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健健康康的人不可能聽聽潮就死了,那魯智深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小小孫說

魯智深,本名魯達,綽號“花和尚”法號智深,北宋年間渭州(今甘肅平涼)人。魯達早年在官府當差官職提轄,因此又被稱為魯提轄。




魯智深的英雄故事在古典名著(水滸傳)中,被刻畫的淋漓盡致。魯智深身體強壯,武功了得,性格剛烈,愛恨分明,仗義疏財,慷慨大方,被人們認為是水泊梁山好漢中最講義氣的一個人物。


魯智深的朋友圈大致有“行者”武松,“豹子頭”林沖,“青面獸”楊志,“九紋龍”史進等人。他們這些人也被劃分為梁山上的一大派系,主要都是一些重感情,講義氣的人組成在了一起。

魯智深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敢作敢為,有什麼說什麼,由於他的這種耿直的性格,後來在水泊梁山上深受首領宋江等人的排擠,魯智深也是梁山唯一敢於宋江對抗的人。

魯智深至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智救金翠蓮,大鬧野豬林,獨霸二龍山,到入夥梁山泊,在到勇擒匪首方臘最終出家六合寺。他的這些故事也讓他成了“水滸傳”一百單八將中,為數不多屈指可數的英雄人物。



那麼後來為什麼魯智深在杭州六合寺,聽聽潮就死了呢?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這個問題很多人議論過,史料上也有過記載,說當年魯智深在征討方臘一戰成名後,無心在跟隨宋江班師回朝,也對朝廷失去了信心,於是就回到了杭州六合寺再次皈依佛門。


一日夜裡,魯智深正在熟睡當中,忽聽外邊擂鼓響動,誤以為是戰鼓擂動,於是大概是職業反應,魯智深提起禪杖便跳了起來,被一旁的小徒發現攔住,告知說是錢塘江潮信聲響。魯智深聽到潮信二字,立刻就想起智真長老臨行前告慰他的四句話“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魯智深謹記師父之言,恰逢今日潮信降臨,正是自己圓寂之時,於是魯智深在虔誠信念的力量驅使下,自認為自己功德圓滿,最後選擇了坐化而死。



那麼魯智深真的是圓寂了嗎,我個人認為史料上的這個說法應該是故事虛構的,魯智深這個人“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主,生平就愛吃肉,怎麼會放棄人間美好生活選擇自殺寂而死呢,他一生嗜酒如命,身為出家之人則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因此被冠以“花和尚”魯智深稱號。所以說魯智深不會這麼無緣無故的就死了。

假如不是圓寂,那就是突發疾病暴斃而死,魯智深在是之前那天晚上據說喝了很多酒,然後心情也不怎麼好,想起當年梁山兄弟死的死亡的亡,所剩無幾,下場如此不堪,魯智深極度抑鬱。因此喝了大酒便到頭睡去。豈料半夜三更忽聽外邊擂鼓響動,便誤以為敵軍來襲,恐慌至極,心跳難免加速,加上酒精發作沒準就會發生心梗導致猝死。這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怎麼說,魯智深終老在六合寺也算頤養天年啦,作為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漢,他的結局算是比較不錯的啦。


任馳贏天下

魯智深是《水滸傳》裡的人物,是一百零八將中步軍的領銜人物,綽號"花和尚"。



魯智深生性豁達豪爽,俠肝義膽,愛抱打不平,他的經典有三拳打死鎮關西、醉打五臺山門、倒拔垂揚柳、野豬林救林沖、二龍山聚義等。



魯智深看似愚魯,實則睿智,稱得上大智若愚。他的師父智真長老在他離開五臺山時,曾說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林指野豬林,山指二龍山,水即水泊梁山,江為錢塘江。



後又送他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魯智深後來萬松林大戰活捉夏侯成,征討方臘擒獲方臘,錢塘江聽潮信而圓寂。可以說前後廖廖數語道出了魯智深一生的生死歷程。



對於魯智深的聽潮信圓寂,後來猜測頗多,認為魯智深正值壯年,怎會聽聽潮信就死了呢?有人猜測魯智深為得病而死,說魯智深身體肥胖,半夜聽到潮信,以為是戰鼓,驚起,快步提禪杖外出,得了心梗或腦梗之類的猝死之症。



