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我們社會中,有太多類似哲言,教導我們,不可太較真。

然而,當你秉持糊塗哲學時,就必然會陷入糾纏、粘稠的不健康的人際關係中。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想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就需要形成界限意識。

可以說,界限意識,是健康人際關係的開始。

「糊塗哲學」與「界限意識」的兩種圖景

「糊塗哲學」和「界限意識」的差別,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圖景式對比。

大概是2006年,我第一次出國,去了波蘭和俄羅斯。

在波蘭時,因為是攝影師匯聚的團隊,大家特別要求去拍農村,於是去了波蘭古都克拉科夫旁的一個農村。

在那裡,我看到一家家都離得很遠,普遍沒有圍牆,就是用鐵欄杆或木柵欄圍一下,並且院子裡和院子外,特別是家門前,種的都是花。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這副圖景讓我有些小震撼,我想起了我的老家。

我是河北人,我們那裡的農村,是一家家緊挨著,一點距離都沒有,但同時又會蓋很高的圍牆。

這種緊挨著,讓我想起排隊時,常有人緊緊貼著你。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我對這個很敏感,會回頭看後面的人一眼,警示對方離我遠點。

但有時這一眼不頂用,必須明確說“

請離我遠點”,對方才會離開一點。這樣的人,該是非常缺乏界限意識吧。

不同的人際關係,有不同的心理空間。當距離太近,就會產生被入侵感,並因此會引起紛爭。

我老家農村就是如此。大家的房子緊挨著,一點距離都沒有,因此常發生各種爭執 —— 你家房子比我家高了,你家房頂上放了什麼東西是針對我家的,妨礙了我家風水等。

嚴重的時候,這會引發血案。

剛剛有報道稱,一男子殺了鄰居家幾個人,而起因就是地盤之爭。

緊挨著的同時,又會建高牆。這和我見過的波蘭農村正好相反:他們是相隔很遠,而只有柵欄,並且柵欄也很矮,普遍才一米高一點。

珠三角一些地方更誇張,常見到這樣的房子:下面窄,上面高,好像要把房子蓋到別人家地盤似的,同時一樣也在建高牆。

我旅行偏少,但我看的照片中,也常看到,歐洲的農村普遍是一家家離得有一段距離。

距離產生美,在這兒也一樣適用。

瑞士有個小鎮,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小鎮。前不久傳出新聞,鎮裡決定不允許遊客拍照,如果你拍照的話,會罰款,不過就是象徵性的,罰款非常有限。鎮長的說法是,我們這麼漂亮,拍照了你們會自卑。

這個小鎮,和我們在各種照片中見過的瑞士小鎮一樣,都是一家家散落在山坡上,彼此相隔很遠。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這不僅是房子,也是人際關係的象徵和隱喻。

有人會問:共生關係一定就不好嗎?這樣不是可以很親密嗎?

關於共生關係的壞處,我再講一個故事說明一下。

多數人想追求卓越,然而,當你缺乏界限意識時,也許這會導致,你的內在並不願變卓越。

因為,如果你的家庭是共生式的,那麼你變優秀了,你就會揹負上這種家族使命:家庭的未來都靠你了,你不能獨自享受你的優秀,整個家庭都依賴你。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如果這個負擔太重,你會不願意。

譬如,我一位男性來訪者,小夥子很帥,並且上了很好的重點大學,按說前景很好。

但本科班畢業三週年聚會時,他發現自己收入最低,才三千塊,而同學們普遍上萬,甚至有月薪幾萬的。不僅如此,他還一身病。

深入他的故事發現,他太恐懼變優秀了。

因為他的父親說,我和你媽都老了不行了,你們仨孩子,誰混得好,誰養全家。

這個全家,第一重要的,就是超級自私貪婪懶惰無情的巨嬰父親。

這讓他非常害怕,為了不承擔這個責任,他寧願不優秀。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三種界限

界限意識」這個詞,其實表達力不夠。更有力的表達,是「地盤意識 」。

你必須確立一塊屬於你的地盤,你的空間,並能守住這個地盤,你才有可能走向最終的目標 —— 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你能守住自己的地盤,同時也尊重別人的地盤,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是健康人際關係的基礎。

