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頭履是什麼時候有的,在什麼場合才能穿的?

做女人_要拽

我國古代稱鞋頭上翹為翹頭履,翹頭履出現的年代非常早,歷史很悠久。1973年秋天,我國在青海省大通縣孫家窯的一座距今大約五千或五千八百年前,屬於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的古墓中,挖掘出土了一件陶器,陶器上畫有人穿著鞋尖上翹的鞋子。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翹頭履的形象,可以說翹頭履伴隨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1935年於侯家莊西北岡,曾出土過一件無頭的石刻人像,在史學界被考定為商代人的裝束,石像雖然右半身肩以上截斷,但是腿足上的裹腿和翹尖鞋卻清晰可見。


至於在什麼場合穿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中華民族的衣服說起,《毛傳》記載:“上曰衣,下曰裳。”另外《世說新語·言語》記載:“若秦漢之君,必當褰裳濡足。”褰是什麼意思呢?《說文》這麼解釋的:“褰,絝也。”絝通褲,是褲子的意思。濡的意思是遲滯,停留。所以就是說衣服褲子要到腳的位置。顏師古注:“長衣曰袍,下至足跗。”跗就是腳面的意思。所以在古代的禮服的標準都是下襬要到腳面,這樣走路就比較容易踩到下襬,所以為了行走方便,就在鞋底接出一塊鞋料,包住鞋前頭做出尖形或堅挺上翹的樣子,這樣用來托起裳、裙或袍的下襬,就既可以增強鞋的耐用程度,又可以使下裳託在鞋翹上便於走路。而平時日常出行幹活,這種長下襬依然是並不方便的,所以日常的便裝下襬並沒有這麼長,只是正式場合穿的禮服才是如此。所以翹頭履其實是正式場合搭配禮服穿著的鞋子,並不是日常穿的。


至於是否和電視劇中長得一樣,這要看朝代,不同的朝代鞋的款式其實也不一樣。漢代出現了“歧頭履”或“雙歧履”,鞋頭上兩個突出來的尖角好似分梢。

漢代雙歧履


魏晉南北朝時期,鞋頭裝飾也更加豐富,鞋的款式也更加多。在河北磁縣北齊高洋墓出土的一件“大文吏俑”上,陶俑腳上穿的是“笏頭履”

北齊大文吏傭


宋代著名學者聶崇義編纂的《三禮圖》中有描繪宋代皇帝和皇后所穿禮服,腳上穿的也是翹頭履

可以看到各個朝代的翹頭履都並不相同,具體要看電視劇中所表現的是哪個朝代


人渣嘯西風

履,鞋也。翹頭履,即可視為鞋的一種造形。出現翹頭履要追朔到遠古氏族時期就有了。到了春秋時期古人已對其十分重視了。像《儀禮.士喪禮》記載“蒸結於附,連一絢”。所謂絢,指的就是鞋頭上的裝飾。漢代多以十二生肖動物次主調。魏晉南北朝時期,其翹頭款式越來越多,並分成不同場合的不同圖案,其製作材料也有皮屐,絲屐,麻,綿等之分。圖案也有風頭,聚雲,五雜,鳩頭,五色雲霞,芴頭等等等豐富多彩。翹頭履是比較正規得體的鞋子,一般正規場合要穿翹頭履。演變到近代即變現在有些地方小孩百歲,過年節均穿虎頭履以視吉祥。


天山客

只是參與討論哈。

過去,上層人的衣服和下層人是不一樣的。

古人還沒穿上褲子時,或只穿不帶襠的褲子時只能用袍來遮羞,鞋上帶個頭,勾著點衣服,符合禮儀,也不至於被絆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