還有人猜測是被人害死,說魯智深擒了方臘,方臘餘黨眾多,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被下毒或其它方式暗害。其實,水滸中對魯智深的描寫,後來應當是成佛了。魯智深從受戒起,就經歷了與眾不同的經歷,首先,智真長老力排眾議,剃度他,還取名智深,與自己同為智字輩,收為弟子,書中寫智真長老先知先覺,能知前後事,是得道高僧。



後來,魯智深在戰汾陽城時,有一個會妖術的人物叫馬靈,這個馬靈像哪吒,腳踩風火輪,像楊戩,額中還長著第三隻眼,還會打金磚,外號神駒子。後被公孫勝用神火克了金磚,逃走,神行太保戴宗追都沒追上,不想被魯智深迎面出現,將馬靈打翻活捉。戴宗說魯智深從天而降,魯智深說不是天上下來,也是地上出來,接著說自己掉進一洞中,遇一與自己一樣的和尚,問他出路,和尚說:來從來處來,去從去處去。接著又說: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獄天堂,皆生於念。是故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斷絕。



後來,魯智深救武松,擒方臘,至六合寺聽潮信,想起師父偈語,頓悟,於是坐化,天性騰空。自己寫下偈語: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智深成佛歸去,大惠禪師說: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而行者武松,在六合寺也活至八十而終,梁山其他好漢隨宋江返朝,大多遇害。


紅皮書1

首先我們回到水滸傳的第四回,來看一下魯智深是怎樣當和尚的。

魯智深三拳打死鄭屠戶後,明白自己沾上了人民官司。於是在趙員外的幫助下,上了五臺山當和尚。

長老對眾人說:魯智深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是心地剛直之人。現在,他有心魔,做事情不符合常理。但將來一定能得正果,將來的成就也是我們所達不到的。

後來魯智深去開封相國寺前,張老宋跑了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這四句話說的就是魯智深的一生,在赤松林殺了和尚和道士,在二龍山當了山大王,在梁山聚義後達到人生巔峰,最後到了錢塘江悟道後圓寂。

後來,智真長老又碰到了魯智深,在此送他了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這四句話說的就是魯智深的後半生,在魯智深死之前他自己也明白了這一點。

當宋江大軍剿滅方臘之後,大軍途經杭州。當晚住在六和寺,魯智深睡到半夜,聽到錢塘江春潮,誤以為戰鼓響起,敵人殺來。他馬上,跳起來,拿了武器,衝出房門,僧人告訴他:不是戰鼓響,而是錢塘江潮信響。

這時,魯智深突然頓悟,大笑道:萬松林活捉夏侯成,後來又生擒方臘,聽到錢塘江潮則人生圓滿,今天,推開窗子看到潮信,想來就該圓寂了。

然後魯智深問:圓寂是什麼?眾僧人答道:佛門中圓寂便是死。於是魯智深點沐浴更衣,交待完後事便死了。

在活捉方臘之後,宋江對魯智深說:兄弟你立下大功,這次得勝還朝,皇上必定加官進爵風,封妻廕子。魯智深說:只求能平平安安活著就不錯了,從來沒想過得那些東西。在這時他已經對人間世事灰心喪氣了,想遁入空門,成為一個和尚。

魯智深死前,大師點化到: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這兩句話在佛教中,需要很高的修為的人才能做得到。至少也是一個覺者的行為,是佛這一級別的智者才能做得到的。

也就是說魯智深到最後已超脫生死,最終成了佛。


新知傳習閣

水滸傳畢竟只是小說而已,但是關於魯智深的死是有理有據的。

魯智深原名魯達,綽號花和尚(因有一身華麗的紋繡,故稱花和尚)在梁山排位第十三,上應天孤星。為人剛直,嫉惡如仇,而且武藝高強。

魯智深年輕時脾氣火爆,三拳打死鎮關西,惹下許多事端,最終在趙員外的安排下逃亡到寺廟安身,又大鬧了五臺山,寺廟中無法再容下他。寺中和尚都對魯智深極為不滿,而長老已經預言,此人雖粗魯,然而心地純良,日後必成正果。臨別時智真長老贈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後來,在征討方臘的時候,大戰烏龍嶺。魯智深追殺敵將夏侯成,卻迷路入了深山;得一僧人指點,從緣纏井中解脫,生擒方臘,立下大功。宋江大喜,勸魯智深還俗,被拒絕了。在杭州六和寺中,魯智深聽得錢塘江潮信,信中頓悟,道:“‘逢夏而擒’,俺在萬松林裡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俺生擒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當圓寂。”於是沐浴更衣,圓寂涅盤,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的死不同於一般的死法,佛教中稱為圓寂。經歷了這塵世間的一切,想必心中是得到頓悟,並沒有俗世中的那種悲傷,應當說是他是成佛了。

一心毒歷史,解密歷史檔案,請多多關注!


