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國家沒有超高層建築?

衛薇兒

來到歐洲,很多人第一感覺就是城市中心多是五六層高的老建築,與紐約、悉尼、東京、香港、上海那種高樓林立的感覺完全不同,大多是精雕細琢的古典建築,時間彷彿停滯在一百多年以前。近幾十年,

歐洲城市沒有像很多新興城市那樣大搞土木,在城市中心建立摩天大樓,與整個西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審美、政策等諸多因素有關,當然還受限於遊客遊覽的區域

歐洲非常注重傳統,城市在進行過大規模建造之後,會盡可能的保持城市原貌,即使經歷不同的歷史時期,城市的老城或者地標建築也被法律嚴格的保護。比如歐洲年輕的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城市的邊緣是一座座灰色的蘇式建築,這是社會主義時期遺存,而城市中心依然保留著10世紀的模樣,鵝卵石鋪砌的道路兩側還保存著幾個世紀前古老奇特的建築,沒有經過任何的改建。再舉一個例子,當初萬達集團收購馬德里的地標西班牙大廈,希望將其拆除重建,受到政府和百姓的堅決反對,最後不得不將其出售。歐洲社會是一個相對“保守”的世界,對本國的傳統有著強烈的自豪感,而且認為每一個城市也要有自己的性格。所以,即使新設計的建築,也要符合傳統建築美學,要維持城市風格的統一,因此你可以看到不少仿建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類似的“古建築”或者類似像西班牙的高迪之家、維也納的百水公寓、布拉格跳舞的房子這種追求創意的新建築。

歐洲很多城市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新建築不能高於某些地標建築,比如雅典的建築不能高於衛城山,羅馬的建築不能比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高。不管是人們對神靈的敬畏,或者為了凸顯歷史地標建築,城市建設時都會遵守這個約定,或者政府審批時,也會考慮這些因素,所以城市的老城區基本保持了相對低層建築。此外,歐洲人口相對較少,人們又比較喜歡田園般輕鬆舒適的生活,並不喜歡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的陰影之中。

高層建築,一般會用作寫字樓或酒店,而歐洲很多國家經濟並不好,並需要建造這種高層建築,即使政府同意,因為需要大規模的徵地、投入大量資金,會受到民眾強烈的反對的。

最後,還和遊客遊覽的區域有關。遊客來到歐洲城市遊覽,無外乎城市中心的舊城區或者地標建築,而歐洲城市對老城的保護,讓這些區域保持著歷史原貌,很少見現代化的建築。其實,隨著人口的增加,歐洲的城市也在不斷的外擴,而新城區或者CBD一樣高樓林立,比如倫敦的金融城、巴黎的拉德芳斯新區、米蘭的中央火車站附近等,而這些地區都不是遊客遊覽的區域。


任何關於斯里蘭卡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我是“最懂蘭卡旅行的人”:斯里蘭卡小妞。


斯里蘭卡小妞

作為現代主主義建築發源地的歐洲,建築類型之豐富讓其他地區望塵莫及。但是相比而言,作為現代文明象徵的摩天樓,在歐洲卻少之又少。無論就設計思想還是建築技術來說,這都是不可思議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1873年,英國曾建造了“高達”269英尺(82米)的早期摩天大樓米德蘭大旅館,然而,至高無上的維多利亞女王認為摩天大樓粗俗的外表影響了倫敦天空的優雅,頒佈了高層建築法令,終結了英國的摩天大樓運動。

後來,隨著摩天樓諸多弊端的日漸暴露,高層建築對人類生活的負面影響日益受到關注,被概括為反自然、反生態。美國一些城市近年來市中心區的摩天大樓空房率直線上升,投資商陷入困境。在摩天大樓的建造方面,歐洲人更加保持了剋制與理智。在“救救孩子,救救老人,少建高樓”的口號下,歐洲許多城市更開始有計劃地拆除高樓。

目前,歐洲許多國家絕大部分的建築都在5層以下,新建築沒有向高空發展,而是著重改進內部佈局,使其現代化和智能化。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讓他們發現,安全、實用遠超過一棟樓房的高度所帶來的榮耀。

在英國,所有的超高層建築都僅建在新區,即使這樣,凡有摩天大樓項目要立項的時候,仍須作為特殊建築召開市民論證會議,會議甚至需要首相一級的官員參加。

德國則颳起了一陣“反建高樓風”。一些德國城市為了“要不要建高樓”的問題,甚至舉行了公民投票。 德國各城市都設有高樓局,它的職責主要是:審批高樓建設項目,對新項目進行環境、文化等方面的評估;限制建築高度,如在古建築區不得興建高度超過古建築的新建築;把握新建築與古建築風格的協調等。

