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南平:閩江上游的獨特風景線

水美南平:閩江上游的獨特風景線

南平市容

水美南平:閩江上游的獨特風景線

武夷山風光。攝影/南茜

優越的生態環境、厚重的文化底蘊、秀美的山水風光是南平最顯著的特點,在這裡舉目皆是景、處處見風情。

水美南平:閩江上游的獨特風景線

南平市副市長黃蘇福

“水美城市”,南平品牌新名片

黨的十九大指出,建設美麗中國,需加快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創新實踐。南平市人均水資源8900立方米,位居福建省第一,是全國人均4倍,在城區乃至縣鎮內,常見兩到三條河流穿城而過,水與城、水與自然,較好的營造了城市水利與景觀協調聯動的親水氛圍。南平立足生態優勢,以水為帶、以水為脈,讓河流、岸線、景觀、道路、文化遺產與城市設施自然銜接、融為一體。黃蘇福認為,“水美城市”建設就是以水系治理為紐帶,不斷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品質、帶動城市經營發展,在把城市做精、做美、做靚的同時,構築“商、居、文、遊”一體的水岸經濟模式。

城市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市民生活環境和條件,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此,南平首批開展“水美城市”項目12個,總投資300億元。在打造“水美城市”中,南平除提高城市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外,還增強了產業素質、推動山水增值,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綠化、公園、防洪、排澇、航運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修築維護中,南平加強對技術、施工人員的審核與監督,相關設計方案和建設單位經過層層篩選才能入圍,這些舉措取得較好的效果。

常年生活在南平松溪的居民對此讚不絕口,松溪自‘水美城市’項目建設以來,沿河違章建築拆除了,文秀湖公園等景點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來年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花開有時、四季春風,當地老人的晚年生活也將充滿詩情畫意。

南平,作為中原文化入閩的門戶,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的發源地,一代理學大師朱熹在此琴書五十載,還有法醫鼻祖宋慈、婉約詞宗柳永、名相李綱等賢哲輩出,閩越古王城遺址至今還呈現出兩千多年前的威武雄姿。打造“水美城市”品牌,應該融入閩北特色、武夷風格,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彰顯“水美城市”魅力,為了把歷史、地域、民俗、自然等文化元素滲透、嵌入每一個項目和環節,政府對每個項目都精雕細琢,讓每一處的“水美城市”建築景觀都獨一無二,形成風格各異、獨具魅力的城市韻味。

“水美城市”,南平旅遊新業態

多年來,南平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探索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護、文化開發相得益彰的路徑,黃蘇福介紹說,南平市委市政府圍繞“吸引人、服務人、留住人”的目標,結合水美城市等多領域建設,在提升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的同時,開發了具有當地文化特徵和地域特點的旅遊產品,最終確保了南平旅遊業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旅遊人數從2002年的不足800萬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4300萬人次,旅遊及關聯產業佔全市經濟的三分之一。

“水美城市”的建設,還推動了南平旅遊業多種項目的持續開發——濱水休閒遊、城市觀光遊、水上夜遊、體育健身遊等一批旅遊新產品紛紛面世,滿足了市民與遊客對個性化、多樣化的旅遊需求;另外,旅遊創新還聚集了人氣,打造 出文旅綜合體等新業態,解決了南平旅遊項目相對單一的問題。比如,武夷新區牽頭做的崇陽溪旅遊景觀帶項目,通過綠道、自行車道、馬拉松賽道、景觀車道,有機串聯沿岸自然山水、歷史文化、美麗村莊等。

為凸顯南平千年古城特色,南平將自身歷史人文與自然山水、生態水利相結合,進一步挖掘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資源,體現獨特的“水美”文化氣息,發展文化產業。比如,武夷山馬場洲溼地公園項目,用微型園林景觀,闡述朱熹與武夷山的“活水”文化淵源。同時,通過漢溪形式,將閩江重要源頭之一的崇陽溪至閩江入海口馬尾全流域展現在實景公園裡。黃蘇福強調,南平要通過岸上岸下共同治理、建設,將黃金水道打造成“城市客廳”;通過旅遊、文化產業形成“品牌”效應,盤活金融、商貿、餐飲等業態。

另外,在南平邵武,通過建築照明、泊岸照明、橋體照明、激光瀑布等形式,勾勒出越王橋、八一大橋、紫雲橋、東關大橋及兩岸建築、景觀。遊客可乘坐畫舫夜泛紫雲湖,欣賞由湖面建築、山水、燈光營造的視覺盛宴。遊客對此高度讚揚,“紫雲湖夜景美輪美奐,熙春八景盡收眼底,是邵武旅遊當之無愧的新亮點”。

“水美城市”,治理南平薄弱點

堤、岸、道、面看似小事,但事事都與百姓相關,這既是民生短板,也是“水美城市”需著力突破與加強的薄弱環節。黃蘇福認為,要完善防洪工程建設機制,將人水和諧的理念融入城市防洪排澇排汙的全過程。南平上至城區、下至縣鎮,都要把防洪工程放在首位,通過堤庫結合、科學調度來促進洪澇水調蓄和汙水治理同步推進,形成“洪水、澇水、汙水”三水共治的工程體系,實現親水氛圍,達到人水和諧。

“‘水美城市’建設,必須加快劃分河道岸線、生態保護藍線。”據南平市河長辦工作人員介紹,南平如今定期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打擊棄土棄渣和河道非法採砂,確保水清、岸綠;保護河流自然岸線,同時加快改造城區硬質堤岸為柔性生態堤岸,提升河岸自然生態景觀。

由於南平地處山區,建設用地有限,為解決此問題,南平市通過路堤結合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據悉,即將建設的武夷新區濱江路堤結合工程,將7公里防洪堤建成濱江通道,與濱江公園建設、水生態體系治理等相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