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個人電腦落敗記

東芝6月5日宣佈將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夏普。東芝曾是推出全球首款筆記本電腦“dynabook”的先驅,今後其個人電腦業務將在實質上併入夏普母公司臺灣鴻海精密工業旗下。此外,NEC和富士通也已將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中國企業,可以說日企在個人電腦領域敗給了外資。其背後暴露出標準化、低價化和商品策劃力等日本企業在產品製造方面的弱點。

日本個人電腦落敗記

東京都千代田區的電腦店

NEC未及時擺脫自主標準

三菱電機、日立製作所、雅馬哈、TOMY(現為TAKARA TOMY),這些都是曾在1980年代的個人電腦黎明期開展業務的企業,不少企業現在已經撤出。各家企業曾瞄準個人電腦業務,將其作為取代家電的增長市場。

其中最為積極的是NEC。當時個人電腦的主流是基於美國IBM公開的性能參數的“IBM兼容機”,而NEC於1982年推出了自主標準的“PC-98系列”。其份額一度達到日本國內的一半以上,PC-98系列被稱為日本國產個人電腦的代名詞。而東芝1985年推出的“dynabook”是IBM兼容機。

NEC的大本營瓦解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後,當時美國微軟的操作系統 “Windows”及採用美國英特爾(Intel)中央處理器(CPU)的機型開始成為個人電腦的行業標準。尤其是1995年支持互聯網的“Windows95”問世以後,“Wintel”(將Windows和Intel結合而成的詞彙)架構的電腦的存在感一下子提高。NEC將美國個人電腦廠商帕卡德·貝爾(Packard Bell)收入旗下,試圖與Wintel電腦展開對抗,但一度敗於標準化之爭的代價很大,差距並未縮小。

戴爾的“直銷模式”價格競爭力強

1995年日本國內個人電腦市場的出貨量為511萬臺,同比增長70%,到了2000年猛增至1141萬臺,5年時間翻了一倍。個人電腦進入普及期、價格競爭正式打響後,美國戴爾實現了快速增長。戴爾通過網絡銷售按需定製產品的“直銷模式”降低了銷售價格,其擴充客服中心、重視售後服務的姿態也得到顧客的認可。而日本企業還像過去一樣,依賴信息設備經銷商等銷售渠道,無法對抗運用網絡時代的業務模式、推進低價化的戴爾。

過了鼎盛期的個人電腦市場在2005年迎來了一個拐點。全球市場份額第3的IBM公司將個人電腦業務出售給中國的聯想集團。隨著製造成本低廉的中國大陸和臺灣廠商的增加,個人電腦進入普通家庭,個人電腦領域被認為不再是增長市場。在日美的信息相關企業中,強化IT服務和軟件業務,將設備生產委託給新興國家企業代工的趨勢加強。

被智能手機、平板終端奪走市場

隨著美國蘋果公司的智能手機iPhone上市,個人電腦作為信息設備的優勢顯著下降。日本的個人電腦廠商缺乏將移動電話和信息終端融合起來的商品策劃能力和設計能力。2010年便攜平板終端iPad上市。從筆記本電腦到iPad的換購不斷推進,曾在2012年達到峰值(821萬臺)的日本國內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到了2017年,下滑至532萬臺。

2010年之後,在日本廠商之間,開始出現推進國內重組的動向。2011年NEC與聯想整合個人電腦業務,2017年富士通也宣佈與聯想整合個人電腦業務,這兩次整合均是聯想掌握主導權。曾藉助“VAIO”品牌人氣大增的索尼也於2014年剝離個人電腦業務,成立VAIO公司。

與半導體和液晶面板一樣,個人電腦領域也曾出現政府主導打造個人電腦企業的動向。2015年VAIO、富士通與因財務造假推進業務整理的東芝3家公司的整合方案浮出水面。但是在增長戰略和網點的撤銷整合方面沒有談攏,最終未能實現整合。東芝的個人電腦業務歸入鴻海夏普旗下後將如何實現重生呢?如果能夠與鴻海的業務基礎緊密融合,“dynabook”或許能作為國際品牌重新閃耀光芒。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池下祐磨 國司田拓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