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董事長揭露四大金融亂象,稱金融業“創新過度”,你怎麼看?

冬爸爸愛你們

董事長說過度創新,這個不是他聰明,只是他看出了名堂。過度創新是不是過度……主要看度是什麼?

飛刀要說…永別了,金融創新。

1,強監管,低創新會延續數十年,乃至更長。因為金融業對外開放了。洋人長處在於金融創新。怎麼辦?強監管,要求所有人上臺表演都帶500斤的鏈子…因此舞蹈能力再好的,跳的舞都差不多。

3,拿洋人的錢服務老百姓,用好外國資源……不一直是開放的內涵之一麼?…因此洋人進入以後得金融業,就一條路可走……老老實實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老百姓有福了!

美國的金融創新闖出了次貸危機…金融創新本質是降低風險,多賺錢,本質是為金融寡頭服務的。…這種創新還是少一點,為實體服務的創新多一點。


飛刀47號

人工記賬與機器記賬的衝突

包括銀行在內的國企,都是中國政府委託國企經營者幫助國人代管的資產。如果銀行沒有忘記這一客觀事實,那麼,金融市場的問題解決會變得十分簡單。假設工行推出一款全民持股的APP記賬與支付系統(還原自己國企的本來面貌),把該平臺的股權預存在每個註冊賬號,用戶(消費者和企業)只需完成任務,就可以激活股權獎勵。那麼,你還會怕某寶以公募基金之名,行銀行之實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某寶、某信的競爭力與價值源自用戶使用,而不是源自其軟件技術不可複製。所以,銀行要想打翻身仗,只需搞清楚自己的企業性質,把為人民服務寫入算法,通過透明的算法讓全民看到自己的誠意。

但實際銀行怎麼做?聯合蘋果,力推“友邦”的第三方支付系統。結果被寶和信暴揍,打不贏別人,就跑到“老乾媽”處哭訴——貨幣市場基金產品以公募基金之名行銀行功能之實,會有用嗎?揍你的真是某寶、某信嗎?如果真是,問題不早就解決了嘛,還需要“老乾媽”出手?揍你的是一種全新技術和組織方式。你騎得是馬,大家開的是飛機;你用的是大刀,大家用的是機槍;你用幾百萬人工記賬,大家(幾億人)用的是一個雲端來,雲端去的軟件。某寶、某信只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給市場提供了2款記賬軟件。軟件的成本有多高?90%的企業和投資人可以獨立承受,所以當大量企業和投資人看到:你就是一個守著黃金的“小胖孩”的時候,大量的軟件自然如雨後春筍般輸送給大家,一起加入海扁小胖孩的隊伍。

老百姓不知道金融的本質就是記賬,你難道不知道嗎?

老百姓不知道效率決定競爭結果,你難道不知道嗎?

馬克思說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通過人工記賬系統傳輸數據(錢),應該收取手續費,比如,匯款。比如,支付手續費。比如,利息。但在互聯網出現之後,通過軟件系統傳輸數據的成本降至零,收取手續費的合法性已經消失。騰訊幫我們傳輸了十幾年的免費數據(聊天記錄),不僅免費,而且保真。所以,市場不可能為了適應舊規則,而放棄先進生產力。新生產力條件下,要求金融系統由人人關係記賬系統轉換為人機關係記賬系統。

提示:以金融白痴的視角,銀行系統就是:存款人借給貸款人價值M2的貨,貸款人欠存款人價值M2的貨幣。人民幣只是記錄價值的尺子,而非實際存在。銀行只是記錄借存貨數據。人機記賬關係:

記賬軟件欠交易人W萬億人民幣服務,交易人賬號會產生W萬億人民幣。記賬軟件在未來10000年以服務來償還欠交易人的錢,交易人包括:銀行、中國製造和消費者。W大於M2,中國製造在人機記賬系統的資產大於人人記賬系統的負債,自然為經濟築底。

金融調整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城市化“拐點”是現代經濟的分水嶺。

城市化是一次性需求,一旦獲取滿足,與城市化相關的訂單會結構性消失。這對經濟、金融和就業的衝擊是致命,因為銀行貸款在城市化期間主要流向城市化相關的重化產業(石油、煤炭、鋼鐵、有色、鐵路、基建、重卡、工程機械等)和房地產行業,訂單結構性消失會使這些行業失去還貸能力,這種週期性共振具有同步性。2008年,全球城市化率超過50%,美國次貸危機隨之發生,隨後,全球性債務危機就如同夢魘一般始終伴隨各國經濟。因為房地產是透支未來修正現在資產負債表的閥門,隨著全球性城市化拐點的臨近,通過地產透支未來的閥門正在被悄然關閉。從全球城市化進程過半的視角,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貿易體系的

