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的歷史文化·

英德市的歷史文化·

英德市政府 附近月桂湖

先秦以前

英德歷史悠久。從寶晶宮古河床膠結堆積層中發現的打製石器表明:英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今英紅鎮雲嶺獅石山牛欄洞裡活著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青塘鎮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著一群原始先民,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群先民從洞穴搬遷到靠近河岸的臺地和山崗,開始刀耕農業和漁獵生活。

春秋時期,英德之地屬百越地;戰國時期,屬楚地。秦時屬南海郡。

兩漢、三國、兩晉時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間,漢高祖在英德之地設置湞陽(今英德市英中、英東地區及翁源縣和新豐、佛岡縣部分地區)、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區)2縣,屬南越國。東漢沿西漢舊制,湞陽、含洭2縣同屬荊州桂陽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陽山縣入含洭縣。

公元265年(三國吳甘露元年),析含洭縣桃鄉復置陽山縣;湞陽、含洭2縣屬荊州始興郡。

英德市的歷史文化·

英德美景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湘州始興郡。公元328年(東晉咸和三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荊州始興郡。

南北朝時期

公元452年(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九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三十年,復歸湘州始興郡。公元467年(劉宋泰始三年),改湞陽縣為貞陽縣,貞陽、含洭2縣仍屬湘州始興郡;六年,在貞陽縣西60裡置岡溪縣。公元472年(劉宋泰豫元年),貞陽、含洭2縣屬湘州廣興郡。公元479年(南齊建元元年),貞陽縣複名湞陽縣,與含洭縣同屬湘州始興郡。公元507年(梁天監六年),在含洭縣置衡州和陽山郡,治所均在含洭縣;湞陽縣屬衡州始興郡,含洭縣屬衡州陽山郡。公元553年(梁承聖二年),析湞陽縣地置翁源縣;湞陽縣屬東衡州始興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間),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湞陽縣屬韶州;十年,含洭縣屬洭州,改湞陽縣為貞陽縣,改屬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貞陽縣一部併入曲江縣;公元599年(十九年),貞陽縣改屬廣州;二十年,含洭縣屬廣州。公元601年(仁壽元年),廣州改稱番州。公元607年(大業三年),含洭縣屬南海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縣地復置洭州,貞陽、含洭2縣屬之。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貞陽縣複名湞陽縣,含洭縣改為浛洭縣,2縣屬廣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廣州。公元917年(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升廣州為興王府,湞陽、浛洭2縣屬興王府。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湞陽縣置英州,領湞陽縣。浛洭縣仍屬興王府。

兩宋時期

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浛洭縣改屬廣南東路連州;五年,因浛洭縣名之“洭”字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縣為浛洸縣;六年,改屬英州。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因湞陽縣名之“湞”字與宋仁宗趙禎的“禎”字同音,改湞陽縣為真陽縣,與浛洸縣同屬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賜郡名真陽郡。公元1195年(南宋慶元元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元、明、清時期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復升為路,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復降為州,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14年(延佑元年),廢真陽、浛洸2縣並英德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為英德縣,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慶三年),劃英德縣象岡、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鎮和新豐縣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縣一部分地方設長寧縣(今新豐縣)。清沿明制,英德縣屬廣東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分英德縣大陂都高臺、白石、獨石、逕頭4圖,巖下都虎山、觀音2圖及清遠縣一部分設立佛岡廳(今佛岡縣)。

民國時期

英德市的歷史文化·

河景

民國時期,英德縣建置沒有大的變化。1949年4月,英德縣歸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英德,下轄英德、清遠、佛岡、新豐、翁源5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9日,英德縣城解放。英德縣初隸屬北江臨時人民行動委員會,後先後隸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專員公署、粵北行政公署、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方行政公署、韶關市。1988年1月,清遠撤縣設市,英德縣從韶關市劃歸清遠市管轄。1994年1月,英德撤縣設市(縣級),仍屬清遠市。

政治經濟

2011年經濟概述

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達258.49億元,同比增長16.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42億元,增長18.2%;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3.03億元,增長28.4%;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31億元,增長25.6%。該市經濟工作考核獲得清遠市“八連冠”,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為實現清遠市委、市政府對英德提出的“十年趕超增城,十年進入全國百強縣前十”打下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