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

華國環境

關於這個問題,我談一點自己的觀點。

學書法,要臨古人的碑帖,而古人的碑帖上都是繁體字。這就讓書者養成了一種習慣,臨帖、創作大多都用繁體字,這叫繼承中國傳統的書法文化。

不過,也從沒人說過學書法不讓用簡體字。

多年來,全國各地舉辦書法展覽,或舉辦電視書法大賽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參展的書法作品,要麼全是簡體字,要麼全是繁體字,不可簡體字和繁體字混用。另外,還規定:凡是古人用過的字,都視同繁體字,但必須由書者提供字的出處。

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分界線是,建國後把繁體字簡化過的字,稱為簡體字,既便是有些字沒被簡化,或不需要簡化而延續使用的,仍按簡體字確定下來了。

本回答的開頭已經說過了,書法創作可以與時俱進,包括使用簡體字創作書法作品時,作品須全部用簡體字(包括書法作品中的落款)。但是,由於大多數書者已習慣了用繁體字而很少用簡體字創作書法作品,所以說,既然已經習慣了,而且又是繼承傳統,公眾也就接受了!

下面,發一幅答主用簡體字書寫的一幅作品: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一人。繁體字也是漢字,不要神化也不要貶低。

漢字繁體簡體,是一個爭論幾十年的事情。

提問者說:

繁體字前人的字,抄襲或者模仿。

我們先說說,不要對繁體字有偏見。

書法和練習繁體,傳承也是發展

書法練習方面,繁體字確實有天然的優勢。

廣泛使用簡體字,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字帖,能夠被成為書法的字帖,絕大部分保守一點,都是使用繁體字。

這是一種書寫習慣,比如我們近代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於1912年,2005去世。他是近代最著名的書法家,風評最好的書法家,爭議最少的書法家。

這幅字,落款1997年。當時全國各地已經推廣簡體有一段時間。大部分人也開始使用簡體,注意啟功1912年出生,1997年。85歲了。

“字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為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寫法。

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為就有好幾種寫法

這幾種為的寫法,練過書法的人,覺得是簡化的為難寫還是繁體的為難寫?

啟功的字有時候就沒有完全使用繁體。但是這只是習慣。啟功的啟,也不是我們現在正常的規範漢字“啟”。

不要刻意貶低繁體,也不要刻意神化繁體。

太過於拘泥,繁體字好,繁體字不好。簡體字好,簡體字不好。會把自己陷入無謂的爭論中。

啟功先生的字,雖然不能和歷史中的大書法家相比,但是在我們當代也是獨具一格。他的思路更是值得我們現在所有書法家學習的。

書法是寫字,但是是想要把字寫得好看。能不能把字寫好,才是重要的。

繁體和簡體,無謂的爭論

我們現在大部分時間書寫,用的是簡體。

然而簡體的問題,不是說最近才有的,古來有之。

不要說,簡體不好,簡化掉中華文化,失了傳統。更有一些人甚至稱簡體是殘體。

這些爭論真的沒有必要。

真的不要再爭論,簡體繁體。這個問題是曠日持久,沒有結果的問題。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的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書法寫成繁體字,不是復古,不是守舊,更不是為了裝門面。既然把書法上升到藝術的範疇,那麼,把字寫好看有味道是書法人的責任和義務。關於漢字的功能,早在漢代的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敘》雲: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這段話把中國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法說的一清二楚,書法又不是公文,不會造成文字使用上的混亂,何不可利用書法把漢字如此深厚的內涵體現出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豈不美哉!在寫字或書法創作過程中,遇到寫好多簡化字沒有繁體字好寫,比如“馬”,不如“馬”字;“龍”,不如“龍”字;“飛”,不如“飛”字;“護”,不如“護”字;“衛”,不如“衛”字;“華”,不如“華”字,等等。

這是實際情況,並非故弄玄虛,裝得有文化。這裡需說明一點,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有相同點,但區別在於毛筆書法在宣紙上作業,它有渲染性,也許這個特點與畫畫有相似之處,為什麼要說書畫同源,除了起源之說外,這個因素也佔了不少的比例。


三上詞話作者

簡體比繁體不足在於結構佈局上。繁體書感覺會飽滿一些。簡體會太顯得不穩氣勢不夠,也沒有象形的印象,少一種趣味,整篇寫留白多。個人認為繁體比簡體好,也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