拐點已經出現,只有中國有能力接棒,因為中國是世界工廠,中國有14億代開發的消費能力。你不接棒,老美就要通過加息剪羊毛。

2、構築在石油、內燃機、汽車之上的底層工業結構正在被顛覆

構築在石油產業鏈上的傳統工業與運輸體系正在被顛覆,他們是傳統銀行的貸款主體。新興企業的資金來源並不是源自銀行,而是源自新興企業本身,因為新興智能企業本身就具有金融屬性,他們有充足資金且比銀行更懂新興產業,從而把銀行排擠到投資未來的門檻之外,銀行正在失去配置資源、優化投資,使儲戶資產保值與增值的能力。銀行自身十分清楚這點,也感到十分恐懼與無助,這種恐懼與無助已經傳導給社會與市場。試問5年前,會有人問“假設銀行破產,我的存款怎麼辦”嗎?如果銀行即不能優化資源配置,又不能保證儲戶資產安全,那麼,老百姓還有什麼理由把信譽交給銀行?

同樣,從底層產業切換的角度,石油美元的拐點同樣顯現,人民幣當仁不讓,華爾街與中國銀行身份互換,東方在沉寂200年後,繼續領馭全球。反之,你看看那幫被貸款壓的奄奄一息的重化企業,就已經知道了未來。

3、傳統金融規則已經成為國人投資未來的思想桎梏

左端非法集資,限制民間資本形成,使思維無法打開;

右端證券法約束持股人數量,使思維無法打開。

結果,明明是股(ICO),非要講成幣。明明是股(幣),非要說成虛擬商品。

因為舊規則而扭曲新事物,扭曲自然大眾搞不懂,大眾搞不懂自然為騙子的提供溫床。

ICO中的代幣,不能是股、不能是證券、不能是貨幣.......

是什麼?自由發揮吧!看不懂了吧!過度創新了吧!

**不要把中國金融(和金融從業者)的命運綁在美元這艘破船上,不要抱著美國人在工業社會起點定下的金融規則不放,所有合法性都有時效性。美元記賬規則只適合於人人關係,而不適合於人機關係。

世界可以很簡單

新金融:記賬系統欠交易人W萬億人民幣[服務],記賬系統以服務償還。贈品是,新金融平臺的股權,軟件系統還完服務繼續欠交易人錢,繼續以服務償還.......

直則取,曲則求。取之則不盡,求之則不得。

比特幣是什麼?一串串編碼。價值從零到幾百億美金。

為什麼比特幣值幾百億美金?因為比特幣是一個全球開放的創新體系,有多少人玩BTC,就有多少人琢磨BTC怎麼服務於創新。由全人類的智能硬件和各種軟件構築起一個開放的信息交互網絡,這個網絡的價值取決於我們的定義。我們認為它值1萬億,它就值1萬億,我們認為它值100萬億,它就值100萬億。邏輯基礎:智能軟件不吃不喝,在未來10000年會永續創造價值,而不會像人類一樣違約。所以,大家想提取多少價值就可以提取多少價值。在人機關係中,主動權始終在人類手中,大家取多少,智能軟件就會給多少(但大家不去取,軟件也不可能主動給大家送)。

大家取的足夠多,大家才會發現:只需拿出取的一部分價值投資未來,就可以實現:讓智能機器人生產智能機器和智能機器人自身,智能機器全面替代人類不願意從事的勞動,實現全智能。在智能機器自己生產自己的全智能體系,我們需要將勞動創造價值的定義改為交易創造價值,即我們把自己消費視為價值創造的必要組成單元[實際也是如此,沒有消費,就沒有供給,產能就是負資產]。大家之間互信的基礎:智能軟件與智能機器和黃金一樣誠實,大家把它設定為為人民服務,它就會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

