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淨利少8成的背後:丟了補貼後中國新能源汽車露出“原形”

文/財經雜壇

比亞迪淨利少8成的背後:丟了補貼後中國新能源汽車露出“原形”

沒有補貼的新能源汽車,會大面積“死亡”嗎?

4月27日晚,中國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之一的比亞迪披露一季報。財報顯示,該公司今年一季度營收247.38億元,同比增長18%;淨利潤1.02億元,同比下滑83%;扣非後淨利潤為虧損3.29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4.46億元。

比亞迪方面預計2018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億至5億元,同比減少70.98%至82.59%。

對於淨利潤大幅減少的原因,比亞迪認為是由於受補貼退坡的影響,包括電動大巴和新能源乘用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業務的整體盈利較去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的下降等造成這種情況。

2017年國家新補貼標準對於乘用車的補貼按照2016年的補貼標準退坡20%,對於客車的補貼標準普遍在2016年的標準上退坡了40%,快充類純電動客車甚至降低60%。

進入2018年,新能源補貼政策進一步調整。按今年2月,初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聯合發佈《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要求在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過渡期,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按照此前對應標準的0.7倍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

比亞迪淨利少8成的背後:丟了補貼後中國新能源汽車露出“原形”

無獨有偶。國內知名客車生產企業宇通客車2017年度財報顯示,2017年累計實現客車銷售6.72萬輛,同比下降5.24%;實現營業收入332.22億元,同比下降7.3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1.29億元,同比下降22.62%。

宇通客車方面表示,部分指標出現了不同幅度下滑的原因,也是受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影響,客車行業需求出現了大幅下滑。另外,補貼政策的調整,導致2016年透支了行業部分需求,2017年尤其是上半年需求下滑明顯。

簡而言之,從去年降低補貼開始到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後遺症顯現無疑——沒了補貼,難談盈利。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汽車彎道超車的一個強有力標的,新能源汽車從一開始就被相關政府部門寄予了厚望。在補貼的催熱下,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大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從2015開始到2017年,連續3年產銷量位居全球首位。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銷量超過140萬輛,累計銷售突破340萬輛。這一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增長53.8%和53.3%。而截至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經達到180萬輛,佔全球累計銷量的52.9%。

顯然,新能源汽車在政府的鼓勵下有很多機遇,但是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提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也體現了出來。尤其是,目前新能源汽車進入門檻還相對較低,一些缺乏甚至不具備研發、生產以及製造新能汽車企業渾水摸魚,讓行業產生了大量違規或低劣產品。

比亞迪淨利少8成的背後:丟了補貼後中國新能源汽車露出“原形”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5大問題。一是充電基礎設施結構供給不足日益凸顯;二是中央政府各部門之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銜接不充分;三是核心技術未獲突破;四是市場流通服務體系不健全;五是車企面臨補貼退出壓力。

這裡暫且不去剖析充電基礎設備等配套環節,主要來談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力到底有多少?

以比亞迪為例。按照媒體的公開報道來看,2010年比亞迪F3DM 獲國家相關部門和深圳市補貼金額就高達8萬元/臺,比亞迪e6可獲得的補貼更是累計高達12萬元。如此高的補貼,也難怪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當時就高調宣佈,F3DM低碳版豪華型由原定價為16.98萬元下調到8.98萬元,以示慶賀。

也就是說,沒有補貼這款車在當時將賣到中檔車的價格。試想,這樣的價格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又有多大?

雪上加霜的是,國產新能源汽車儘管在說明書上標註的都很清楚,250公里、300公里等續航里程,但在實際應用中,夏天和冬天的續航里程相差較大,而且與說明書上的標註也相差較大。即便是政策給予大力支持,國產新能源汽車很難再吸引回頭客。

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如今連補貼都逐漸退坡,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前景真的十分暗淡。

更為不妙的是,2018年4月17日,發改委宣佈2018年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資本和力量湧入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競爭更加激烈,洗牌重組在所難免。

頗為諷刺的是,部分人認為特拉斯在中國市場價格堅挺、銷售火爆是因為國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那真的請擦亮眼睛,去試駕一下特斯拉,再問問特斯拉的車主與比亞迪等新能源汽車的車主,答案就一目瞭然了。

比亞迪淨利少8成的背後:丟了補貼後中國新能源汽車露出“原形”

介於此,財經雜壇認為,國家相關部門還應制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標準的高額補貼,刺激國內廠商在研發技術上的投入比,儘快提高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

對於業內覺得比較不容易做到的執行標準問題,財經雜壇認為化繁為簡,不需要大規模調研,更不需要聽廠家的意見。不用全球最頂級技術標準,以免跳起來也夠不著。就拿特斯拉的標準作為參照,適當降低,達到就進行大額補貼。優勝略汰,中國不需要集群化電動汽車品牌,有一兩家走向國際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足矣。

請注意,如果標準達不到,這樣的國產新能源汽車“死了”也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