界限意識,是人際關係中極為重要的東西。

形成了明確的界限意識後,一個人就可以活得簡單清爽有力。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界限意識分三種:地理界限、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

01

地理界限,就是地盤意識。

我們的家,就是我們最基本的地盤。我們需要向別人傳遞出這種地盤意識 ——

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房子,你不能入侵。你來我家是客人,我讓你走,你不走,我有權力驅趕你。

我們知道,在美國,如果你入侵對方的家,而主人讓你走你不走,主人甚至打死你都不負責。

美國今年有這樣一個新聞,五六個青春期的孩子,拿著刀槍進入一個華人家庭,試圖搶劫。華人夫妻開槍,擊斃了一兩個,其他被警告,都爬在地上不敢動彈,紛紛就擒,而這對夫妻最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這就是地理界限。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02

身體界限,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基本概念。

你必須要知道,它有多重要。

首先,一般環境下,動不動摸別人,和別人距離太近,是很不禮貌的事。還有像夾菜逼酒等事,都是在試圖管別人的身體,這是共生文化中的東西。

你觀察一下就會知道,這和權力有關,歷史上很多逼酒的故事,都是權力高的,在逼權力低的。

其次,人的身心有一系列的防禦機制,當你不能在守住界限,在你的身體以外劃出你的地盤,那你就會在身體內部劃界限,而被你劃出去的身體部分,就會出問題。

很多身體問題,如嗓子太容易發炎、肚子太容易痛、一些皮膚病、聽力受損和視覺受損,都是在用身體表達界限。

例如,中日韓三國的孩子,太多近視眼,心理上的原因是,因在讀書這件事上他們不能說了算,於是就用視覺損失來表達“我不想讀”。

或者說,自己的視覺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父母和老師說了算,乾脆就去傷害它,以此表示我才是我眼睛的主人。

聽力也是。我見過很多人,常是男士,一直聽母親訴苦妻子嘮叨,又不能說出乾脆利落的拒絕,最後聽力出問題。

我們再重複一下這個觀點:當你不能在空間上設置地理界限,即守住你的地盤時,就意味著你守不住自己的界限了,這時,你就會在身體內設置界限。

身體界限,也是一種地理界限。但當你在身體內設置界限時,就意味著你身體的一部分被別人過度入侵和使用,而這部分會出問題,會生病。

當身體界限也不能守住時,一個人就會設置嚴重的心理界限。

於是會導致這樣的情形:這個人表面上非常坦誠,但內心深處的秘密,誰都不會說,甚至連他自己都意識不到。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03

心理界限,就是隱私權。

我的隱私,不必告訴你,我心理想什麼,這是我的自由,我不必讓你知道,除非我願意。

心理界限,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保證。

如果一個人不能守住心理界限,他就會損失自己的心理地盤,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就無從談起。

金庸的小說中,會美化一種男人,如段譽、張無忌和郭靖。

我第一次讀《天龍八部》時,就覺得,天啊,段譽怎麼這麼像我!(除了相貌)

別人問他一句,他簡直恨不得把自己一輩子的事告訴對方,一點都不設防。

張無忌和郭靖也是如此。他們是經歷了各種可怕的事情後,才勉強學會了一點保密意識,但當對方是自己人,而問他們話時,他們還是完全坦誠。

我就是這種人,所以導致我在文章和講課時自我暴露過多。

我本來以為這是坦誠,但後來和我的精神分析師深入探討時,才發現,這其實是「恐懼」。

關於這一點,我以後會寫文章詳細闡釋,今天就不展開了。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界限意識,其實就是要對方說:

“我”不想配合“你”。

在共生關係中,這樣表達會很有張力,我們會懼怕傷害到對方,特別是對方有嚴重的「全能自戀」和「自戀性暴怒」時。

但我還是不想配合你,那該怎麼辦呢?

