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實力明明不如美國,卻還要去招惹美國,這是為什麼?

第一軍情

其他的答案已經從各個角度來分析過這個問題了,我們還可以從當時日本政府的決策層在面對極端民族主義,乃至其變種軍國主義的壓力時,紛紛踢皮球,都不願意做出理智的,但卻是與當時極端民族主義訴求完全相反的決策,因此最終釀成的是一場集體災難。


近衛文麿


日本走向戰爭,與明治維新後政治中的下克上傳統密切相聯繫。中下層軍官可以說是日本一步步走向戰爭的重要推動力,但這些人因為其所處的位置,根本不可能看到事態的全貌,而且還特別容易為情感因素,例如極端民族主義以及軍國主義所左右。而日本政經軍屆高層精英們卻長期利用這些中下層軍官,煽動他們的極端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激情。他們自以為能夠控制這些中下層軍官的激情,殊不知一旦這種極端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激情被煽動起來,不論是誰(即使是天皇本人)都無法令其剎車,只能是在奔向災難的道路上越行越遠。


作為戰犯受審的東條英機


在處理與美國關係問題上,相對“溫和”近衛文麿基於日美實力對比,認識到與美國開戰必敗。但是近衛文麿本人首鼠兩端,總想討好所有人。但日本陸軍和海軍為了爭奪資源,都在壓迫近衛文麿。尤其是東條英機頻頻宣傳反美,在當時的日本,反美就等於愛國,所以中低層軍官多支持東條英機,而對於高層其他成員這被看作是投降派。我們知道,明治維新後日本陸軍內部少壯派暗殺、政變都帶有那種所謂“悲劇英雄”的色彩,這使得當時日本高層決策圈人人自危,還怕被這些少壯派們,當作是“國賊”,被“天誅”,所以沒有人敢反對與美國作戰。最終在東條英機的,步步緊逼下,近衛文麿乾脆撂挑子不幹了。


失控的少壯派上書政變的口號:尊皇討奸


而東條英機本人,雖然是以“反美”起家的,但當其坐到首相那個位置上時,他也明白跟美國開戰是找死,但是自己挖的坑,含著淚也得把它填完。所以當海軍送來“完美”而膽大包天的偷襲珍珠港的計劃,東條英機不但不敢否定,還要硬著頭皮推行。


日本人繪製的“日中戰爭”(抗日戰爭)形勢圖


當然日本人最終招惹美國,對美國開戰,其根源還在於中國事態的發展。日本陸軍本來以為三個月就可以滅亡中國,但沒想到卻深陷中國,從而造成日本物資和人力匱乏,甚至連天皇皇宮的鐵欄杆、路邊的路燈都被拆掉回爐製造武器去了。對於日本陸軍來說,他們不想承認他們對中國的盤算失敗的,最好的轉移責任的辦法是尋找新的戰場,對蘇作戰取得的是失敗,所以現在唯一的路只有一條,即進攻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回到華盛頓體系下肯定是不願意的)。這樣你可以獲得關鍵性的戰略資源,又可以切斷中國的物資補給線,迫使蔣介石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佔領區


但是,東南亞是列強殖民地,美國不可能坐視不理。因此,日本在1941年剛有所行動,美國就開始對日本實行比較嚴厲的禁運。美國並沒有關閉與日本媾和的大門,羅斯福願意以給予日本以實際利益的條件換取美國的“面子”,但對東條英機來說,將其架到火上烤的那些少壯派們,根本不可能接受這種丟掉“面子”,只要“裡子”的結果。