德國人認為,政府管理部門首要關切的是,如何使發展與歷史環境、生態環境之間有最恰當的平衡。德國的摩天大樓和高架橋,都選址在遠離城區的郊外,或者集中在城內一隅,使其不影響城市的整體風格。

此外,歐洲人比較注重保護歷史建築,一般不會輕易拆遷房屋,這個跟國內有很大的不同。


巴黎八卦資訊

歐洲並不是沒有高樓大廈,但數量確實少,而且很少被我等遊客見到。這是因為遊客一般都在老城區晃悠,而歐洲城市對老城區大都有嚴格的保護規定,而且房舍都是私有產權,你肯定不能在牆上寫個“拆”字然後就把人家房子拆了。也正因此,老城的保護都相當不錯,但與此同時,你也別想在老城區見到高樓。

有人還說,這跟歐洲人口少、居住壓力小,無需向天空發展有關,但這個理由絕對不成立。以德國為例,其面積僅35萬平方公里,人口達8200萬,人口密度為234人/ 平方公里,這一數據其實遠大於中國的135人/平方公里。當然,中國人口分佈極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達到400人/平方公里。所以,德國的數據與中國中部地區(如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等省份)等差不多。

另一個因素倒是很重要,那就是信仰問題。在許多歐洲城市,佔領天際線的不是高樓大廈,而是教堂。

以慕尼黑為例。它是德國第三大城市,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如果你登上市政廳的塔樓頂端,就可以一覽老城風光。只見連綿紅瓦向遠方蔓延,大大小小的建築密密麻麻,基本不超過五層,視野極為開闊,僅有的幾棟高建築都是教堂。

想起一句話,“一個城市的高層建築代表城市的信仰”,這話很有道理。

更典型的是漢堡,它是德國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對外貿易中心,還是德國第二金融中心,德北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外,它還是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是僅次於西雅圖的世界第二大飛機制造區。

站在漢堡港,望向漢堡城,最搶眼的無疑是那一座座高聳的教堂塔樓。雖然歐洲教堂如雲,一座城市裡大大小小也有幾十座,但有這麼多“大個頭”倒是少見。

查查教堂高度,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在全世界現存基督教教堂高度排名中,漢堡市是一個神奇的存在。

高度為147.3米的漢堡聖尼古拉教堂完成於1874年,毀於1943年的二戰轟炸,但鐘樓倖存,目前高度排名世界第五。高度為132.8米的漢堡聖彼得教堂排名世界第九。高度為131.9米的 漢堡聖米迦勒教堂完成於1786年,是18世紀的世界最高教堂,目前排名世界第十一。高度為125米的漢堡聖雅各教堂,完成於1962年,排名世界第十四位。此外,高度為115.3米的漢堡聖凱瑟琳教堂完成於1657年,目前排名世界第三十位。

一座城市擁有一座高聳入雲的教堂,在歐洲並不出奇,可同時擁有五座高度可排名世界前三十位的教堂,漢堡絕對是唯一。

許多歐洲人認為,塔樓越高,離上帝就越近,這意味著一種溝通。但是,為什麼漢堡會有這麼多高高的塔樓伸向上帝?

答案還是經濟。12世紀時,由於北歐貿易發展迅速,連接易北河和大海的漢堡地位變得極其重要,成為帝國自由市。13世紀時,與其他港口城市成立自由貿易聯盟——漢薩同盟,成為最重要港口,糧食、布匹、毛皮、鯡魚、調味品、木材和金屬的轉運地。

在這極度繁榮中,漢堡人並未遺忘上帝,而是更加虔誠,更加渴望與上帝溝通,並持續至今。


葉克飛

為啥北京天安門附近沒有超高建築?各種原因中,有一點是相同的:為了不破壞周邊的整體性。歐洲大城市的超高建築,一般都在城市的周邊新區,絕對不會在老城區。最古老的歷史原因就是:市中心最高的是教堂的鐘樓,看到教堂鐘樓,就看到的城鎮中心,所以,市鎮周邊,都不會有建築高到擋住教堂的鐘樓。

這個習慣,一方面是源自教會對歐洲人生活習慣和市政規劃的影響,一方面也是出於對城市美觀的考慮。

比如上圖的巴塞羅那。最高的就是聖家族教堂,四周就他最高,既能彰顯聖家堂的宏偉,對城市來說,也是一大特色。如果變成了下面這樣。

從這個角度看,那些現代建築,是不是就破壞了聖家堂與這個城市的和諧程度,畫面就顯得不那麼美好了。當然,上面這張圖是P的,實際城市規劃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出於對老城區統一性的考慮,歐洲古老的城市,都不允許在歷史老城區修建高樓。非要建設摩天大廈,那也是在遠離老城區的新區。