搞笑夫斯基

卻說那魯智深留於六和塔下養老,宋江等一干頭領返回汴京,因折了很多弟兄,大家一路無話。迫近汴梁城時,人報安道全、樂和前來迎接。原來安道全、樂和聽得宋江大勝而歸,急急準備美酒前來犒勞,宋江等人看見梁山故人來迎,且喜且悲,因問道:“二位兄弟現在何處供職”。樂和回道:“道全兄弟醫術高明,治好了許多宮人頑症,醫術達於天聽,深為今上信任。小弟不才,憑藉吹簫弄琴之技深得皇上信賴,留於身邊總百戲之樂”。 原來當今皇帝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將政事委於蔡京等人,修道之餘,最喜舞文弄墨、操琴弄箏,見樂和對百戲之樂無一不精,所作樂譜甚合己意,便以倡優蓄之,甚是寵愛。宋江等人聽得,甚為二人歡喜,因說道:“我兄弟百餘人甘冒鋒鏑,十損六七方才平得方臘,還請二位賢弟趁便於天子面前言語則個。”說罷便讓吳用將錄功副本給了兩人。安道全、樂和當即應允,齊聲道:“請哥哥放心,必不辜負眾兄弟”。說罷二人告辭。 且說那樂和回到住處,瀏覽錄功簿,發現所擒要犯內有一人名嵇慕白,大吃一驚,細看籍貫字號確實自己恩人。原來,這嵇幕白是淮北人士,乃是西晉名臣嵇康之後,祖上傳下來的操琴之技到他手裡端的是出神入化,為人有乃祖之風,喜好黃老之術,頗以魏晉風度自詡,幼年又得奇遇,練就一身絕世武功,身手飄逸瀟灑。嵇幕白早年行走江湖,曾經救過樂和一命,兩人又有共同愛好,遂為伯牙子期之交。樂和曾聽這嵇幕白說過,當年先祖嵇康臨刑前曾說“廣陵散從此絕矣”,但實際上家人當年曾習得半分,先祖曾經將樂譜贈與一二知音,這些年來,他走遍大江南北,就是尋訪當年祖上知音後人,希望找到琴譜,以慰祖上在天之靈,現在已經有了一點線索,要到江南尋找。

當下,樂和非常著急,這嵇幕白乃是自己的恩人,更是自己的知己,如果不能把他救下,自己也就枉為人。可是,他是朝廷要犯,再有三日就要太廟獻俘,之後就要問斬,這可如何是好。一夜輾轉反側,樂和拿定注意,輕輕嘆息道:“只好如此,如果不成功,我將自刎以謝友人”。午後一過,樂和就急急趕到大內,原來,是當今天子練習書畫的時候到了,按照慣例要樂和在旁操琴助興。且說樂和行過大禮後,深呼吸一下,坐於琴旁,憑著記憶將那半分廣陵散的部分演奏起來,聽得道君皇帝如痴如醉,如上雲端。忽然琴聲戛然而止,原來琴曲已經彈完了,道君皇帝倏然回神道:“為何琴聲而止”。樂和回道:“陛下,小臣所彈乃是失傳的廣陵散部分樂章,小臣只會這一點”。那道君皇帝大吃一驚,自己痴迷音樂,嘆息廣陵散不傳於世,沒有想到世上還存在廣陵散,剛剛聽這音樂如入化境,只覺五體通泰、六神清明。當下便問樂和如何學到這音樂。樂和便如此這般詳細向道君皇帝說過。道君:“那嵇康後人現在哪裡”。樂和道:“嵇幕白前往江南尋找樂曲,不知為何陷入賊中,現在正在大牢,不日將於太廟獻俘,還請皇上饒他死命。”道君皇帝沉吟半晌,抵不過這音樂吸引。原來魏晉之人最喜老子之學,這廣陵散乃是嵇康悟道時所作,這道君皇帝也喜歡修道,有些修為,因此一聽音樂,便墮入其中,不能自己。道君皇帝到:“朕甚愛惜人才,奈何他沒入賊中,放他有違國法,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就宮刑吧,淨身後天天陪著朕修道。”

