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在當代中國有鼎鼎大名的“武林四牛”,他們都是當今中國武術舉足輕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這就是夏柏華(中國武術研究院原理論部主任)、門惠豐(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吳彬(北京武術院原院長)、張山(中國武術研究院原副院長)。 這四位武術家都出生於1937年,屬牛,都畢業於北京體育學院,師承著名武術教育家張文廣先生。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20世紀九十年代,時任北京體育大學校長的金季春先生與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李傑先生在交談中談到這四位都屬牛的武術家在武術的各個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傑主任決定,由武術中心支持、組織編寫出版四位武術家的介紹圖書,以給武術界樹立倡導發展武術的優秀典型。不久,由國際武聯主席李志堅做序,張文廣先生書寫卷首寄語,昌滄、王友唐、郭博文、錢江撰寫的《四牛武緣》一書出版,從此,“武林四牛”稱號蜚聲海內外。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2018年5月6日,“武林四牛”在京北歡聚。左起:餘功保、夏柏華、門惠豐、吳彬、張山、昌滄、闞桂香)

由於各自從事武術工作繁忙,“四牛”一般也很難聚齊。1997年春節,“四牛”和“大牛”首任中國武術研究院院長徐才先生(徐才先生也屬牛)等曾聚會並共同書寫了“牛”字,成為一段武林佳話。時隔20年後,2018年5月6日,在北京市北郊的”門惠豐武術院”,“武林四牛”再次隆重相聚,揮毫潑墨,一人一筆,共寫一個“牛”字,抒發武術豪情,共祝武術在新時代取得更大發展。

【一人一筆,四筆成“牛”】: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夏柏華先生書寫第一筆)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門惠豐先生書寫第二筆)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吳彬先生書寫第三筆)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張山先生書寫第四筆)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中國武術“牛”)

“武林四牛”還共同為新成立的“門惠豐武術院”揭牌,並和來賓們一起參觀了武術院的場地、設施,聽取了門惠豐武術院的建設規劃。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門惠豐武術院院長門敢紅、執行院長高飛介紹有關情況)

在一場充滿溫馨、激情和具有濃郁武術文化色彩的“四牛家宴”之後,一場具有頂級水平和特殊意義的武術發展座談會在湖畔亭廊內舉行。“四牛”及來賓紛紛就武術的內涵、結構、發展暢談感受,展現了深厚的武學修養和深切的責任感。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術座談會)

武耕—以自然為田,以人心為田,以文化為田

(餘功保先生應邀參加活動,並在座談會上發言)

著名武術文化研究家、世界太極拳網總編余功保應邀出席“武林四牛”歡聚活動,並在座談會中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在發言中盛讚“武林四牛”為中國武術做出的重要貢獻,他說,“四牛”每個人都是當代武術的標杆性人物,他們又互相合作,互相輝映。他們一生都在武術的天地中辛勤耕耘,傳播武術功夫,也傳播武術的精神,塑造武術人的心性和靈魂。他們既是中國武術發展的強力推動者,又是當代中國武術發展的見證者。“四牛”每個人都蘊藏著巨大的武術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需要進一步挖掘、發揮出來。餘功保在講話中認為,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樹立文化自信,武術文化、太極文化應該發揮突出作用。他認為武術的發展要整合全社會的資源來有效開展,他還對門惠豐武術院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

門惠豐研究院將依託優秀武術家資源,發揮多渠道的結構優勢,運用現代思維,努力打造現代武術的傳播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