日本偷襲珍珠港


因此,當時日本的決策層所做的就是從一個錯誤走向另一個更大的錯誤,說到底,日本最終選擇摸美國這頭老虎的屁股,一堆“明白人”都知道日本國力遠遠不如美國,卻仍然選擇招惹美國,甚至是明明堅定的反戰派的山本五十六都主動提出先發制人,追根溯源可以說是:一、高層為了利益煽動中下層軍官中的極端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激情,這種激情最終反而迫使他們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二、當時日本社會的盲目浮躁,陶醉於日本“偉大”與“特殊”之中,任何與此相違背的言行,都是要被“天誅”的;三、在中下級軍官的暗殺與政變的威脅下,敢於說出反對意見者都已經被肉體上消滅,剩下的人雖然不滿但卻噤若寒蟬,以至於最終走向災難時卻無人反對;四、當時日本基本政治制度和決策體制存在重大缺陷,以至於決策者缺乏合法性,因此只有“不犯錯誤”才能不承擔犯錯誤的後果

。選擇讓別人送死總比自己死容易不是。因此,日本在1941年明明實力不如美國,卻仍選擇招惹美國,這是制度問題,是必然的結果,就算東條英機這一批沒出問題,接來下的領導層也會很大幾率出同樣的問題


hording

日本偷襲珍珠港,幾乎一舉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這是太平洋戰爭的起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到最大規模的標誌。

可日本為什麼會主動招惹比他強大得多的美國人??是日本人瘋了還是美國人軟弱可欺?原因主要是三點:

第一,美國對日本的態度逐步轉向強硬。

美國開始對日本採取強硬政策,美國人在二戰初期做的是自由主義生意,別管是法西斯國家還是反法西斯國家,美國的大商人們一律給供貨,大部分的美國人不認為這場戰爭和自己有什麼關係,我們就光榮的孤立就好了。這時日美關係還算穩定,日本需要從美國進口大量的石油和廢鋼鐵等原材料。

但是等到法國人把法屬印度支那開放給日本軍隊之後,美國人開始緊張了。因為眼看著日本衝著自己的殖民地菲律賓來了。另一方面,英國人和中國人的求援,以及各位政治家在美國掀起的輿論浪潮,也讓美國人開始態度鬆動。1940年,美國出臺了《租借法案》,同盟國國家出口物資和裝備獲得極大便利,同時對日本的資源出口被極大的限制。等到1941年7月,日軍開始南下步伐時,美國人迅速做出反制,禁止對日本的一切資源出口。要知道日本的石油進口量百分之七十左右是靠美國人供給,既然你不給了,那我就只能出兵去搶了,廣大的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和橡膠資源,這是日本的混蛋邏輯。

第二,德國的勝利刺激日本南下。

其實日本在二戰爆發之後一直有路線之爭,基本上陸軍傾向與解決中國問題,或者是中國的抵抗得到一定控制之後出兵蘇聯,和蘇聯紅軍決一死戰。等到蘇德戰爭爆發時日本還躍躍欲試,想出兵西伯利亞和納粹德國來個兩線夾擊。

為此日軍在之前還和蘇聯紅軍較量了一番,做出了戰略上的試探舉動,即是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局部戰爭。但是在這兩次戰爭中,號稱陸軍精銳的關東軍被蘇聯紅軍打的丟盔卸甲大敗虧輸。

日本人這才發現,自己和蘇聯人的戰爭水平差距不是一點半點,想要戰勝蘇聯非得傾盡全力才有可能。但上百萬日軍深陷在中國,如何全力以赴?

而納粹德國取得的一系列輝煌的軍事勝利,則極大的鼓舞了這群日本小兄弟。尤其是德意日三國正式簽訂盟約之後,日本人更加急躁。他們絲毫不去思考德軍的戰役指揮思想和戰術裝備革新,而是在上層官僚中興起一股“不能趕不上這次公共汽車”的急躁心情,既然北方的蘇聯人不好打,去打英美人吧!同時日本國內政局發生大的變動,東條英機組閣之後,日本準備戰爭的步伐開始加快。

第三,日本在戰略上的短視和狂妄。

日本對戰爭期間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設計不僅涵蓋中國,也包含了幾乎整個東南亞。他們不知道東南亞是誰的地盤嗎?他們比誰都清楚,只是,日本國內瀰漫著一種樂觀主義心態,在很多官兵看來,大日本皇軍是不可戰勝的,大清帝國怎麼樣,沙皇俄國怎麼樣,不是一樣被日本人打敗了?更不用說在東南亞駐紮的這些白人和本地土著混編軍隊,他們一定不是對手。

