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高考,雖然是現代才有的名詞,實際在中國古代已有悠久的歷史。科舉制度,就是中國古代的“高考”。明天就是高考第一天,大家一起聊一聊古代“高考”的話題。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說到古代“高考”,第一個難關不是試卷,而是考場環境。進場的時候,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必須排著隊,一個個脫光衣服驗身,查清楚有沒有帶小紙條,平均一個考生就要耗上大半個小時。

高考有什麼好緊張的,古人的高考難多了!

又到一年高考季。

其實,古代的“高考”遠沒有我們想象中容易,說比今天難上十倍,一點不假。就算是像蘇軾、王陽明這樣的大才子,也要使盡渾身解數,才能捱過“高考”。

但考試再難,也總有學子能夠見招拆招,膽大心細,越戰越勇。因為他們相信,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太差,總能笑到最後。

除了基本功,考的更是意志

說到古代“高考”,第一個難關不是試卷,而是考場環境。

進場的時候,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必須排著隊,一個個脫光衣服驗身,查清楚有沒有帶小紙條,平均一個考生就要耗上大半個小時。

進去之後,是一個個小黑屋,叫“號房”,聽著跟監牢似的。帶著筆墨蠟燭和乾糧進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來,中途睡覺連床都沒有,只能拿兩塊木板拼起來湊合著用。

考生也可以在裡面上廁所,可是房間嚴密,夏天不能透風,冬天不能生爐,溫度不適,氣味不宜,和現在舒適的空調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 萬曆二年(1574),畫中表現了明代貢院舉行考試的情景。

除此之外,科舉的考試內容也不僅僅是“寫一篇800字作文”那麼簡單。

我們知道科舉要考八股文,那八股文要怎麼寫呢?規則如下:

〔一〕全文要分成八個部分寫。

〔二〕每一個觀點都要遵循“高考寶典”──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去擬。

〔三〕文章後四個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須有兩段對偶排比句……

格式要求非常嚴格,可謂“戴著鐐銬跳舞”。

除此之外,考題數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鄉試為例。假設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進考場後:

第一場|先一口氣寫7篇論文;

第二場|1篇政論,5篇判詞,再加1篇公文;

第三場|再寫5篇時政評論。

閉上眼就能想象,在昏天黑地的考場裡,接受如此堪比馬拉松的書寫考驗,那是一場怎樣七葷八素的折騰啊!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 古代科舉“號房”

明朝有詩形容科舉:三場辛苦磨成鬼。能全程咬牙熬過來的,真不是一般人,像大儒王陽明,大改革家張居正,大英雄鄭成功,大名臣曾國藩……沒有一個不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實打實考出來的。

今天的考試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但科目繁多,一門接一門,對學子們的考驗也不低。

不過,辛苦的時候不妨想想古人,他們連魔鬼科舉都捱過來了,我們只要咬一咬牙,海闊天空就在眼前。

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每個人應對考題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揮灑,有的穩健,但不管怎樣,目的明確,頭腦清醒才是關鍵。

明末清初文壇奇才金聖嘆,為人玩世不恭,在考場上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專寫“零分作文”。

他第一次參加考試,試題是《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出自《論語》,意思是“我不是匏瓜,不是掛在那裡給你們看的,是要給人吃的”,比喻一個人懷才而莫展,不願中看而不可吃用。

正常做法,當然是就題論事,寫一篇瀟灑雄文。可金聖嘆偏偏不走尋常路,在試卷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問他這是幹什麼,他說:“這是匏瓜的意形。”主考官大怒,結果可想而知。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 金聖嘆評水滸傳 《聖嘆外書》

第二次參加科考,題目叫《吾四十而不動心》,出自《孟子》,原意是人到四十心如止水。

你猜這次金聖嘆怎麼著——又是大筆一揮,在試卷上連寫了39個“動心”。主考官又來追問,他幽幽地說:“孟子說四十不動心,即是說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咯。”又被除名。

再一次歲試,題目是《西子》,要求考生評論越國派西施出使的史實。金聖嘆提筆寫道:“出其東門,西子不來;出其南門,西子不來;出其北門,西子不來;出其西門,則西子來矣!”故意把西施當西門的人,戲若草芥。主考官見狀,在捲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最後當然又是名落孫山。

如果當時要出一本《零分作文》,金聖嘆的文章得收錄好多篇。

聰明大膽是好事,但不等同於兒戲,只有以認真的態度把握機會,才對得起自己大好的才華和青春。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同樣是才華絕頂的考生,蘇軾比金聖嘆要穩健多了。