註冊即股東,玩出新金融

以股支付,到賬升值|交易創造價值,升值直接存入股權。

消費者註冊,領取股權(CS),初始面值10元。

支付給商戶或企業,CS到賬升值5元,變為10元。

商戶或企業在交易中心售出,消費者買走CS,到賬升值5元,變為20元。

1枚CS從面值10元升值到1000元,會創造100495元交易額(15+20+25+...+1000)。按照阿里5%佣金規則,系統創造5000元價值,可以一路派發紅包,CS面值100,派息100,CS面值200,派息200,CS面值300,派息300,CS面值400,派息400......當然,派息也不是人民幣,而是提貨權。20億枚CS面值從10元升值1000元,會創造200萬億交易額,會派發10萬億提貨權股息,會很自然的實現:國民基礎收入。

消費者使用理由:永遠有補貼和派息。

商戶與企業使用理由:永遠有補貼且可以獲得無息貸。

補貼哪裡來?大家選擇的軟件平臺創造的價值。

全民和中國製造被帶入這個補貼遊戲,大家很自然的就會發現:原來市場可以沒有貸款,我們依然願意賺錢。原來比特幣(挖出來的信譽)只是新金融開始的一種方式,更普惠的方式是:註冊即股東。以股支付,到賬升值。原來提貨權管理(銀行)、股權管理(股市)、零售(電商、ERP)三者可以合一(三網合一)。原來我們不需要ta幫我們解決問題,ta才會屁顛屁顛的跑過來,錦上添花。

ta是美元!ta是華爾街!ta是現在威風凜凜、金盔金甲,胯下赤兔馬,手持青龍偃月刀的小胖孩!

中信出版社《智能社會》


高金波

作為會議主辦方,終於能坐下來聊一聊本屆論壇最具新聞性的這篇講話了。這篇講話兩大要點,真正的核心要點,是要建立一張超級資產負債表。新聞要點,則是批駁所謂的金融亂象。

這其實是工行高層一脈相承的認知。

工行老行長楊凱生,就曾多次撰文,指出金融領域的生產力過剩、披著創新外衣的外行亂搞的問題,他幽默地說,“不要把Fintech搞成了Funtech”。

對於金融領域的風險,宇宙行工行一直相當警惕,也相當自省。

已經擺上檯面的,正在處置的,都是持牌機構在做的事,什麼資管啊同業啊票據啊,盯住幾個關鍵節點,就能防止互金領域“跨界輸入風險”。

但是,樓主提到的幾個所謂金融亂象,就真的不好管了。不好管的原因,易會滿也在講話裡作了分析。

各家金融機構試圖盯死了管好了自己家孩子,但是在分頁監管的空隙裡,一開始是過度金融化,然後在交叉性金融領域裡隱藏著風險,多牌照金融控股機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挑戰金融監管難度,在監管標準的差異之間形成了套利空間。易會滿還點了貨幣基金的名,認為貨幣基金現在的行為,產生了實際上類似銀行業務的功能異化。或者說就算沒有功能異化,但是貨幣基金的實際市場表現,導致了風險與收益、規模不匹配的嚴重問題。

本質上的解決方案,就是在央行指導下,根據原有的央行社會融資規模統計體系和銀監會監管框架體系等現有基礎上,強化央行宏觀審慎監管的有效性,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

這套解決方案從實操上肯定還有很多可行性的細節需要詳細討論,但從大思路來說,工行上下,甚至是金融監管體系內部,對此的意見,從近期的幾次大會看,應當是非常趨於一致的。


程蟬

中國銀行業早晚死過度創新上!

世界上所有大銀行都有實業支撐,就中國銀行業建立在泡沫上!

美國大銀行背後都有壟斷實業,波音,可口可樂,迪士尼,美孚,IBM,高通,等等,而且不離不棄,一直支持決不會抽貸,民眾才信任,敢投敢存。

德國大銀行也如此,奔馳,寶馬,大眾,西門子,博世等等壟斷大企業,也是百年不變,與企業共存亡。

日本銀行業也是如此,三菱集團,豐田,本田,索尼,京瓷,等等壟斷大企業,也是從不撤貸,共興榮。

反觀中國銀行業,什麼熱門投什麼,失去服務實體初心,背後沒有世界競爭能力大企業支撐,好的民營大企業都不願銀行投資,中型企業只想放高利貸,小企業又經常被抽貸,搞的民營大中小企業都不願找銀行貸款,寧願找民間借短貸,不敢做大做強做好,害怕被落井下石。

中國銀行業最喜歡央企,國企,地方政府這些穩定收入公司,一半投資在房地產上,想賺快錢,與房地產共存亡,讓民眾不放心,不敢存,不敢投資。

中國銀行業主要支撐全是舊經濟代表,新興產業,移動互聯產業代表,BAT,華為,大彊,小米,共享經濟都沒有銀行影子,怎麼有未來?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鋼貿,溫州房產,山西內蒙資源類,東三省國企銀行虧了多少?套了多少?違約多少?

