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小課堂——蹴鞠

戰國時期,趙國由於國力弱小,動不動就被周邊國家一頓胖揍,尤其是蠻夷之地的胡人,非常囂張。趙武靈王繼位後,變法革新,大力推行“胡服騎射”,什麼是胡服騎射呢?簡單來說就是趙武靈王改進了趙國軍隊的戰鬥方式,訓練機動性更好的騎兵,學會騎馬射箭來取代傳統的步兵和車兵,並且模仿胡人一樣穿起寬鬆實用的戰鬥軍裝,取代束手束腳的傳統服裝。從此軍隊戰鬥力大增。此後,趙王經常帶小嘍囉們騎著馬出城兜風,好不威風,一日,來到樹林,看到林中有野兔數只,趙王金口一開,“抓活的”,兵分四路,抓兔子!不想驚嚇之中,野兔橫衝直竄,從馬群之中紛紛逃去,一無所獲,眾人搖頭嘆著。有一馬仔突然眼前一亮,上前獻計,“老大,這種圍堵很有趣,我們不妨找個別的東西代替兔子,不出宮門便可天天玩之。”“好主意,你非常有前途。”趙王大加讚賞“。久而久之,又經過一段時期的演化和各個諸侯國的改進,2000多年前就是在繁華富庶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誕生了!

蹴鞠最初用做軍事訓練的手段,士兵們一起蹴鞠,練就棒棒噠的身體,肌肉發達,報效祖國;蹴鞠所用的球,最早是用動物毛髮做填充物,外面用動物的皮縫製,因此是實心的,沒有彈力。並且表皮一般為兩塊、四塊、唐朝之前變成了六塊,但是球依舊不是很圓,類似於現在的橄欖球。到了宋代,蹴鞠用的球就改進為充氣的空心皮球,跟現代足球非常接近。用牛或豬的膀胱做球心,充氣後,外面再包上牛皮,彈性很好。並且他們用十二瓣削過的五邊形軟牛皮來縫合(十二個正五邊形拼接在一起但是是展開的)。幾何上我們知道,十二塊正五邊形可以組成一個球體,這樣縫製的蹴鞠用球就更圓了。但是唐宋時期的比賽方式較以前有所變化,比如說漢代時期,直接分兩隊進行比賽,非常接近於我們現代足球的比賽方式,並且有兩個球門,雙方隊員身體頻繁接觸,就像幹仗一樣,熱血沸騰;但是唐朝之後,雙方球員並沒有直接對抗,中間隔著一個號稱“風流眼”的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入風流眼次數多著為勝利者,從此蹴鞠的競技性有所降低,逐漸變成了更具技巧性的表演。

另外,在蹴鞠誕生演化的歷史過程中,還有不少故事呢,第一個是比較慘烈的,西漢時期有一人叫項處,患病期間,醫生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天呢,項處算是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吧。宋代,還誕生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超級球星——高俅,什麼柺子流星,雙龍出洞等絕招樣樣精通,因為踢球好,一路平步青雲,做官做到太尉。不過這高俅可是誤國誤民的大奸臣,小朋友們踢球上可以學他、做人辦事可絕對不能,宋代還出現了第一個類似足球俱樂部的民間團體“齊雲社”。唉要是那時候能有世界盃就好了,那麼狂熱的足球氛圍中,我們中國肯定是冠軍的有力爭奪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