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課題調研】“鄉村振興與旅遊扶貧”之雪峰山景區鄉村旅遊精準扶貧農戶參與調研:第三日

導師:羅文斌

風起,天空中雲層開始不斷聚集,顏色也漸漸變得厚如墨色。重力作用在烏濛濛的雲層上,雲層再也不堪重負,轉瞬之間變成了今日山間的雨。雨珠在葉間滑落,這天然的凸透鏡會將葉片上的每一條脈絡清晰地暴露在你的眼前。當你極欲睜開惺忪睡眼的一刻,滿目流動的蒼翠彷彿讓這山林已只與你咫尺相隔。雪峰山的雨,是夢幻的。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這是雪峰山景區調研的第三日,調研組按計劃將前往陽雀坡古村落、龍潭鎮吳家宗祠、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等景點開展調研行動。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中午,調研組抵達陽雀坡古村落。陽雀坡古村落位於漵浦縣橫板橋鄉株木村,始建於清朝乾隆初年。經過王姓子孫幾代人的不斷擴建,由當初的一棟木房,逐漸演變成佔地面積5萬餘平方米,而且佈局巧妙、錯落有致、功能齊全、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6座四合院組成的院落。歷經300餘年的風雨,村落裡棟棟房屋青磚黛瓦、古門天井、畫壁飛簷,依然保存完整,風采不減當年。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隨後,調研組來到龍潭鎮吳氏宗祠。龍潭鎮人民崇尚家族傳承,宗祠文化濃厚,祠堂林立,吳氏宗祠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宗祠之一。吳氏宗祠四周高牆環繞,前有雙獅把門。仰望大門牌樓高聳入雲,上有彩龍騰空欲飛,神仙踏雲駕霧。吳氏宗祠副理事長吳長根打開祠堂門,帶領我們一覽這1800平方米的開闊世界。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最先是前廳,廳中是戲臺,再進去是天井。天井兩側是看戲的廂房。戲臺屋簷上瑞獸呈祥,戲臺四周彩繪有岳母刺字、蘇武牧羊、桃園結義等戲曲故事。天井進去是中廳,又稱享堂或祭堂,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吳氏祖先在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打仗時,從江西過來散枝發葉,22代牌位巍巍壯觀。後廳是寢堂,安放最早的祖宗的牌位。據吳傳友描述,每到清明,族人從四面八方回來掃墓,祠堂裡殺豬宰羊,請樂隊戲班,每天七八十桌人吃飯,要熱鬧十多天。這個宗祠是總祠堂,漵浦還有吳氏的6個分祠堂。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 吳長根向大家展示高把龍

與吳氏宗祠相隔不遠,順延著田間的一條青石板路,便可來到吳氏家塾——崇實書院。吳長根介紹說,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90年。書院內現存清朝年間進士諶百瑞書寫的“大學之基”的匾額,在今天看來依舊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的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向警予也曾來書院勸學。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臨近有一條河流緩緩流淌而過,其名二都河,河上橫跨一座風雨橋,又叫穆公橋,女人、孩子與狗在橋上休憩,原來這也是吳氏族人建的。祠堂、灶王廟、書院、風雨橋形成一個完整的宗族建築群落。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感受完濃厚的宗祠文化,調研組一行又立馬趕往了下一個景點——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1945年春,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在漵浦龍潭打響。當時日寇集結了數萬兵力,進犯湘西雪峰山一帶,旨在爭奪芷江機場,史稱“湘西大會戰”。戰鬥進行得極其慘烈殘酷,中日雙方肉搏鏖戰28晝夜。湘西大會戰後,日軍即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為感念全體將士打出了國威,在龍潭弓形山上修建了抗日陣亡烈士陵園。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旅遊扶貧“雪峰山模式”課題調研之三

參考文章:

[1] 易禹琳 鄒宗德.祠堂:鄉土中國的美麗入口[N].湖南日報,2011-11-10.

http://news.163.com/11/1110/09/7IG76N8100014AED.html

[2] 肖麗霞 盧映紅. 湖南師大赴雪峰山調研團走訪龍潭鎮宗祠書院[N].大學生校內網,2017-09-04.

http://www.dxs518.cn/shehuishijian/578420.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