環遊西班牙

經常去歐洲各國旅遊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歐洲似乎都沒有什麼太高的建築群,就連美國華盛頓也很難看到一些很高的建築林立。

一.估計也不是建築商不想造出高樓大廈,而是國家的法律不允許啊!自1910年起,美國國會通過的法律規定,市內建築最高不能超過49米,這一限制高度的法律迄今依然適用,這一法律實施一百多年的結果,造就了現在的城市格局:鮮見超高建築。

二.此外,這和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和態度有關係吧!相比較於追求更高的建築物來說,他們更注重的是室內的舒適感,由於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歐洲人房屋的內高度會相對高一些。此外,歐洲的人口並不像中國那麼多,土地足夠的多,不會出現寸土寸金的情況,自然也很少呈現出用地緊張的狀態,所以根本不需要建從一塊土地上,建幾十層樓,容納上百人,大家更傾向於獨門獨戶的小“別墅”。

三.歐洲的房屋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畢竟歐洲發達得比較早,很多建築早在之前就建造起來了,而且城市建築大多是磚石結構,使用年限很長,拆了建高樓不合算,那不如保留著。

其實正是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差異和不同,才構成了我們繽紛多彩的世界!


旅遊消費視界

出於審美的原因,歐洲城市並沒有建立許多摩天大樓,也與歷史和文化因素有關。

例如在羅馬,沒有建築可以比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高(雖然沒有關於這個的書面條例)↓↓↓

倫敦,大家則約定俗成地不建造比聖保羅大教堂更高的建築物↓↓↓

因此,這是由於不同的策略和人們的選擇,也是為了突出現存的歷史建築。同時,歷史建築也是一道天然的天際線,人們認為它比現代建築更具魅力。

下圖是博洛尼亞,是一座中等規模的中世紀城市,最高(古代)的塔高約100米。↓↓↓

許多歐洲城市幾年前就制定了現今的城市規劃,建造摩天大樓意味著在許多情況下必須在歷史文化區內找到空間,犧牲寶貴的歷史建築。對於歐洲許多負債的城市和國家而言,也要考慮到新建築的成本。

因此,在歐洲,摩天大樓一般都是在市中心外開始出現的。

馬德里↓↓↓

倫敦↓↓↓

米蘭↓↓↓

鹿特丹↓↓↓

華沙↓↓↓

有時你會發現現代與歷史的完美融合。

巴黎↓↓↓

法蘭克福↓↓↓


咖喱臘肉

歐洲沒有超高建築我認為有以下這幾點

1.文化習慣

歐洲在文藝復興時期,工業革命時期形成的建築就跟它的經濟定型一般。

2.自然氣候原因

歐洲大部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海風吹拂,不宜有超高的建築。



3.人口因素

歐洲自然增長率低,人口基數少,不適合那種大規模高層建築

4.政治制度

歐洲人會收取土地佔有稅和遺產稅。


食野的蘋果

歐洲人的工業和服務業相對比較分散,大公司基本都在所謂的鄉下,能不扎堆就不扎堆。我們這裡政府都喜歡辦工業區,產業園,保稅區,然後給予各個方面的幫助和稅收減免,員工和家屬只能扎堆,服務業跟進,地皮漲價(重點就是地皮),地皮是錢,是政績的保障,憑什麼給你造幾層的樓,住幾戶人家,然後佔用幾畝地,大城市地越來越少,樓是越來越高,小城市的現代化標準向大城市看齊,樓也越造越高,大致這個意思!


蝦球6

英國倫敦不是也有超高層建築群嗎!一般需要超高層建築的地方都是金融和貿易中心。歐洲的金融中心就是倫敦,擁有上千萬人口。像法國巴黎,德國柏林都是幾百萬人口的小城市。其他歐洲小國就更別提了。人口稀少,不需要那些高層辦公場所。所以高層建築,跟歐洲文化底蘊無關,,只跟經濟活躍程度有關,除了英國稍微好些,連德國經濟也開始萎靡,法國就更別提了,巴黎也就是中國一個二線城市的水平。其他像瑞士,挪威,冰島,雖然他們有錢,但都是人口極少的國家,根本不需要高層建築將人集中起來辦公,也不利於城市美觀


探索的史努比

久居農村後每次進城,看到高樓大廈、萬家燈火總會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其實品味階級並不喜歡城市的喧鬧和擁擠,只有小市民意識才喜歡擁擠在高樓林立之中。文化意識、內在素質是關鍵,但不得不住高樓又是無奈。我在住高樓前,自己家一個小院,家裡的佈局和設施與樓房一般無二,每當夏季在葡萄架下是多麼的愜意…由於城市的地皮太貴,被動遷了,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