沒有實業支持,房價不會上天,人與天鬥,下場可想而知,且行且珍惜!


心有遠芳

部分贊同。

第一,創新過度是同意的。因為我們的創新都是偽創新,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偏離了服務實體、服務大眾的本質,而是為了利潤與監管部門玩貓鼠遊戲,對於經濟發展沒有好處,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也沒有享受到金融發展的成果。

第二,過度金融化不贊成。實際上,我們的金融需求是被抑制的,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通過金融發展讓普通大眾享受到,投資渠道欠缺,普通人只能通過買房來投資,享受一點發展的成果,這是扭曲的。

第三,貨幣基金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實際上是有利於普通民眾的。普通人開始享受到靈活便捷的金融服務,存款收益也大幅提高,這是一種真正的創新,出發點是很好的。只不過沒有按照監管的節奏,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利率市場化的整體推進。但從另外一方面看,這種創新倒逼了金融改革,具有很多的積極意義,總體利大於弊。


John45103

我國銀行業脫實趨虛已成通病,且病得久了,病得不輕。幾大國有銀行你捫心自問近三十年來,你們從信貸政策制度的設計制定到實際操作,何時是站在支持實體經濟,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支持三農需求為前提,為出發點,為目的的?中國的基礎產業特別是三農和小微企業若不是還有農村信用社,民間融資支撐,早就全線崩潰!!!中央一再三令五申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你在國有幾大行中能看到一鱗半爪嗎?國有銀行打著防控風險的晃子,對向中小企業,涉農貸款設定了那麼多,那高的門坎,拒其於千里之外,請問有幾戶企業能正常在幾大國字行貸到款?國字行把計劃經濟時期為基層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機構網點都撤並收縮到大中城市,把信貸審批權都集中到總分行,一筆貸款從收集資料上報到審批幾個月都辦不下來,且層層設卡,信貸承辦員人人是關,誰不簽字都過不去。流動資金貸款期限只限一年,必須還舊才能貸新,把多少中小企業逼向高利貸,逼到破產!多少能正常運轉的企業因資金困難而舉步維艱,那家銀行真關心過,支持過!而國字號銀行以所謂雙大戰略,把信貸資產都投到那了自己知道!


莫非60969015


酒加花生米

我覺得很正確,中國的銀行很浮躁,喜歡賺快錢,中國銀行的金融創新產品其實是在催生經濟泡沫。你看現在的房地產業,為什麼會出現鬼城,這和銀行業的金屬創新是分不開的。現在的保險業,野蠻收購,他們不是推動實業發展,而是在摧毀實業。我認為金融創新是推動實業發展,創造更多的物質及精神財富,而不是創造更快賺紙幣的方式,光生產紙幣國家是發展不了的。老百姓也富裕不了。同時這種金融創新催生了投機,鑽營,社會浮躁,隨之而來的是詐騙的市場膨脹。因為能快速賺到紙幣就是英雄,管他是怎麼來的。這種投機心裡的膨脹直接導致了社會誠信缺失。


龍入大海60080747

不是過度是太過度,金融不支持實體經濟,催高房價,弄的全民負債。到處都是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其實就是變相高利貸,給戴個科技帽子!金融不服務實體,企業無法發展,老百姓哪來的消費?到處都是小額貸款公司,打著低息的旗號套路了多少家庭。各種貸誘惑年輕人超前消費,有多少父母心裡流血,有多少孩子被逼走到絕路!國家出手治理這些亂象是時候了。


無名666777

金融亂象不是幾個,其實細分會有很多,不過一般人僅僅遇到其中幾項而已。想想你到金融機構辦理業務不滿意的地方,這都是亂象之一。目前銀監會人民銀行都在治理,金融業自身也在梳理整改。

說金融創新過度不符合實際,金融創新遠遠不夠。創新是無止境的,關鍵是,目前有一些是披著創新外衣而搞的融資,風險性極大,最終受害的是普通投資者。

治理,不能一刀切。違反法律法規的,嚴厲處罰;制度有缺陷的,完善制度;創新失誤的,要給予保護。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