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上世紀70年代,大熊貓曾在呼和浩特生活過

你知道吗?上世纪70年代,大熊猫曾在呼和浩特生活过

你知道吗?上世纪70年代,大熊猫曾在呼和浩特生活过

大熊貓,黑白相間的皮毛,憨態可掬的神情,用兩個帶有黑眼圈的眼睛呆萌地看著你時,總讓你忘記它也是熊科動物。雖然身形寬闊,但每天抱著綠色的竹子吃個沒完。作為我國的國寶,大熊貓一直備受關注,且因為成活率低,現存數量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前些天,兩隻大熊貓來到呼和浩特大青山野生動物園,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看。但你知道嗎?大熊貓並不是第一次來我市哦。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大熊貓就已經來我市生活了,並給那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經的青城公園

也是動物園

在呼和浩特市,想要看動物,首選大青山野生動物園,因為那裡有專業的飼養員來照顧那些可愛的小動物。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城市的動物聚集在此,大熊貓也不例外。但在大青山野生動物園還沒有建成的時候,呼和浩特市的動物園就在市中心,也就是現在的青城公園園內。

說到青城公園,則歷史悠久。據《歸綏縣誌》記載,青城公園前身為龍泉公園,建於1931年,此處原有一座山崗名為“臥龍崗”。崗下有一湧泉,水流淙淙不斷,甘甜清澈,泉名為老龍潭,又名龍泉。龍泉公園舊址為田園勝景,每當仲春時節,歸化城和綏遠城(呼和浩特舊稱)的兩城官員就會在此地的先農壇廟舉行耕藉典禮,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到夏秋莊稼成熟之時,先農壇廟四周,麥浪滾滾,果蔬飄香,充滿了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園中的勝景龍泉、臥龍崗、老龍潭、青龍背、先農壇廟等都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現已鮮為人知。1951年,龍泉公園正式更名為人民公園,1997年又更名為青城公園。

青城公園留給眾多青城人民許多回憶,不光是風景、傳說,曾經在裡面建設的動物園也常常被人津津樂道。據瞭解,青城公園的前身龍泉公園建於1931年,因以“臥龍崗”和“老龍潭”為主要景點而建,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1951年由綏遠省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決定,重建龍泉公園並改稱人民公園;1953年,增建呼市動物園;1955年,修建人工湖;1997年6月根據呼和浩特市民要求,為突出自治區首府公園的特點,更名為青城公園。自2003年9月以後,青城公園取消了門票免費對市民開放,2006年9月青城公園動物園搬遷至大青山野生動物園。青城公園位於市中心,是市內主要的遊覽地之一,總面積約46公頃,其中水面面積10.3公頃,硬化面積7.1公頃,園林建築、設施面積4公頃,綠地面積24.3公頃,綠地率達到了74.34%。設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大門,便於遊客從不同的方向進入。

上世紀50年代,青城公園裡就已經有動物的身影了。在老呼市人的印象中,青城公園總是和野生動物分不開。

青城公園裡的第一隻動物

大家一定很好奇,青城公園裡的動物都是從哪裡來的呢?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國家應該沒有更多的資源來投資青城公園裡的動物園建設。但在那個年代,呼和浩特市的人口並不是很多,城市範圍也小,野生動物還是離大家很近。

據青城公園的管理人員雲霞介紹,其實,在當初建立該公園的時候大家就有設立動物園的想法,但當時的條件有限、物資有限、人員的專業知識有限,許多條件並不成熟,但為了給市民提供一個遊玩娛樂的場所,公園的工作人員還是沒少下功夫。最早的一批動物都是從本地的農民手中收購的。還記得公園裡第一隻動物就是收購於1951年,當時一位年邁的老工人名叫曹富明,他自掏腰包,用了半鬥米和附近的農戶換了一匹三條腿的灰狼。雖然只有三條腿,但這匹灰狼卻吸引了足夠多的遊客,許多市民會帶著孩子來看看真正的狼是什麼樣子。而公園裡收購的第一隻禽類也是由曹富明花了五角錢購買的,那是一隻雕。就這樣,靠著公園的工作人員四處收購動物,青城公園裡最早的動物園已經初具規模,除了剛才的那些動物,還擁有狐狸4只、狼2匹、貓頭鷹2只。雖然動物寥寥幾隻,但也稱得上是動物園了。

