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高考已經結束,

你們都是最棒的,

今天,隱娘要介紹的幾首詩詞

都和古代的“高考”有關,正是:

幾家歡喜幾家愁,人間悲歡總有由。

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考場上寫出的名篇

《省試湘靈鼓瑟》

唐·錢起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省試湘靈鼓瑟》是唐代詩人錢起進京參加省試時的試帖詩。

全詩生動地表現了二妃對愛情生死不渝的忠貞和對駕崩於蒼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情。結尾兩句如橫空出世,堪稱“絕唱”,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

《舊唐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錢起旅居在外時,一個月夜,在客舍獨吟,突然聽到有人吟道: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錢起卻找不見人,以為是鬼怪,後來錢起參加試帖考試,試題中有青字,錢起以這十個字結尾,深得考官讚賞,稱為絕唱。

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終南望餘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是一首應試詩。《唐詩紀事》記載,祖詠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

祖詠看完後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但祖詠這首詩卻成為千古名篇。

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科舉失意後寫出的名篇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千古傳唱,而他的作者張繼實在是不走運。據《唐才子傳》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進士及第,可天寶十四年就爆發了安史之亂,玄宗奔蜀。

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

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世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壯志未酬,可這個世界上事物總是有兩面,正是因為張繼的壯志未酬,在極度失意下,寫下了這首《楓橋夜泊》,使得他流傳千古,這也算是另一種“得意”吧!

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鶴沖天》

宋·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雲便,爭不恣遊狂蕩。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是個大才子,按常理來說,他考科舉應該是輕而易舉才是,可第一次考試,柳永就失利了。沒考好,柳永心裡有些不快,他寫了這首詞。

即使是在政治清明的朝代,君王也會錯失賢德之人。既然沒有考上,何不飲酒作樂,開心一番呢!

據說,宋仁宗也看到了這首詞,後來,柳永又考中了科舉,可皇帝硬是把他撂下來了,說道:“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據說,後來柳永自稱“奉旨填詞”。

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留別王維》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跟柳永的遭遇有得一拼。這首詩是孟浩然進士落第後,準備回襄陽,臨別前贈給王維的一首詩。詩中表達自己無人引薦,懷才不遇的落寞情感。

這懷才不遇再說,只是這機會又被自己的一首詩給毀了。《新唐書·孟浩然傳》記載了一個故事。

王維據實告訴玄宗,孟浩然在此,唐玄宗就問:寫過什麼詩呀。如果給孟浩 然再來一次的機會,他就是說“春眠不覺曉”也不會選擇《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心裡挺開心,他念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及至唸到“不才明主棄”,唐玄宗說,你又不求仕途,而我也未曾棄你不用,你怎麼誣賴我咧。於是,孟浩然的仕途算是完了。

知道自己未來可能和仕途沾不上邊了,於是他失意的離開了長安,走之前寫下了這首詩。

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考中後寫出的名篇

《登科後》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話說孟郊中舉,隱娘都替他高興,恨不得給他放兩個鞭炮。為啥?實在因為孟郊在苦哈哈了。

“郊寒島瘦”是形容他們的詩風,可這未嘗不是形容他們的處境。公元796年,46歲的孟郊第三次赴京科考,終於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後》。

之前混得實在太慘了。所以當孟郊中舉之後,“昔日齷齪不足誇”可見他的狂喜之情了,生活終於可以得到改善了。

七首千古名篇,“悲”也科舉,“樂”也科舉

《雁塔題詩(節選)》

唐·白居易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遊慈恩寺,一時興起,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不料,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

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他們在曲江宴飲後,集體來到大雁塔下,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在牆壁上。

白居易二十七歲時進士及第,在同時考中的十七人中最為年輕,得意之餘揮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的名句。原來你是這樣驕傲的白居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