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

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

一、小勝靠力

相信大家對“愚公移山”的故事應該很熟悉了。

講的是北山腳下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

愚公看著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堵在那裡,進進出出實在不方便,於是便召集全家人商量,“我們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好嗎?”

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愚公於是帶領兒子孫子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嘲笑愚公的蠢,不料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真是頑固啊,頑固到難以改變。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後來,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於是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這兩座山,從此再沒有山岡阻隔了。

愚公的勝利,靠的是實實在在的一錘一鑿,沒有花哨的技巧,冬夏往返不曾厭棄,可謂是用人的力氣與自然抗衡,僅僅是靠汗水和意志鑄就的傳奇。

但是話說回來,愚公的勝利也有相當大的侷限性。

在古代戰爭裡,小兵只管打仗,作戰遇到問題了,他就會問伍長,伍長不知道,就會去問百戶,百戶會問千戶,千戶最後會去問將軍。

由此可以看出,將軍是一軍之核心,而小兵就是純靠蠻力向前衝、充當炮灰的角色。

小兵若是在某處殺死了個敵軍頭領,那就是他自己取得了個小勝利,得到的結果就是被提拔獎勵;但若是整支軍隊打勝了,那就是將軍指揮有方,於國於民都有大益處。

所以說,小勝靠的是氣力,如果想要更高層次的勝利,僅靠氣力也是不夠的。

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

二、中勝靠智

古代兵家十分贊同“兵以計為先”,而這裡計謀的實質就是鬥智,即以智慧取勝。

《史記》中,記述了田忌賽馬的故事。

孫臏很清楚,如果不是動動腦子的話,田忌的馬是斷然賽不贏的,於是出主意用一場的失敗換取兩場的勝利。

於是便讓田忌拿自己第三等的馬去當炮灰,敗給人家排第一的馬;再拿自己最優良的馬去吊打人家第二的馬,拿自己排第二的馬去戰勝人家排第三的馬。

結果很令人驚喜,田忌大獲全勝。這就說明了實力很重要,但是實力懸殊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要是有了智慧加持,即使身處不利也能翻身。

《水滸傳》裡有一段是燕青對任原的相撲描寫。

這個相撲,一來一往,最要說得分明,說時遲,那時疾,正如空中星移電掣相似,些兒遲慢不得。

當時燕青做一塊兒蹲在右邊,任原先在左邊立個門戶,燕青只不動彈。

……任原見燕青不動彈,看看逼過右邊來,燕青只瞅他下三面。任原暗忖道:“這人必來算我下三面。你看我不消動手,只一腳踢這廝下獻臺去。”任原看看逼將入來,虛將左腳賣個破綻,燕青叫一聲:“不要來!”任原卻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脅下穿將過去。

……大漢轉身終是不便,三換換得腳步亂了。燕青卻搶將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襠,用肩胛頂住他胸脯,把任原直託將起來,頭重腳輕,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獻臺邊,叫一聲:“下去!”把任原頭在下,腳在上,直攛下獻臺來。這一撲,名喚做鵓鴿旋,數萬的香官看了,齊聲喝采。

《水滸傳》中這段描寫使我們明白,中國古代的相撲與日本現在的相撲是有不同之處的,這便是,不完全是靠身材、靠力量取勝,還要用智慧、用技巧。

燕青身材比不得任原,但卻三下五除二把任原打倒在地,這說明蠻力在智慧面前並無立足之地。

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

三、大勝靠德

長勺之戰前,曹判求見魯莊公,問魯莊公所認為可以一戰的三個條件。

其中第一條“衣食所安,必以分人”,因其恩惠所加,只在貴族,未及於民,所以曹判反對。

第二條“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只對天地神靈誠信,仍未及民,亦不足以戰。

只有第三條,“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乃是為民辦好事,曹判認為這才是可以一戰的先決條件。

曹判論戰,他並不與魯莊公討論戰士數量、武器裝備,又或是戰鬥的具體謀略,而是著眼於統治者的仁德。

有了德,民心才會向背,所戰才能獲勝,畢竟“無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長勺之戰,魯國能以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齊國,就在於統治者的德行。

孔子也常說“為政以德”,只有把“德”重點突出,希望達成的政治軍事目標才能順利達成,“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也是指日可待了。

以德服人,以德取勝,方是上上之法。

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全勝靠道

四、全勝靠道

老子《道德經》裡面的“道”,指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和規律,它都能與萬事萬物都構成關係,一通百通,以至於達到融通萬物的境界。

只有氣力,行事易魯莽激進,或有顧此失彼之患。所謂“蠻力不如巧力”便是此意;

只有智慧,雖能看破大局,胸有成竹,但是缺少行動力;

只有道德,做事會偏於軟弱無力,有了精氣神但沒有主心骨。

這就啟示了我們,若想要大獲全勝,“道”,其實是德、智、力之和。但這裡要注意的是,“和”不是簡單相加,而是相互補充,相互呼應,相互融通。

《孟子》中有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裡的“人和”無疑是最重要的。

但是孟子提出的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影響事業成敗的因素,只有都具備,“域民”“固國”和“威天下”方可成為有可能實現的政治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