雲霞繼續說道:“隨著動物越來越多,真正的動物園也就成立了。最早,這些動物被安置在公園的東南角,面積約4公頃,獸舍有6000餘平方米。有印象的市民可能還記得用油漆寫著“動物園”三個字的鐵牌掛在一道鐵門上面。過了這道鐵門,大家就可以看到動物了。動物園是展覽和研究野生動物的場所,也是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的主要組成部門。隨著動物園的正式成立和動物的不斷增多,公園裡也明確有了飼養、管理、馴化等多個部門和工作人員。大家也會根據科普展覽的特點,製作每種動物的說明牌和圖片,供遊客在觀賞動物時,學習相關知識。”

上世紀70年代大熊貓來了

隨著動物的增多,動物園的規模越來越大,國家也將一些稀有動物送至動物園內。隨著野生動物的飼養成功,如何科學飼養、如何治癒動物的病痛,如何繁殖等等問題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專業的水平。

據介紹,1965年到1970年間,動物園增加珍貴動物野驢一頭,鵜鶘繁殖到20多隻,獅子也繁殖到了3只。飼養管理員人數達到12名。1970年到1975年是動物園發展最快的階段,大熊貓也就是在這期間來到呼和浩特市的。動物園的職工在原有的動物棚舍基礎上,又修建了海豹池、熊貓館、溫室和花房,除了動物,各種稀有植物也開始培養繁殖。這時候,動物園引進了海豹7只、大熊貓2只、小熊貓7只、斑馬1匹、原駝2只,石火雞2只、馬熊2只。鳥類禽類達90多種,400多隻,同時還增設了孵化室。

大熊貓是確確實實來過呼市的,但因為氣候、飲食等各方面的原因,大熊貓在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時間並不久,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對它們有印象。

今年85歲高齡的市民劉俊峰就回憶道:“我們這一代人,家裡孩子多,平時也照顧不到孩子的生活娛樂,唯一的休閒時光,就是在週六日時帶著孩子來到青城公園看動物。那時候的動物已經有很多了,有鹿、馬、驢等,孩子總會撿起籠子外面的鮮草來餵食。還有狗熊、狼、老虎這些大型動物,也有禿鷲、狒狒、猴子等等。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狒狒,每次拿到遊客投遞的食物後都會雙手合十不停地作揖,猴子也會像人一樣嗑瓜子、剝水果皮。這些場景現在也多歷歷在目。我記得當時的大熊貓在一個半露天的房舍裡,外面是一圈弧形的水泥磚牆,磚牆大概一米多高,上面用鐵絲和欄杆圍成一個類似頂棚的東西,裡面則有一件房屋,房屋上有一些小窗和一道大門。當時有兩隻熊貓,一隻公的,一隻母的。每次來看大熊貓,都是母的躲在房舍裡很少出來,公的坐在院子裡。熊貓的兩個眼圈黑黑的,圓圓的,就像有人刻意畫上去的一樣,特別可愛。但印象中的熊貓並不愛動,總是懶洋洋地躺著或靠著。”

喝牛奶的小熊貓

當時的公園裡,除了大熊貓,還有小熊貓。當問到今年已經50多歲的中年人時,就會勾起他們小時候的記憶。今年55歲的吉婉瑤就對小熊貓喝牛奶的畫面印象特別深。她說:“當時去動物園看熊貓,也就十來歲的樣子,總覺得小熊貓就是大熊貓的孩子,還很好奇為什麼小熊貓和大熊貓長相不一樣。大熊貓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雖然白色的絨毛會因為蹭到泥土顯得不那麼白,甚至有些黃黃灰灰的,但一點兒也不影響大熊貓的可愛神情。那黑色的四肢、黑色的眼圈、白色的大肚子,還有短短的小尾巴,怎麼看都像是有人故意為其穿了一身戲服,而不是自己天然生長的。小熊貓的毛長長的,有些棕紅色,尾巴上有一條一條的黑色條紋。臉上的毛,也是兩隻眼睛周圍的顏色深,嘴巴和臉頰的毛色淺,看著特別可愛。小時候總覺得小熊貓的毛是棕色的,長成大熊貓以後毛就會變成黑白色的。不過我們小時候的食物品種比較少,糖果、水果之類的都是兄弟姊妹分著吃,更別提什麼牛奶了。所以那時候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飼養員拿著奶瓶喂小熊貓喝牛奶了,看著小熊貓一口一口喝牛奶,引的我口水直流。”

在記憶的宮殿裡,每個人對大熊貓的回憶都不太一樣,但在上世紀的70年代,首府市民可以有幸一睹大熊貓的真正容顏。在過了將近半個世紀後,大熊貓又一次來到了呼和浩特,這次它們住進了設施更為先進的棚舍。作為國寶,它那可愛的外形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