據說在日本對美國開戰之前,日本海軍的永野修身大將問日本的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皇國對美開戰,你覺得有多大把握?山本五十六早年在美國做過武官,是個美國通,他是這麼回答的:“要是閣下見過堪塔斯的石油、底特律的汽車,就知道皇國對美開戰沒有把握!”永野大將很生氣,回答山本:皇國已經對美開戰,你怎麼能墮皇軍的士氣?你直接說皇國對美能堅持多長時間?山本猶豫的告訴永野大將:最多半年吧!永野修身大將一拍大腿:足夠了,皇軍武運長久,六個月內就可以擊敗美國!三個月滅亡中國,結果中日的全面戰爭打了八年,至於六個月消滅美國?

太平洋戰爭開戰六個月後戰爭的主動權就到了美國人手裡,日本人的如意算盤怕是打錯了人。

在日本的瘋狂和一系列局勢變動下,日軍最終選擇了和英美決一死戰,開始大踏步的走上覆亡之路。


歷史風雲錄

其實言,二戰時日本軍事實力是超過美國的,就是因為物資貪乏,所以造就了一個戰鬥的民族,單一對美開戰,美仍不是對手。座山觀虎鬥,明白嗎?所以時機,非常重要,你也別說議會不通的慌言,議員在我們看來是傻子延勿戰機?那是後發制人群集體自嚢。


連生182977754

三方面原因導致日本鋌而走險發動太平洋戰爭:

錯誤的戰略選擇

1941年6月,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軍部放棄了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的北進戰略,轉而南下向法屬印度支那(東南亞)地區進軍。根據材料顯示,日本欲借印度支那為跳板威脅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從而解決一直以來困擾日本海軍的石油問題。其次,日本認為佔領該地區可切斷美英等國對中國的援助,迫使中國早日投降。然而,事態的發展卻超出了日本想象,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於是美國對日本予以嚴厲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的同時還對日本禁止出口石油(當時,日本約75%的石油進口來自美國)。

軍隊綁架政府

自明治維新以來,陸海軍高層官員直接對天皇負責,日本首相對軍隊沒有統帥權,這就造成了日本政府對軍隊失控的現狀。

日本被美國製裁之後,日本政府認為日美國力差距太大應極力避免戰爭,與之相反,軍方卻認為不開戰是等死,主動請戰可能還有一線生機。由於政府對軍隊控制有限,只能與美國做有限地談判周旋,於此同時,軍方在另一邊調動部隊積極備戰。

美國的強硬態度

或許是美國發現日本的外交誠意不足,或許是迫於中國和英國的壓力,最終美國沒有同意日本的談判方案。

不僅如此,美國還要求日本從中國和印度支那地區撤軍、美日同時放棄在中國特殊權益、美國只承認國民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日本原本希望美國承認南京和重慶聯合組成的政府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等大大超出日本預想的談判條件。

美國前國務卿赫爾曾回憶稱,提交方案前他就知道日本一定不會同意美國的要求,戰爭不可避免。但赫爾沒有想到的是,11月26日他向日方提出談判條件,但11月25日日本艦隊已向東南方向進發,準備偷襲珍珠港。


參考消息

二戰中日本實力不僅不如美國,差距還挺大,但是最終還是招惹了美國,綜合原因有二,一是美國在太平洋和日本的幾十年鬥爭中,一直採取保守和讓步的態度;二是日本狂妄自大,在取得大部箇中國累累碩果後,感覺有和美國一拼的實力。

圖為美國大黃蜂號航母上停泊的B-25轟炸機。

當時的亞洲太平洋地區,除了日本外,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且這些國家各種礦藏和物產資源非常豐富,一戰到二戰歐洲各國在太平洋的勢力衰弱,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政策是經濟掠奪和殖民統治,所以日本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實現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就必須佔領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地區,而主要對手就是美國。