一個月後。



嵇幕白奉道君皇帝命,前去江南尋找廣陵散,來到了臨安府。他想我與方臘義結金蘭,但求同日死,不想方臘卻被擒於魯智深,死於東京鬧市,我也深受宮刑奇恥大辱,此仇不可不報。於是便勤學苦練,鑽研出以聲樂殺人之術,乃是用樂聲催動內力,殺人於無形,因其樂聽之如波濤洶湧,便命名為《碧海潮生曲》。一日,潛入六和塔,吹起瀟來,如大潮湧動。那魯智深正在打坐,忽聞潮起,不復戒備,被內力振動五臟六腑方才警覺,正要反抗,忽然想起來師父的話來:逢夏而擒,遇臘而執。 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乃仰天大笑道:“天也,命也”。言罷而終。這嵇幕白,大仇得報,又受宮刑,

便不欲再見人,便順江而下,出海匿藏於東海桃花島上,終生研究武學。因受宮刑,所創武功難免不受此影響,年老之時,欲以此武功傳世,便撰寫一書,尋思自己一生高傲,便以花寓之,名為《葵花寶典》,又怕世人不解入門之道,便註明“欲練此功,必先自宮”,將之傳與南宋內廷之閹人。


臨死之時,又將《碧海潮生曲》和家族所行風度事蹟刻於桃花島山石之上,希望有緣人得之,不使此曲湮滅,又能使魏晉風度再現!



遇此無聊問題,我且無聊答之!


江湖濁酒說史

魯智深是正常圓寂的,絕不是什麼被人謀害的,小說畢竟是小說,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正常人說的無疾而終其實就是魯智深的這種狀態,只不過現實中無疾而終的例子很少,但並不是沒有,也可以說魯智深是突然開悟之後圓寂的。

魯智深一生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可以說是水滸傳中少有的缺點很少的人物,是大丈夫真男人。魯智深屬於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人物,最終聽潮悟的人生真諦,平靜的死去。

魯智深的死,是水滸傳作者給他安排的悟道的結局,體現了作者的樸素的佛教思想。


昭烈名臣

魯智深的死在歷史上爭議還是蠻大的,根據《水滸傳》中的描述,魯達身高馬大、體態肥碩而且武藝高強,表面上是個健康的壯漢怎麼就聽著潮音就死了呢?



1.謀殺

雖然有點牽強,但不排除這個原因。因為魯智深出家的地方是杭州六合寺,杭州是什麼地方?是剛剛覆滅造反派方臘的巢穴,六合寺裡藏匿方臘的舊部也是有可能的,因為記恨宋軍而對魯智深記仇也符合情理。



2.自殺

我比較認同這點,當小沙彌告知魯智深什麼是圓寂後,魯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喚做圓寂,灑家今已必當圓寂。然後讓寺內眾僧燒熱水準備沐浴,並叫部下喊宋公明來看他,就已經看出魯智深有今晚圓寂的想法了,所以自殺的可能性極大。



3.猝死

年輕時候的魯達是個暴飲暴食的粗漢,根據《水滸傳》中記載,他每次在酒館吃酒都要點上一大桌子葷菜,還要提前準備一輛馬車,目的是在他喝醉後送回家。受潮信聲波的影響,並長期生活不規律突發心梗、腦梗導致的猝死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納蘭軒若

非常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魯智深的死是作者對他的一種偏愛,也是一種無奈。

魯智深可以算上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了,是我最喜歡的水滸傳中的人物之一,因為他是一位俠肝義膽、扶危濟貧、愛曾分明、嫉惡如仇的人。這些特點在他的事蹟中可以體現出來,比如三拳打死鎮關西,大鬧五臺山,倒拔垂楊柳,大腦野豬林,他是一位性格特色十分鮮明的人物。


然而英雄的登場總是伴隨著悲情的結束,上了梁山之後,在面對著是否接受招安這個問題上,他抗爭過,他打心眼裡是不願意接受的,怎奈他又十分敬重大哥宋江,無奈他只好接受招安,跟著宋江東征西討,攻打方臘。 待到大功告成,可以班師回朝領賞時,他卻選擇留在杭州六和寺出家。這也襯托出了他的正義凜然,大哥有難可以兩肋插刀,回朝當官就不奉陪了。

魯智深的死在開篇不久就有預示,在他離開五臺山時,他的師父智真長老送他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萬松林活捉夏侯成,擒獲方臘,前兩句偈言都已經應驗。後兩句的意思是預示著魯智深聽見潮信之時就是他圓寂之日。



正直八月十五錢塘江大潮,魯智深沐浴更衣之後,坐化圓寂了。請注意只有得道高僧死了才叫圓寂,這裡原著作者是想向我們表達魯智深看破凡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和那些慘死的英雄比,難道不是一種偏愛嗎?

