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恨他,為何反而對他更好?

明明恨他,為何反而對他更好?

明明恨他,為何反而對他更好?

他為什麼那麼討厭那份工作,卻又像工作狂一般地去做工作?

明明恨他,為何反而對他更好?

這是一個朋友的疑惑。

她說最近丈夫和她的話題,都是關於丈夫對工作的抱怨。丈夫在一間重點中學擔任年級組長。近期因為要參加市裡的評級,工作任務比平時更繁重了。

她說可以理解先生的工作壓力,但難以理解的是,為什麼丈夫如此抱怨自己的工作,但工作起來,又好像對這份事業有無比的熱愛一樣。

更讓她困惑的是,最近丈夫還對她上班遲到的現象很不滿意。朋友說,若兩人是同一個單位上班還好理解,但他們的工作並不在一起。她的先生每天都會早早的去到學校,而她則習慣踩著點去上班,只要不遲到就可以了。

平時上班,兩人差不多都是一起出門,先生開車送她一段路的。這段時間,似乎是為了表示對先生的不滿,她經常會出現拖延和遲到。遲到並不是她本意,但越拖越開心,最後總是先生等不了,就怒氣衝衝的先開車走了。

這位朋友說,以前和丈夫間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是不是因為丈夫最近的工作壓力太大了呢?我該如何去理解他呢?

1

先說說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的故事。

網友@魂幽女倩 說,小時候有次出門,路過別人家門口,那家人養的狗衝了出來咬了自己的腿,當時可是嚇得驚慌失措,回家後父母雖帶去了打狂犬疫苗,期間卻一直訓斥為什麼要自己一個人走在前面。

更料想不到的是,在當天晚上父母還帶了禮物送去給了養狗的那人家。後來聽父母聊天還說起,不讓養狗的人承擔疫苗費用。反正養狗的肯定是懵逼,為啥我的狗咬了人,我還收到禮物,還不用出醫藥費!?

這,確定不是孩子把人家的狗咬了嗎?

這又是什麼神邏輯呢?

弗洛伊德說,越是被禁忌的東西就是越是可能被需要的。當我們有意壓制某些東西的時候,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

什麼是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把無意識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慾望和衝動轉化為意識中的相反行為。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切過分的情感都可能是反向形成的表現

我們有意地去強調什麼的時候,就恰好證明人性中可能有相反的東西存在。如果一個人他表達的內容,如果超過了正常的幅度和尺寸的話,很有可能是在掩飾跟他所表達的相反的內容。

最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青春期的男生,明明喜歡上了某位女生,卻不敢表達。

反而以欺負、攻擊的方式來對待她。我們可以這麼說:他的方式是和他內心的情感體驗是截然相反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那位被狗咬的網友,他的父母為什麼會這麼做了。

他們在用反向形成來壓制自己內心的情感。

他們懼怕內在的憤怒情感,但是這種憤怒的感覺不能表現出來,因為表現出來的話會讓對方受傷害,甚至,他們覺得自己動了憤怒的念頭都已經攻擊了對方,讓對方受到傷害了。所以他們需要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壓制自己的情感。

2

為什麼要用反向形成呢?

《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機制》裡面提到一個反向形成的例子。

明明恨他,為何反而對他更好?

一個男人以嬉笑的方式來描繪了一段他童年時期的經歷,那是關於他的母親拿著長繩追著他打,對他的身體施虐的情景。他對母親是有憤怒的,而隨後他又為自己的憤怒感到愧疚,因為他知道,母親很努力的撫養他長大,所以他對母親感覺到的是愛而不是憤怒。

由於憤怒和愧疚之間的情感衝突,他建立了好幾種的防禦機制,這些防禦機制幫他防禦了內心對母親的憤怒,同時減輕了內心憤怒和愧疚之間的衝突。

其中就有反向形成,他將對母親的真實情感轉向了反面的方式進行表達,他是多麼的愛媽媽以至於他都無法說出自己的憤怒。過度表達的愛,實際上是為了掩飾內心的仇恨。

在精神分析中有種說法,當本我的慾念不被超我許可時,往往會本能地將其轉化成強烈的反向作用,以獲得超我的允許,同時減輕和消除自我的壓力與威脅。這是保護自己內心不受傷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3

一般來說,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最初都是在家庭成長環境中形成的,通常還會伴隨著情感隔離、壓抑…等等防禦機制一起。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如果得不到照料和回應,長期處於孤獨的狀態,又或是家庭的各種矛盾和暴力,父母帶給我們的創傷等等。這會導致我們害怕痛苦,希望逃離痛苦,而作為一個孩子,要獨自面對痛苦是困難的,更不要說去化解這些痛苦了。而通常能夠給孩子支持和幫助的父母,這時候又是孩子痛苦的根源,孩子別無選擇。

所以,我們學會了壓抑那些憤怒,隔離那些痛苦,轉向那些情感。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好過一些。

如果一個人不能直接對別人表達自己的憤怒,而是繞著彎去對對方表達自己的攻擊,在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被動攻擊,常被比喻為“隱形攻擊”。

例如,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所以在做事情的時候拖延或者把這件事情搞砸;父母催促孩子快點的時候,孩子一定會出現各種狀況變得更慢,然後把父母激得暴跳如雷。

如果不能恨,就不會有真正的愛;如果不能拒絕,就不會有真正的親密。

能否覺知自己的憤怒,能否合理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怒,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在其著作《靈魂的黑夜》中描述:當人們清楚明白地表達出憤怒的情感時,它就能為一個人和一種關係做出很大貢獻。

4

同樣的,在家庭關係裡面,父母與孩子互為表裡。

有些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內向了,他們常常會在孩子或他人面前表達,希望孩子可以大膽一些,外向一些就好了,通常情況下,這個孩子幾乎都不會太外向。至少,在父母身邊生活的這幾年不會。

當父母和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父母內心未必覺得他們的孩子是可以更外向的,或者父母在自己早年時期也不是特別外向,所以他們會要求孩子外向,把內向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也是不夠外向,而內向是不好的,所以要努力把孩子從不好的狀態帶出來。

父母對孩子的反向形成的這種做法,表面上看是父母希望孩子外向,實質上是在催眠讓孩子更內向些,

孩子,則很容易會接受到來自父母潛意識的暗示。就像是對父母表示忠誠一樣,他毫不猶豫的在父母的身邊內向了。

在家庭中,或是父母與孩子,或是夫妻之間,常會受到對方潛意識的感召,在代表著另一方去做他們沒有做、不敢做的事情和潛意識的想法。

說到這裡,就可以理解文章中開通提及的那位女性朋友,為什麼丈夫在討厭的工作環境下變成工作狂人之後,她總是不經意的要遲到了。她在代替先生遲到,間接的幫助先生去發洩對工作的不滿,因為先生不能直接表達對工作的憤怒,而轉而表現為對工作的極度熱情,然而潛意識對工作環境的感受,卻被妻子感受到了,所以妻子幫他表達了。

我們總是可以在孩子或是伴侶身上,去能察覺到我們內在的另一部分,那可能是我們一直試圖去壓抑或者不願意呈現的潛意識。

反向形成沒有對錯,它只是一種表達是本我與超我的協商,是我們成長曆程中逐漸形成的防禦機制。它曾保護過我們,也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阻礙,它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認識它,覺察它,讓它在生命中流動,活出你的對立面,你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微博:weibo.com/wuzii

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