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話:葦子與箔子

葦子與箔子,實際叫葦箔,在洛陽就得區分是一樣的用處,兩樣的材質。

葦子:使用蘆葦稈編製成席,可鋪地涼嗮鮮貨,但主要還是建瓦房的材料。

箔子:是麻桿編制,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洛陽人“翻瓦”舊房,基本使用的都是麻桿編制的箔子。

年齡大點或幹過泥瓦匠的應該都接觸過這兩樣東西,洛陽關林、老城的正義街中間通向東都商廈那條衚衕有銷售,集市上也有賣,一般都是論卷搞價。

當今我們去寺廟遊覽,建築房頂看不到箔子,原因是寺廟、府衙、祠堂都講究,人家使用木板,窮人家建房才會使用白麻桿編制的箔子。如果質量不錯的話,使用幾十年也問題不大。

瓦房的材料我們這樣排序啊:牆根腳-牆-大梁-檁條-椽子-箔子-麥秸泥-藍瓦蓋頂。

打地基墊三七土打夯(石灰與土),有錢人家下一步是:臥磚到底,生活拮据家砌牆1.2--1.3米左右,為的是防雨水浸泡,上面接砌土坯...

四面土坯牆起來後,大梁、檁條使用卯榫結構固定,再用“鈀爪兒”牽制定位。椽子用長釘與檁條連接然後就是上箔子鋪設。

下一步就是要“累死小工”的工作啦,洛陽話叫:掂泥包兒,攪和好的麥秸泥巴要快速上房,白帆布的泥包兒相對較輕吧,這也算勞動中的小智慧吧。

小藍瓦鋪設在洛陽叫:撒瓦,泥巴抹平按序自下而上疊壓三分之一排列....洛陽老城人都知道:瓦房不怕大猛雨,連陰雨浸掉溼泥....

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洛陽就有一次連續二十對天的“連陰雨”,很多家兒室內漏雨掉泥,鍋碗瓢盆都成了接雨水的工具,也有不少老土瓦房坍塌。

說到這裡,我得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看電影,畫面裡電閃雷鳴,房屋漏雨...基本都是劇作家生活不到位,描寫不精細,恰恰整反了。其他作家也跟著描寫,這就讓觀眾領悟,漏雨與大雨有關,豈不然,大猛雨會短暫積水,影響交通,有老瓦房的住家,最怕的是“連陰雨”。

一般大小師傅七八個人,撒瓦三間房問題不算太大,可洛陽人不管是建新房或翻舊瓦都在夏季,可想而知有多累,要流多少汗,說累的“半死”不為過。

我今天說的有點囉嗦,目的還是想記錄這個工藝過程,一旦我們拍攝電影、電視劇還是有用處的,畢竟當今就算是仿古建築也是使用鋼筋水泥,誰還使喚“箔子、麥秸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