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神片哪裡來?豆瓣到底對《純潔心靈》做了些什麼?

近日,國內知名評分網站豆瓣網和知名導演畢志飛的爭執又一次重回了觀眾視野:先是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下稱《逐夢演藝圈》)導演畢志飛投書給國家電影局,請求“徹查我們遭遇的極端豆瓣網不公正評分事件”,要求“對’豆瓣系’等勢力’操控中國影評產業、網絡社會輿論’進行徹查與嚴肅處理”。第二天豆瓣電影立刻作出反應,起訴畢志飛及其公司北京實傳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侵犯名譽權。

兩分神片哪裡來?豆瓣到底對《純潔心靈》做了些什麼?

畢志飛和豆瓣之間的爭執起源於去年9月。在電影《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上映首日,遭遇網友大範圍差評,豆瓣評分一度低至2.0分。評論區出現了幾乎一邊倒的嘲諷。就算偶爾出現幾條認為評分確實過低的評論,則會立刻被網友吐槽是片方的“水軍”。

兩分神片哪裡來?豆瓣到底對《純潔心靈》做了些什麼?

有“籬笆”有“喇叭”的文藝青年王國。

2005年初,北京朝陽門外,豆瓣衚衕附近的星巴克裡。有一個叫阿北(楊勃)的年輕人,每天下午都會拎著一臺已經掉漆的PowerBook來到這裡,埋頭編程幾個小時。豆瓣最初的程序大半完成於此。同年3月,豆瓣正式上線。

2005年5月2日,因為小組“愛看電影”的迅猛發展,豆瓣電影單列開通。這可以看作豆瓣電影最初的起點。

2005年12月,包括書評、影評、樂評,網站豆瓣網,已經有5萬多名註冊用戶。

2012年5月17日,豆瓣電影開啟在線購票和選座位功能。

2012年8月,月度覆蓋獨立用戶數已超過1億,日均為1.6億。

現在的豆瓣,是一個集合了讀書、電影、音樂、攝影等興趣的各個方面,為用戶提供一個分享和查看優質內容的平臺。其中,豆瓣電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豆瓣發展到現在,已經10多年的時間了,幾乎和中國主流商業電影的發展在時間上形成了同步。目前,從地域上看,豆瓣的主要用戶主要分佈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和中部省份;從用戶年齡來看,基本上是20-39歲的年輕用戶,其中20-29歲的百分比更是達到了50%以上;在用戶性別中,男性用戶達到69%領先於女性用戶的31%;值得一提是:相對於其他網站,豆瓣的女性用戶比例還是相對較高的;在用戶受教育程度上豆瓣接受過本科教育的用戶比例明顯高於其他網站。

簡而言之,相比其他網站,豆瓣用戶中受過高等教育、具有獨立想法和發聲意願的“文藝青年”較多。這也就決定了豆瓣電影的用戶群體口味也有著更加明顯的偏好。這種偏好,自然會產生打分上的傾斜。

另一方面,豆瓣為了保護真實用戶話語權的穩定,具有一整套完整的水軍防禦系統:首先,豆瓣網在註冊的時候會進行相當嚴格的信息驗證、以確保用戶信息的真實有效。另一方面,針對豆瓣電影而言,並不是擁有註冊賬號就萬事大吉。豆瓣電影擁有自己一套獨立的打分權重算法和評論摺疊算法,系統會自動根據註冊時間、活躍度(包括登陸時間、關注的影片、看過和想看、加入的小組等)的不同進行權重的劃分——這些將會直接影響到某位用戶賬號的打分對於影片全體打分的評價,以及該用戶的評級是否會被摺疊。新註冊、活躍度較低的用戶權重低;所謂“豆瓣大號”,即賬號活躍度非常高的頭部影評人會擁有較高的權重。這也就解釋了《逐夢演藝圈》片方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明明有人去打了四星和五星,為什麼還一度顯示100%一星?”

兩分神片哪裡來?豆瓣到底對《純潔心靈》做了些什麼?

最神秘的存在,最難搞的平臺

關於“豆瓣刷分”的猜測層出不窮,小官專門請教了幾位資深電影人。從事電影宣發的小H告訴小官:豆瓣可以說是所有電影信息網絡平臺裡最神秘的一家了——評分系統複雜嚴謹、沒有公開的商務合作渠道、連豆瓣的工作人員都十分低調。

就拿另一個電影評分網站貓眼來說,貓眼是一個基於“售票”的評分平臺:真實用戶購票之後,電影放映結束之後,才能進行打分和評論,不分權重。相比之下,貓眼的評分只需要賬號和購票就可以進行。而豆瓣則需要一個長時間使用的、有著人性化偏好的個人賬戶。可以說,豆瓣的權重算法,成為了身為“豆瓣er“的文藝青年聚集們最堅強的守護。

至於一些關於豆瓣刷分產業鏈的討論文章,小官調查下來覺得並不可信。拋開豆瓣複雜的打分系統不談,經營水軍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豆瓣賬號。根據業內人士的反饋,豆瓣賬號是電影行業內最貴的賬號之一,最普通的白紙賬號的售價為3~5塊不等。活躍度高、小組多的賬號更貴,小官瞭解到,加入了“豆瓣八組”的豆瓣賬號,可以賣到3000元甚至更高的價格。正常體量的商業電影由於評價人數基數大、為了維護評分需要的賬號數量較大,再加上權重評分系統使得“刷分”效果難以保證,因此性價比極低。

兩分神片哪裡來?豆瓣到底對《純潔心靈》做了些什麼?

兩分神片哪裡來?豆瓣到底對《純潔心靈》做了些什麼?

事實上,除去豆瓣評分,《逐夢演藝圈》上映首日的票房也只有2.3萬元。不僅電影市場如此,在人與網絡聯繫越發緊密的今天,互聯網上的聲音不會再有單一的聲音了。爭議和喧譁之後自會沉澱出客觀、理性的意見,這不僅僅需要時間的淬鍊,更需要對待不同聲音的寬容態度。平臺如此,被評價的對象更應如此。

圍繞豆瓣技術細節的爭議不妨繼續,但帽子應該少一些,電影市場只會在多元中發展,不會也不可能因為批評的消失就讓電影質量有飛速提升。評價不高的個別國產電影不能把票房差歸因於觀眾不懂,更不該讓評分網站為其背黑鍋。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