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對三大內存廠商反壟斷調查:壟斷背後是手機廠商利潤的流失

本月初,中國反壟斷部門正式對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內存廠商開展反壟斷調查,一旦壟斷行為確實存在,三家廠商將面臨鉅額罰款。

其實早在去年,就有國內手機廠商向發改委舉報三星電子,原因是存儲器價格上漲和供應不暢,隨後發改委召見了三星電子中國地區的市場負責人瞭解情況,半年過去了,就當我們以為這件事要結束時,發改委啟動了對三家內存廠商的反壟斷調查。我國的反壟斷一般是基於舉報來進行的,如果要立案調查,就必須取得相關證據,目前看來,監管部門肯定是已經掌握了相關證據了。

發改委對三大內存廠商反壟斷調查:壟斷背後是手機廠商利潤的流失

目前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家內存廠商的市場佔有率超過96%,如此大的市場份額,如果進行壟斷價格操控,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任何難度。在去年的2017年,三家廠商在中國市場上的營收一共達到了450億美元,其中三星為254億、SK海力士89億、美光103.8億,這相比他們2016年的321億美元增長了40%。

發改委對三大內存廠商反壟斷調查:壟斷背後是手機廠商利潤的流失

存儲芯片市場的價格已經連續上漲了兩年多了,價格持續上漲顯然是不合理的一個狀態,一般來說都會有一個週期波動,波峰波谷交替才是正常的規律,連續兩年的價格上漲顯然有些明顯的價格操控的嫌疑。如果最終發改委的反壟斷調查證實了三家公司的價格壟斷行為,那麼按照17年三家公司的營業額來算,罰款金額最高可達80億美元。

中國目前作為智能電子產品全球最大的製造市場,每年所需要的零部件採購量非常大,雖然中國智能手機的業務發展的非常快,但在供應鏈上一直受到上游廠家的制約,整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並不是處於一個平衡的體系中,一旦某個環節不穩定,就會導致手機均價的大幅度增長。內存連續兩年的上漲導致智能手機的單價這兩年有了飛速的增長。

來自中國工信部旗下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到三月,我國國產手機出貨量暴跌28%,同比出貨量下降了26.1%。各大手機廠商手機銷量整體下降,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中國進口存儲芯片889.21億美元,同比2016年的637億增長了40%。按照這個數據來看,顯然國產手機制造商的壓力非常大,手機的利潤都基本上給了他們。

發改委對三大內存廠商反壟斷調查:壟斷背後是手機廠商利潤的流失

在去年年底,除了有國內手機廠商舉報三星之外,還包括了國產的存儲廠商,三星、海力士、美光的價格壟斷行為已經嚴重的阻礙了國產存儲廠商的發展,特別是目前國內三大存儲器廠商都在大力投入到國產化當中,整個2017年中國共有14座晶圓廠開始興建,今年開始裝機,整個2018年中國晶圓設備支出總金額將逾100億美元,成長超過55%,全年支出金額位居全球第二。總計2017年中國有48座晶圓廠有設備投資,支出金額達67億美元。2018年,中國將有49座晶圓廠有設備投資,支出金額約100億美元。

發改委對三大內存廠商反壟斷調查:壟斷背後是手機廠商利潤的流失

長江存儲、紫光、晉華等國產存儲器廠商在內存市場的崛起在未來肯定會對三星、海力士、美光造成衝擊,但現階段他們實行價格壟斷,導致國產廠商在內存方面會更加艱難,國家此時進行反壟斷調查是必然的,正如當年國內發展汽車製造一樣,目前國家加大對存儲芯片的投入就是要大力發展國內的存儲芯片行業,對於三星、海力士、美光等擾亂國內市場價格的行為,國家一定不會坐視不理。

內存價格的持續漲高對於國內手機廠商來說影響甚遠,手機整機價格持續上漲,手機制造商本身的利潤被供應鏈上游廠家瓜分,這對於手機研發製造,持續的進行創新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這樣一來,國內手機廠商的競爭力就會被稀釋,特別是在國內手機制造商大量出海的背景下,如果不能保持競爭力,那麼出海翻船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使以後國內廠商在全球市場遍地開花,也只是在為上游供應鏈創造利潤,淪為盈利的工具。

國家此時開展對三大廠商的反壟斷調查時機用意非常巧妙,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的關口,三星和海力士都是韓國企業,而美光則是美國企業,除了證據確鑿的必然之舉,也有敲打的嫌疑,國家對於發展整個國產芯片存儲行業的決心不可動搖,對於擾亂中國市場的價格壟斷行為堅決打擊。

一旦最終的反壟斷調查結束,三家壟斷廠商對於價格人為操控的嫌疑確實存在,那麼他們將要面對8至80億美元的罰款,這兩年他們在中國市場所賺取的利潤肯定部分要上繳政府,而最好的結果就是政府用這筆罰款來促進我國存儲芯片行業的發展,只有實現了存儲芯片的國產化,才是打破價格壟斷的最終解決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