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時間過的真快啊,轉眼間,北京奧運會結束已近十年,自己作為當年北京奧運會無線電安全保障工作的經歷者,現在回想起來彷彿一切還在眼前……


奧運會,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盛會;奧運會,一個全人類關注的體育盛會;而首次在我國舉行的北京奧運會,更是世人關注……

能否成功舉辦這次奧運會,不僅僅涉及到安全、交通、氣象、通信等多個方面的保障,而且在比賽期間,將會有固定衛星鏈路、衛星新聞採集、集群對講、翻譯系統、遙測遙控等14種無線電業務被廣泛應用到奧運會比賽期間的組織協調、實況直播、無線通信調度、安全保衛以及賽時計時、計分等各個方面,無線電安全與奧運會能否成功舉辦緊密相關。為了能夠確保奧運會期間所有無線電設備正常使用,北京奧組委結合實際情況,決定由國家無線電辦公室牽頭,組建北京奧運會無線電管理聯席會議辦公室,統一領導和協調北京奧運會期間的無線電安全保障工作。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為了適應奧運會無線電保障工作的需要,出征前,特邀山西大學老師對隊員進行英語強化培訓。

奧組委無線電管理聯席會議辦公室的成立,正式拉開了奧運會無線電保障工作的序幕。但面對國家無線電辦公室、國家無線電監測中心和北京市無線電管理局技術裝備和人員數量嚴重不足的實際情況,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抽調一批思想作風硬、專業技術強的無線電管理機構的人員和設備,共同完成這次特殊的無線電保障任務。在這種背景下,奧組委無線電管理聯席會議辦公室將奧運會所有比賽項目中“比賽路線最長、保障範圍最廣、電磁環境最為複雜”的奧運會鐵人三項、公路自行車和殘奧會自行車三項比賽的無線電保障重任,交給了我們山西省無線電管理局這支有著光榮傳統的無線電管理隊伍。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工作人員冒著高溫在高層居民樓頂進行監測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在八達嶺長城下開展電磁環境測試。

自行車比賽是奧運會28個大項之一,從第一屆奧運會起就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金牌數僅在田徑、游泳項目之後。北京奧運會公路自行車比賽起點設在永定門,終點設在居庸關,沿途將經過天壇公園、天安門廣場、圓明園、十三陵、居庸關、八達嶺等十幾個著名景點,跨越北京6個區,比賽總公里數達174公里。由於比賽線路長,主轉播商將在賽時,使用直升機、轉播車、摩托車對賽事進行全程立體轉播,沿線設立的固定轉播點有16個之多,賽事各部門使用的各類無線電頻率數更是超過1000個以上,無線電管理保障工作任務異常艱鉅。而鐵人三項賽這一新興運動則在昌平區的十三陵水庫大壩水域、迎水面壩底平臺及周邊道路舉行,比賽總距離為51.5公里。由於這兩項比賽路線長、場館相對開放、電磁環境複雜而成為本屆奧運會所有比賽項目中無線電保障工作難度最大的兩個保障項目。面對著奧組委無線電管理聯席會議辦公室領導的信任和期盼,經單位領導研究並經省政府領導批准,決定從省局和省無線電監測站選調12名業務技術骨幹,組成奧運會山西省無線電安全保障組,從2007年7月到2008年9月,赴京參加2007年“好運北京”系列測試賽及2008年奧運會的無線電保障工作。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在賽道旁對周邊電磁環境進行監測

為了紀錄和反映我省奧運會無線電保障組在京期間的工作情況,根據領導安排,我於7月12日來到北京,在這裡和隊員們同吃、同住、同行動,不但親眼目睹了保障組全體同志克服保障任務點長、面廣、頻率多等一列系困難,先後完成了對上述比賽場地20多個電視直播傳輸點、上千個相關無線電頻率進行的監測和對賽場周邊70多家設臺單位進行的檢查,而且還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了他們冒酷暑、頂烈日,一次次往返在比賽路段和重要地點,測試電磁環境、查找不明信號、清理非法臺站的工作場景;在這裡我不但知道了老司機楊永生和監測技術骨幹李小平一老一小兩位同事為了奧運保障分別推遲了兒子和自己的婚期,也看到了省無線電監測站總工、保障組副組長聶宏斌因口腔疾病動手術後,第二天依然出現在工作現場的感人情景;在這裡我不但領略了我們的保障人員由於路途較遠、交通擁堵,經常無法正點吃飯的艱辛,也明白了正是因為有我們這麼一批認真負責、紮實苦幹、一絲不苟、業務嫻熟的保障隊員,才得以使這次特殊的保障任務圓滿完成。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向用戶宣傳無線電管理知識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對設臺單位無線電設備進行核查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對入場無線電設備進行檢查

照片背後的故事 為了奧運無線電安全

一流的工作得到國內外運動員的好評

在此,我將借2007年8月“好運北京”測試賽期間在北京奧組委無線電聯席會議辦公室工作之際和2008年奧運會比賽前期拍攝的部分照片整理出來,獻給我們那些為奧運會無線電安全保障做出貢獻的兄弟姐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