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溝》60年|楊蘭春與豫劇發展

楊蘭春與豫劇發展

說來慚愧,我先知道豫劇《朝陽溝》,後知道作者楊蘭春;先知道楊蘭春是劇作家,後知道他也是導演,有著編導近百部作品的煌煌成就。這與我這一代人的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朝阳沟》60年|杨兰春与豫剧发展

豫劇《朝陽溝》作為時代與傳統藝術結合、城市與鄉村結合的作品,火爆於20世紀60年代的中原大地,流行於城市的街頭巷尾、農村的田間地壟,傳誦於父老鄉親們的津唾口頭,獲得了幾乎是當時最大的影響面,在中州大地擁有了最高的知名度。少年時代的我薰陶於這樣一種氛圍裡,自然少不了耳濡目染、久習成癖。平時心情一舒暢,撇起嗓子哼上一段《朝陽溝》唱段的事情常有。在黃河之濱下鄉勞動那些年,有一種場面讓我終生難忘:修復黃河大堤工地上,“知識青年”千軍萬馬推車揮鍁打紅旗,大喇叭裡《朝陽溝》的唱腔一起,千人唱萬人和,大家的情緒都亢奮起來,渾然不知疲倦和勞累。現在回想一下,我這個門外漢能整段整段唱下來的戲曲唱段,平時閒暇中能不自覺脫口而出的聲腔小調,除了幾個“文革”京劇樣板戲外,就是豫劇《朝陽溝》了。

《朝阳沟》60年|杨兰春与豫剧发展

《朝陽溝》是時代的藝術,是我的戲曲開蒙教材。 然而,還遠不僅如此。

以後的閱歷和工作經歷,使我漸漸熟悉了豫劇,也熟悉了楊蘭春。我知道了,楊蘭春的名字是和豫劇的現代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豫劇原名河南梆子。它的颱風平俗樸實、通俗易懂、粗獷火爆、幽默風趣,帶有中原農村土場土牆土窯土炕石碾子石轆轆的風味,不像南方一些劇種那麼清麗秀氣、婉轉柔媚和文人氣,但極受北方普通民眾歡迎愛戴。近代以來,河南梆子獲得大的發展,在全國的覆蓋面大、劇團眾多、活動頻繁、觀眾基礎龐大,北半部中國到處都有它的身影,城市鄉村千嶺萬壑到處聽得到它悠揚的聲腔,可以說已經發展成為近代的第二大劇種,僅次於京劇。建國後豫劇成立,亟需探討自己新時代的發展之路,這時,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擺在了人們面前。豫劇是傳統劇種,劇目和舞臺表演積累豐厚,怎樣才能化腐朽為神奇,成為新社會人們的精神食糧?豫劇是群眾化的劇種,怎樣才能反映出人們思想和審美情趣的變遷?豫劇是生活化的劇種,怎樣才能展現時代的面貌和風采?就在這戰略轉折的緊要關頭,豫劇隊伍裡出了一個楊蘭春。

楊蘭春出自晉、冀、豫交界的太行山腹地,在民間戲班啟蒙,在農民群眾和革命隊伍中長成,在豫劇創作和導演舞臺上成功。他的名字,50年來與豫劇的發展連在了一起,與豫劇的變革求新連在了一起,與豫劇成功創演現代戲連在了一起。他對於豫劇的貢獻,一在現代戲的劇本創作上,二在傳統戲和新編歷史劇的舞臺導演上。前者,他把飛速發展變化的現代生活寫成戲,轉化為廣大民眾熟悉並接受的舞臺藝術品。一曲“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一曲“馬二牛學剃頭”,唱動中原大地。他的善於編戲、擅長寫唱詞,得力於武安落子等民間文藝的營養,更得力於他觀察生活、概括生活,藝術地表現生活的天才能力。楊蘭春把豫劇現代戲的發展推向了成熟。沒有楊蘭春就沒有河南省豫劇三團,而沒有河南省豫劇三團,中國的現代戲發展就失去一個強勁動力,面貌也就不完整。後者,他從豫劇豐厚的傳統裡面繼承、汲取和發揮靈感,轉化為廣大民眾歡迎並喜愛的舞臺藝術品。一部《花打朝》,一部《七品芝麻官》,流傳南北,人人皆知,使馬金鳳、牛得草的盛名遠播。他把豫劇的傳統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又能創造性地發展舞臺語彙和戲曲程式,把豫劇的表現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

楊蘭春的代表作《朝陽溝》,是中國戲曲現代戲探索道路中出現的經典性作品,雖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也是絕不可多得。《朝陽溝》的成功已經四十餘載,它薰陶了一代人的情操,它的音符積澱為人們心底久遠的樂聲。對於離別家鄉故土的人,它更是成為鄉情的感受、鄉音的回憶與鄉誼的傳達。《朝陽溝》為什麼能夠流傳久遠,感動人心?因為它寫出了真實的人物和真實的生活,寫出了人們真實的思想感情和真實的表達方式。它因而時過境不遷,長演而長新。

在戲曲發展史上,有時,一個劇種的維持、繁衍和興盛往往繫於一人。就像當年的豫劇有樊粹庭、川劇有黃吉安、秦腔有範紫東、評劇有成兆才、河北梆子有楊韻譜一樣,建國後豫劇的現代發展有楊蘭春。豫劇的影響力帶來楊蘭春廣泛的知名度,楊蘭春的成就更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力。50年來的豫劇不能沒有楊蘭春,中原父老不能沒有楊蘭春。楊蘭春是中原大地上的戲曲藝術之魂靈。

楊蘭春的實踐為理論家們提出了鮮活而有價值的命題:他為什麼總能夠追隨時代、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貼近中原父老?他為什麼作品總那麼鮮活生動、語言總那麼活潑形象、人物總那麼活靈活現、導演語彙總那麼鮮明準確富於表現力?他創作的作品為什麼能夠歷久不衰、屢唱彌新、擁有如此大的觀眾面?

《朝阳沟》60年|杨兰春与豫剧发展

農民稱他的戲是農民戲,中原人稱他的戲是鄉土戲,理論家稱他的戲是生活戲。他是為農民搞戲,為鄉親搞戲,為觀眾搞戲。“河南的小米稀飯和紅薯餵養大的”他,雖然成長為有成就的藝術家,骨子裡還是農民,人們親切地叫他“老楊哥”。在河南文藝界,楊蘭春與小說家李凖齊名,而更為婦孺愚氓所熟知。他是豫劇的豐厚土壤上茁發出來的一棵參天大樹。

楊蘭春,這個名字會被中原父老長久記住的,也會被歷史記住的。

中州大地上,《朝陽溝》仍然餘音嫋嫋……

(本文系作者為《楊蘭春傳》一書所寫序言)

(摘自 《中國文化報》,2003年7月29日,第3版)

《朝阳沟》60年|杨兰春与豫剧发展

河南戲

henanxi1143

長按二維碼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