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是在給,其實是在要

通過照顧你

我也逃離了那個虛弱的自己

我的每段感情裡面,我總是付出得太多,慢慢的,對方都變得不再珍惜自己了。好煩自己啊,我該怎麼辦?

發消息來的這位網友說,她剛剛又失戀了。

我常常會替對方著想很多,會想他工作上是不是遇到了什麼麻煩事,我能不能幫他分擔些焦慮;他生活上會不會缺點什麼日常用品,我能不能給他買點;我買來水果要不要給他送去一些,因為他平時沒有吃水果的習慣;逛街看到些好東西,雖然很貴,雖然我收入也不高,但我還是會買下來送給他,因為想著他可能會喜歡。

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他卻好像從來沒有感動過?

01

這讓我想起叢飛的故事。

你覺得是在給,其實是在要

在叢飛患病住院後,有家長因為沒有及時收到學費,便打電話來‘要錢’。在得知叢飛住院的消息後,便問“何時病好出來掙錢”。

也有受助者在大學畢業後,便斷了和叢飛的聯繫。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不小心說出了曾受資助的事情,媒體報道後,他要求叢飛聯繫媒體刪去他的名字,因為覺得沒有面子。

還有受助者認為,叢飛的捐助行為是對其另有所圖。

那叢飛究竟圖的是什麼?

02

布萊克曼在《心靈的面具——101種心理防禦》一書說,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叫病理性利他

這是一種投射和與受害者認同之間的組合。幫助貧困者使你忽略自己的口欲(依附性)驅力,而它卻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代理性地享受被照顧的滿足感,與此同時,你以剝奪來懲罰你自己,以便緩解因為你的貪婪而產生的內疚感。

如何理解這段話呢?

簡單來說,如果我幫助別人,幫助到了連自己都比別人過的差的話,這就叫做病理性利他。

其內在的心理動力解釋是:

我把被我幫助的對象,看成是虛弱的狀態,他在我的眼裡是需要被幫助和照顧的。但是對方看似虛弱的狀態,實際上並不是對方自身的,而是我把自己的需要被幫助、被照顧、被關愛的狀態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然後我幫助他、照顧他、關愛他。

當我在給予對方照顧和幫助的時候,我所感受到的,是自己被關愛和滋養了。

所以,我們在照顧或關愛對方的過程中,其實是在讓自己享受被別人照顧和關愛的感覺,這是一種拐彎抹角的自己照顧自己。

然而,在拐彎抹角照顧自己的過程中,對別人好,對自己卻未必好。

因為,潛意識中,我們覺得自己不配享受,不值得擁有。但,我們仍然渴望去享受,想去擁有。於是,當我們有這種渴望的念頭時候,我們會認為不對的,不該有的,不配得到的。然後又對自己有這些‘貪婪’的念頭和慾望產生內疚,為了緩解自己的內疚,我們寧願去照顧那些更值得擁有這些東西的人。

於是,我們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

很多老人追著給孩子餵飯,其實也是這樣。逼孩子吃東西,只是這個老人內在的投射,因為童年時期客觀原因,經常得不到足夠得食物,所以,也會把好吃的留給孫輩,好像怎麼喂孩子都不夠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的父母省吃儉用捨不得花錢,對子女或晚輩卻大方出手。當你買部好點的手機送給父母,或請父母出去旅遊的時候,他們卻怪你亂花錢。

你覺得你是在給,其實你是在要。

你對對方的給予,很多時候往往卻是在滿足自己的渴望。

03

再想象一下,逢年過節你給父母帶了禮物,想表達下你的敬意,回頭又被父母說一頓浪費錢,爽不爽?

每次當你的生活質量有了提升,卻看到父母依然過得不怎麼樣,是不是多少會勾起一些內疚感。

當對方是一個病理性利他主義者的時候,身邊的人會有種不可名狀的難受。有內疚,也有被控制。

他們會不斷的為我們考慮這樣那樣,不斷的為我們付出這樣那樣。關鍵是,他們的付出,看起來好像只有我好,而他過得並不好,甚至可能是犧牲了自己的利益。

因為沒有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很好的照顧,所以在照顧別人的時候,內心總會帶著照顧自己的願望,儘管不斷的給予別人照顧,但是對方感受到的很可能是內疚和控制。

而這樣的關係裡面,往往會讓另一方想要遠離。

04

病理性利他的防禦機制是怎麼產生的?

通常,是早年成長環境的因素導致,比如孩子從小被父母疏於照料,又或是父母的情緒像沒有長大的孩子,而孩子則過早的懂事去照顧父母的情緒。

你覺得是在給,其實是在要

懂事的孩子,不但要照顧父母的情緒,還要照顧周圍人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也因為這樣,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真是情感,不得不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慾望。

為了不給父母添麻煩,為了還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我們變得害怕自己的需要,同時,也害怕假如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後,而帶來的強烈的內疚感。

很多朋友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小時候和小夥伴外出遊玩,希望父母可以支持幾元零花錢,父母不肯給。當你非常渴望的說了你的慾望之後,父母卻沒有理解,也沒有解釋,也許父母只會告訴你家裡很窮,也許父母早已被纏得不耐煩了,最後很不愉快的給了你幾元錢。

也許從此以後,都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花錢的快樂。

很多人對金錢有很深的匱乏感,甚至是羞恥感。每當我們升起慾望和需求的時候,我們總是忍不住的在拷問自己,“你值得嗎?你配嗎?”

但我們看到身邊的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伴侶的時候,我們卻忍不住的想在他們身上花錢。一位朋友告訴我,他以前單身的時候,出去看到好吃的,總捨不得,總想著多賺點錢再來享受。當他戀愛的時候,他常常對女友說的口頭禪是,你喜歡嗎?喜歡咱們買!

我們在感情中拼命的付出,有時候並不完全是因為愛對方,很有可能是想通過愛對方來愛自己。

但其實,我們都忘記去問問最重要的自己,我喜歡嗎?我想要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告訴自己,擁抱自己,你是值得的!

真實的去愛自己,才能真正的去愛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