我們習慣性的,會使用這三種說法 ——

1. 不是我想拒絕你,是我的身體太差了,譬如太累了。

2. 不是我想拒絕你,是你的要求不合理。

3. 不是我想拒絕你,也不是你不好,而是客觀因素,讓我不能滿足你。

這三種招數中,第一種要特別警惕。

如果你常使用這一招,你的身體勢必會出各種問題。並且,我們也可以反推一下 ——

我的身體這麼差,我常覺得累,是不是我常使用這個說法?

是不是我守不住自己的身體界限?

這三種招數,都是一個意思,“我不!”。

你可以試著乾淨利落地做這樣的表達,你會發現,你表達得越清爽,別人也越是能接受你的拒絕。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當然,我們社會也的確有太多的超級巨嬰,活在嚴重的「全能自戀」和「自戀性暴怒」中,如果你拒絕對方,可能會招致報復。

那麼你也要懂得,當你使用複雜的拒絕招數時,這是怎麼回事。

界限的對立面是共生

界限意識的對立面,是共生。

界限意識即 ——

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

我的事,我說了算,你的事,你說了算。

我的事,不需要和你達成協議,

你的事,我也不想管。

我們彼此進入對方的空間時,

必須經過對方允許。

共生意識即 ——

我的事是你的事,

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一切都是我們的事。

我們社會的人際關係,都帶著“共生”性質,這是各種「糊塗哲學」的根源。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老外電影裡,大家都很較真,這就是界限意識。我們一團和氣,可能就是共生意識導致的。

共生的本質,是為了“剝削”。而共生關係的最初原型,即母嬰關係,也是為了滿足嬰兒對母親的剝削和使用。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將 -6個月的嬰兒期稱為「正常共生期」,就是隻有這個階段的共生,才是正常共生,以後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

很多媽媽都喜歡說,我的孩子和我是朋友,他們對我無話不說,他們沒有秘密。

非常有意思的是,講這種話時,其中的孩子多是青春期孩子,按說他們是叛逆性最強的,但竟然成了沒有秘密的孩子。

如果這是真的,那就意味著,她們的孩子地理界限、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都被媽媽侵略了。

當然,也是必然的,孩子會用各種方式,悄悄地樹起界限,只是,有時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悄悄地劃了界限。

正常共生的基礎是,六個月前的嬰兒是無助的,能力是最差的,必須和媽媽共生在一起,依賴媽媽的幫助,通過“剝削”媽媽才能生存下去。有些媽媽能感覺到,寶寶好像要完全霸佔自己。

共生關係中有兩組心理矛盾 ——

付出與剝削;

控制與服從

即 ——

誰剝削,誰被剝削;

誰說了算,而誰只能聽話。

嬰兒需要這種感覺:我無情地在剝削媽媽,我還說了算。

這樣,他可以形成這種體驗:我可以自由地使用這個世界。

不過,嬰兒一旦有了基本能力,那麼,隨著他能力的增強,母親和其他養育者就需要不斷教他明白:

“我和你”之間有界限,你能自己搞定的事,儘可能自己去搞定,我不允許你繼續無情地使用我。

其實,一旦有了能力,小嬰兒一樣會急著去使用發展自己的能力,並且會因此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這是「自我效能感」的基礎。

小嬰兒的這種願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英國有調查說,嬰兒開口說的第一個詞,最多的是“不!”。

他們要用這個詞,來和媽媽劃出一個界限來。

不做人際關係中的“殖民地”

同樣的,父母等養育者,也要給孩子樹立界限,讓孩子懂得,他們嚴重入侵別人時,別人是不喜歡的、是憤怒的。

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

他的一個外孫女,五六歲大,一次罵了自己媽媽,還打了媽媽。

艾瑞克森要求小女孩道歉,小女孩拒絕。艾瑞克森就抓住了她的手,對她說,你不道歉,我就不鬆手。

艾瑞克森用這隻很有力的手,緊緊抓住小女孩的手,而小女孩也用最大的力氣反抗,艾瑞克森感覺,“就像兩個大力士在較力一樣”。

這足足持續了幾個小時,最後小女孩服輸了,對媽媽乖乖道歉。

這就是在樹立界限,讓孩子知道,她不能攻擊和辱罵媽媽。

更深含義是,世界不是完全按照你的想法運轉的,你和別人之間,是有界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