當年蘇軾上京赴考,帶了一肚子學問,可謂意氣風發。進入考場後,他鋪開卷子,一看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即是“賞罰要厚道”。

蘇軾馬上審題:題目出自於《尚書》,體現了典型的儒家思想:“刑罰上有疑問,就從輕處理;獎賞上有疑問,就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來決定,這是最忠厚的做法”,可以顯示當朝者仁厚治天下之風。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文章主題確立之後,文字風格怎麼定呢?蘇軾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出題人──歐陽修。這位主考官最反對華麗花哨的文風,提倡寫文章要淺顯明白,用平實的文字表達深遠的思想。

蘇軾當場決定,放棄囉嗦的理論,用兩個具體故事作為論據,乾淨利落地論證文章主題。

最後,答卷果然被歐陽修一眼相中,榮登進士榜。

戰略上輕視,是一種膽量,戰術上重視,是一種負責。

多年苦讀實在不容易,既然有心一搏,就要收起玩心,全力以赴。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 貢院放榜圖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 殿試圖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 殿試錄取分三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 中進士,衣錦還鄉。

“科舉”即分科舉人

“科舉”為分科舉人(選拔人)之意,我國真正的科舉制度始於隋文帝楊堅,繼行於隋煬帝楊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後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科,這標誌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從史書上看,楊廣推廣科舉選仕制度,並非是政治作秀,當年確實是出於選拔優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併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頗有爭議、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明和創造。此後,“狀元”就成了優秀學子的代名詞,狀元之後二、三名分別是“榜眼”、“探花”。

考試時間也分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現在提前了一個月,天氣相對適宜一些,有利於考生的臨場發揮。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十分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裡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古代的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像現在這樣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對於試卷的類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總的變化也不大,但題量很大。根據所選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應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現在的高考試卷簡單,看似只寫作文,實則更復雜,是一考定終生。

考生寒窗苦讀比現代學生苦

學生家長和教育人士這些年一直在呼籲為學生減負。其實,這一心願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樣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現在家長陪考、送考一樣,古時父母也是很盡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在古代,學生光看書光知道是不行的,得把四書五經這樣的經典給背出來、熟記於心,甚至某句話在某頁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還要毛筆字漂亮,但那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習多年的成績啊,比現代的學生要痛苦多了。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於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採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後再拆開彌封。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科考漫談】

■古代“高考”都咋排名次

“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書

據統計,書生們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共40多萬字,全部都要精讀背熟。此外還要看相當於原文幾倍數量的註釋,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等。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狀元原本稱“狀頭”

在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縣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類似如今考試報名時填寫的資料。科舉考試結束之後,成績名列榜首者會被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狀頭”。“狀頭”,亦曰狀元。

■1300年間700多人考中狀元

中國科舉考試製度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代,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廢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止,歷代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總共為777人。圖為劉春霖書法冊頁。

■歷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代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圖為一份狀元考卷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產生狀元270人。

■古代“高考”需要學習的科目

主要有書、詩、論、賦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試帖詩、經綸、律賦。八股文的題目主要摘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試帖詩是詩體的一種,考試時以古人某一詩和成語為題,並限定某一韻腳,以歌頌朝政為內容,作出詩來。

■古代“高考”怎樣防作弊

當時預防作弊,相關措施與現代一樣嚴格。考場是封閉式的,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後,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後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硃筆謄寫,稱為“硃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硃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後唱名寫榜。但制度再嚴格,舞弊醜聞仍時有發生。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牛氣十足的“落榜生”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明代畫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舉嚴重打擊的落榜生。當年,他因購買考題作弊東窗事發,被永遠奪去了考生資格。於是視遊山玩水為人生第一樂,把紅顏知己當人間最美,興趣來時拿起畫筆塗上幾幅。正因為這次打擊,打出了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畫家,他的畫現在賣到了幾千萬元人民幣一幅。圖為唐寅《落花詩意圖》。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李時珍十四歲就中了秀才,之後的九年中,他三次考舉人都沒能考上。於是下定決心立志從醫,一生潛心鑽研醫藥。他走遍大江南北,並參考了八百多種醫書,歷經27年的辛勞,終於寫成《本草綱目》。

高考!閒談古代“高考”趣事!淺談古代“高考”制度!

蒲松齡19歲時考童子試,成績名列前茅。後來考舉人、進士時卻屢試不中。促使他更加苦讀詩書,並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當成座右銘,常常深入民間採集素材,終於寫出了鴻篇鉅著《聊齋志異》。

古代有名的落榜生遠不止這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人張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賈島、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等都是落榜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