大舉攻楚,直到將楚國滅亡。
大意覺迷
這是一個謎團。隨我看下去。秦趙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傾國力之戰,這兩個國家賭的是國運。戰況激烈,在這個時候,楚國如果傾國力一戰,是可以重創秦的,但為何沒有?秦趙之戰中,韓國成為了秦國的小跟班,韓國牽制著楚國,但最重要的是,秦國為防備楚國,在秦楚邊界駐紮了可觀的兵力,楚國也許能打進來,但付出的一定很大。六國各懷鬼胎,楚國內部聲音不統一,大臣門對秦國還懷著畏懼的心,外部則更難以把握,楚國在付出代價後入侵秦國,但其他諸侯國會趁楚國虛弱時打劫嗎?誰知道?齊國是親秦派,燕國最喜歡打劫,韓國是秦國小跟班,楚國出兵的後果誰都難以預料,可以說秦王在賭博,還是一把豪賭,他賭贏了,可以說,六國不能有一個統一的聲音,一個統一的領導,各懷鬼胎,也是歷史發展統一的必然趨勢,六國,是歷史送給秦始皇的禮物,也是送給我們這個民族的禮物。
史談
站在當時的情況下來看,長平之戰趙國失敗六國肯定是看不到之後秦國會統一六國的,因為春秋戰國幾百年了,長久的思維下來,稱霸一時的諸侯太多了,魏國、趙國、齊國曾經都是獨當一面的霸主,巔峰之時抗兩三個小諸侯完全不是問題。問題是其餘六國之內依然有著這個想法,過去的霸主能稱霸幾年?最後不還是有更厲害的諸侯起來揍他,所以六國是各懷鬼胎的。
再看楚國,雖然國土很大,但是是士族分治,公卿遍地走,權力分散,外強中乾。加之在秦惠王,秦昭王兩代垂沙,鄢郢等戰役中損失慘重,基本已經放棄了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的控制權,只能在長江下游,淮河流域一帶保持影響力。而且楚軍騎兵很少,已經被秦軍打怕了,所以根本不敢和秦國交戰。
爾朱大魔王
確切的要問楚王在幹什麼,才對!
楚王多驕奢淫逸,不思進取。雖然大臣們想要征戰,但是楚王不行,沒有遠見!一切都是空!
所以就現在的人而言,一定要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