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掐尖,家長焦慮,小升初民辦學校生源大戰怎麼治理?

這兩天杭州很多小學緊急開六年級家長,宣佈一條重要消息:非主城區民辦學校跨區域招生不能超過9人,超過9人學生無法獲得學籍。也就是說,如果超過9人,杭州主城區的家長執意要去非主城區民辦初中,到時候人和學籍不一致,可能會影響中考。

據報道,這幾年杭州蕭山、餘杭等地出現了很多高規格的民辦初中,瘋狂掐尖的生源大戰,從市區瀰漫到杭州周邊城區,越演越烈,有的新學校還沒開始招生,市區大批優質生源已經開始湧入。如果今年這項狠招能嚴格執行,杭州各城區民辦初中的招生,會迴歸到相對穩定的局面。

學校掐尖,家長焦慮,小升初民辦學校生源大戰怎麼治理?


杭州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招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很多地區都存在的共同問題,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都針對民辦學校的招生生源大戰,開展治理。比如,教育部明確要求公辦和民辦學校要同時招生,不得混合招生等。在筆者看來,在對民辦學校的招生,政府部門有責任規範,但是,規範必須依法治教,不能超出政府部門的職權範疇,否則,就會涉嫌民辦學校自主辦學權,也引發新的問題。治理民辦學校規範招生、辦學,需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並改革教育評價制度,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目前民辦學校招生、辦學存在的問題,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義務教育不均衡,單一評價體系強化民辦學校的“升學優勢”,從而令民辦學校受到追捧,招生陷入生源大戰。對於民辦學校的招生,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履行的監管權力,主要包括,明確民辦學校招生的時間,不得提前招生;核定民辦學校的辦學規模,民辦學校學校招生不能超過額定規模招生;監督義務教育民辦學校按公佈的招生規定招生,不得違規舉行入學考試等。除此之外,民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應該得到尊重,包括自主確定招生範圍,在某地招多少學生。為規範招生秩序,政府教育部門可要求招生學校公佈各地招生計劃,並按計劃招生,但計劃應該由民辦學校自主確定。

以此觀察杭州限制非主城區民辦學校跨地區招生規模的政策,就存在干涉學校自主招生權的嫌疑,影響民辦學校間的平等競爭,被質疑是對城區民辦學校的“保護”,也影響家長的擇校權利。從政府部門角度看,限制非主城區民辦學校跨地區招生,是為了防止民辦學校間的生源大戰、惡性競爭,但是,這也應該採取市場方式,而非行政干預手段。因為說到底,民辦學校給受教育者提供的是差異化選擇。

學校掐尖,家長焦慮,小升初民辦學校生源大戰怎麼治理?


但地方政府教育部門依靠行政手段對這一問題進行治理,也暴露出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政策遭遇現實挑戰的問題。本來,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是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又滿足受教育者選擇權的兩全做法,這也是發達國家的經驗。然而,現實之中,在我國上海、杭州等地,少數民辦學校的招生,帶動整個地區的擇校熱,民辦學校間的生源大戰更為擇校熱火上澆油。對於民辦學校帶動的擇校熱,地方教育部門也感到無能為力,由於民辦學校有資本優勢,可跨地區招生,可挑選生源,又有更靈活的辦學機制,公辦學校很難和民辦學校競爭,有的地方的民辦學校已經形成對公辦的“碾壓”之勢。

所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和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才是治理民辦學校擇校熱、生源大戰的關鍵所在。只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公辦學校、民辦學校才能多元辦學,民辦學校才能提供真正的差異化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選擇學校,不會追求升學率,民辦學校的市場競爭,也就會從生源競爭,轉向辦學特色、品質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