正對應了他說的那首詩: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

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還有就是他圓寂的時間,是發生在徵方臘班師回朝後,眾英雄被迫害前,如果作者不把魯智深寫死,難道讓他眼睜睜看著兄弟們死去無動於衷?這顯然不符合他的人物性格,難道讓他去給兄弟們報仇,顯然大勢已去,作者也很無奈。

所以說魯智深是怎麼死的,是被作者寫死的,為什麼寫死,出於作者的偏愛與無奈。


駟馬奔

如果看過犬夜叉,看到七人眾篇章,那麼會對一個人印象深刻。就是幫助反派奈落的白心上人。

然而有一天,心地善良的得道高僧白心上人為了村民,決定讓自己圓寂而化身為佛,世世代代守護這片土地的人們。人們按照他的吩咐那樣去做,將他放入一個木桶內,並埋入地下只留一根跟外界呼吸的管道,白心上人在木桶裡不吃不喝直到死亡,這樣他就化身成即身佛,能夠繼續保佑這塊大地和人們。

鑑於高橋留美以畫神鬼漫畫為名,除了犬夜叉還有境界輪迴。對佛術用語應該比較瞭解,其實圓寂就是一個殘忍的儀式,而這個儀式有另外一個名詞“坐缸”。

由於人死後是無法保持坐姿的,所以這些肉身成佛的高僧都是生前就準備圓寂了。但一般都說明是高僧臨死前一段時間,問題是高僧知道是臨死前多久準備?還是沒有臨死就準備了?白心上人就是還沒臨死就圓寂,而在圓寂過程中因恐懼而黑化······

所以說,圓寂可以說是高僧一個自殺行為,而這種行為是有一套繁瑣的儀式而昇華到一定高度,而受後人而敬仰。

說回魯智深,魯智深健健康康,聽潮就圓寂了。準確說他自殺了,用一個高度儀式化的方式自殺了。至於為什麼自殺?僅僅由於師父的話?還是事業的失敗?動機是什麼不清楚,但死因確信無疑是自殺。

當然啦,後世去除了儀式化,高僧一般的去世也稱為圓寂了。另外也說明“圓寂”即“涅槃”,謂諸德圓滿,諸惡寂滅,具足一切功德為圓,遠離一切煩惱為寂,是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終目的。圓寂一詞加強了目的說,而減輕過程說,所以過程是什麼都不重要了,現代人也不清楚這個過程。所以現在的圓寂已偏離原本圓寂的意思了。


銫媒體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此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明朝才子楊慎的《臨江仙》!

這段開篇詞就已點名了英雄們的歸宿,浪花淘盡英雄!

魯智深就是一朵浪花!壯志已酬,心無牽念!他是聽潮死的嗎?當然不是!而是一個人的心願已了,闔然長逝,仙駕西去!

魯智深,本名魯達,當過經略相公府的提轄。為人糠慨大方,疾惡如仇。三挙打死“鎮關西”鄭屠,被官府追捕,無奈之下逃到五臺山,削髮為僧,做了和尚。但不守戒律,不尊清規,喝酒吃肉,因此得一綽號“花和尚”。後來與林沖,武松交好。再後來上了梁山,號“天孤星”!

在接受招安一事上,與宋江的意見相左,並不贊同宋江此舉,與林沖一起,受到梁山眾人的孤立!心情鬱悶,做事也不再反對。對於跟隨宋江接受朝庭招安,是有違他心意的,是違心之舉!

方臘事了,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一日晚上,明月當空,錢塘大潮忽來,聲震雲天。魯智深出來一觀,感慨萬千,吟出了一首詞:“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只記今朝。蒼天笑,紛紛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江山笑,煙雨遙,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清風笑,竟惹寂廖,豪情還剩下一襟晚照。蒼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他大徹大悟,就地打座,留下了一首詩。

平生總不修善果,只愛那殺人放火。

錢塘江上潮信來,方知今日我是我。

說完圓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