二戰時,日本以造郵輪名義拼命造航母,一旦開戰,把郵輪上層建築去除鋪上甲板,就是一艘航母。

在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和日本開始瘋狂的海軍軍備競賽,為了解決太平洋地區的問題,在1924年,美日英法等國在華盛頓簽訂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美英日為5:5:3,日本通過降低海軍比例來換取了美英等國不在太平洋地區繼續擴大海軍基地的條件,美國作出了讓步。

圖為二戰時美軍謝爾曼坦克上梆子日本的坦克,在美軍坦克面前,日本坦克跟玩具一樣。

918事變後,日本勢力惡性膨脹,1934年日本美國,日本將於1936年單方面終於當年在華盛頓簽訂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日本更於1938年發表了宣言書,指出要重新構築大東亞的秩序,這個宣言書明確了日本將排除美國在太平洋的勢力,獨霸亞洲的想法,而美國之前的胡佛政府對日本的態度是不採取任何措施,繼任的羅斯福政府前期也是承襲了胡佛的政策,避免介入,而且對日本的戰略物質照常供應。不過與此同時,羅斯福倒是採取了一些備戰的措施,1938年美國通過了海軍擴戰法,擬建造120萬噸海軍裝備。

圖為美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

當時的太平洋地區,雖然有英、法、荷、美殖民地,但是因為二戰在歐洲戰場盟軍的失利,短期內無暇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況且太平洋地區的盟軍部隊多數是當年招募的殖民地軍隊,素質、裝備很差,戰鬥力很弱不夠成威脅,就剩下個美國,但是日本當時估計美日的海軍比例為8:10,雖然戰鬥力有差距,但是空軍大致一樣,日本陸軍優勢於美軍,所以有取勝的把握。

圖為新幾內亞,當地原住民幫美軍抬傷員。

而1940年9月至1941年初,美、英等盟國召開的華盛頓會議,確定的《ABC-1協定》,仍然以歐洲為主戰場,亞洲只採取防禦措施,而此防禦的重點還定在了新加坡,1941年7月日本進駐印度支那南部,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所有銀行存款,斷掉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但日本仍不以為然,美國終於明白了日本的野心,於是派出麥克阿瑟組成的遠東司令部,但是麥克阿瑟錯誤的估計日本會向菲律賓侵略,壓根沒想過珍珠港什麼事情。而日本此時一邊打著幌子和美國談判,一邊具體了太平洋侵略戰爭的計劃。

上圖這張照片揭露了戰敗的日本:一個日本火車站,美國軍官、日本女人、旁邊戰敗的日本軍人和骨灰盒。


圖文繪歷史

在很多人看來,日本當初選擇投襲珍珠港逼美國參戰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然而這些人卻不知道日本為什麼要去招惹美國。如果你知道了這其中的原因,也就明白了日本政府的無奈。

其一,美國的對日封鎖。戰爭進行到1941年的時候,美國政府開始了對日本進行能源封鎖和凍結日在美國的存款,這兩個措施使得日本遭遇了嚴重的能源危機。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能源是比較匱乏的,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支撐半年。戰爭進行到了持久戰的狀態,如果缺乏石油日本必將失敗,所以日本政府必須向東南亞國家開戰。而這也必將威脅到美國的利益,所以日本不得不和美國開戰。

其二,日本政府的決策失誤。東條英機組成內閣以後,在參謀本部提供的“北上”和“南下”的方案中選擇了“南下”。所謂的“南下”就是向東南亞國家開戰,這樣“南下”也就必須和英法美等西方列強開戰,因為當時東南亞國家基本上都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日本政府當時是看到了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陷入了歐洲戰場,無暇顧及東南亞。剩下的只有一個美國當時保持中立,是日本的最大阻礙,日本政府為了擴張只能和美國開戰。可惜的是日本政府低估了美國參戰的決心和美國人民的憤怒。

其三,外交原因。當時日本作為軸心國的一員,當時希特勒政府希望日本在遠東搞點大動作吸引盟軍注意力,從而減輕德國在歐洲戰場的壓力(希特勒大概也沒有想到日本這麼能搞,直接和美國打起來了)。但不管怎麼樣,日本政府還是選擇和美國開戰了,直接給軸心國增加了新敵人。



一樹梅花一放翁

二戰中日本實力明明不如美國,卻還要去招惹美國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

1、二戰初期日軍在中國戰場的一連串勝利刺激了日本軍隊中極右翼勢力的發展,不要說是對別國讓步,即使只是主張緩步擴張的戰略都會受到排擠甚至殺戮。比如財務大臣銀行家井上準之助、三井財閥的領導者團琢磨、首相犬養毅等政府高官接連被暗殺;918事變策劃者石原莞爾被排擠出軍界;內大臣、海軍大將齋藤實身中47槍被殺;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大將被斬首;日本政壇元老西園寺公望公爵都差點被殺。

一連串底層軍官士兵針對高官的殺戮震懾了整個日本,使得高官們不敢發出日本不行的言論,當美日利益衝突出現的時候,再理智的官員為了保命也只能發出強硬的主張,主張開戰。

2、日本全面侵華後大規模侵佔英美在華利益,到1940更是將所有在中國的英國僑民驅逐,奪取了英國在華利益。1941年日本出兵佔領法屬印度支那更是激化了和美英的矛盾。

為了警告日本,美國凍結對日貿易,對日本進行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禁運。日本的侵略戰爭全靠從美國進口的物資支持,一旦被斷整個日本的石油供應只能撐住半年,南下掠奪石油成了必然。在開戰前日美進行過多次談判,但雙方要求差距太大,談判破裂。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

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經過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一次次的戰爭賭博獲利巨大,這也培養出了日本人用國家前途做賭注的性格。1853年是美國的軍艦打開了日本國門,逼著日本進行走上強國之路;1945年還是美國人擊碎了日本的稱霸夢,駐軍日本,真有點宿命的味道。


當狗容易做人難

據說日本轟炸機到之前,美國都是完全知情的,只是羅斯福為爭取利益(美國也分主戰和避戰的),隱藏了來襲信息,但把航母等核心全部轉移(演習?演戲)了,然後……他連任4屆總統,美國大發戰爭財。


要求改變

簡單的講,按照日本軍事戰略發展,和美國之間在東南亞利益衝突會越來越激化,特別是美國對日石油禁運政策,對日本是致命的,所以1941年不招惹美國也會被美國中國一起脫死,1941年主動出擊,先發制人控制住太平洋,至少幾年內美國無法威脅日本,至於幾年後,世界會怎麼變那就不好說了。


歷史那些人和事

主要是美國當時的靖綏主席矇蔽了日本。一直以來,美國都強調美國人的美洲,美國只賺錢而不關心國際糾紛,只要有足夠的經濟利益,都不願意插手國際糾紛,就像當時英美主導的國際聯盟一樣。所以,在日本選擇北上(攻擊蘇聯)和南下(攻擊美國英國殖民地)時就做出了決定。

一是打蘇聯,已經吃過幾次虧,比如張鼓峰、諾坎門事件,日軍慘敗。

二是打蘇聯,海軍用不上,而海軍又是當時世界排名前三的軍事力量。

三是打蘇聯,一下子攻入人家本土,激起的反抗非常大,而打菲律賓、馬來等地都是美英法殖民地,輕而易舉攻下,引起的國際矛盾還不大。

四是北方沒有發現石油、鐵礦等戰略物質,而且天寒地凍不利於開採,而南方已經發現石油、有色金屬、鐵礦石,又方便開採。

即使是我,也會選擇先南後北!

沒辦法,日本,小國寡民的悲哀!野心遠遠大於能力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