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首發於唐集客得)大唐史上,玄奘在被戲劇化之前,也並不是電視劇裡的那麼娘炮。

玄奘從29歲出國,31歲時到達印度中部佛學名院那爛陀寺留學,之後幾乎遊歷了整個印度的大小國家(印度長期分裂),在44歲那年開始踏上回國旅程,46歲時回到了長安。

這一場出國旅行兼留學耗時17年路過了當時的130多個國家,如果他真有通關文牒,上面一定蓋滿了簽證。(其實他是無照偷渡)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在那個人均壽命不過40歲的時代,僅僅這次旅行就耗費了一個人的半生。

玄奘這次旅行就宗教朝拜之旅來說意義偉大,但是對普通人來說,卻不值得模仿,我們看看地圖就明白了,繞了不知道多少彎路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唐僧為什麼繞路?

這其中有幾條重要原因,有些人想當然的覺得是因為青藏高原太高走不過去,但其實古代去印度至少有三條陸路,其中最短最方便的路線就是翻越世界屋脊,路過拉薩的“蕃尼古道”,玄奘走的那條先到中亞再向南的可以說是三條道路里最遠的。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蕃尼道:經過唐蕃古道再向東南在吉隆出藏就可以到達尼泊爾

直到玄奘離開唐朝後13年,文成公主嫁去吐蕃和親,唐朝人才知道可以經過吐蕃去天竺,比原來繞路中亞節省了幾倍距離。玄奘回來以後唐朝與天竺的外交基本都是走這條路居多。

但可惜的是,在玄奘出發的唐朝初年,唐朝人並不知道這條路線的存在,唐朝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天竺的確切位置。甚至在唐朝滅亡後出版的《舊唐書》中,抄錄者還是照搬舊資料,以為天竺位於帕米爾高原西北的中亞地區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甚至更早的隋朝也犯這個錯誤。隋煬帝曾經派人前往西域(中亞)尋找漢代史書裡記載的各個國家,可找遍了西域(中亞)卻找不到天竺------找得到才有鬼了。

說起來這也很讓人感慨,因為在遠在比唐朝建立前700年,漢朝人張騫就在中亞發現當地有云南產的麻織物---據說是中亞人從印度採購於蜀人商販之手。一直到漢末三國時期甚至晉朝時期,中國的絲綢一直暢通無阻的從成都開始一路南行到雲南,再到印度,最終到達羅馬。(這就是第三條路)

甚至從有些考古證據來看,遠在商朝中晚期的三星堆文明時期,中國就與印度有了交往。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中印確實一直是兄弟,甚至比歷史還早

漢代人就知道的地理知識在南北朝時期被遺忘了,直到唐朝建立後才逐漸找回來。

我們現代人有個錯覺以為知識和文明一旦進步,就不會消失,所以一代必然比一代強,但其實這是個錯覺。

新西蘭東南方有個查塔姆群島,這裡的居民只有兩千多人,他們在一千多年從新西蘭北島中移民到這裡,由於地理隔絕,他們忘記了造船技術,也忘記了種植技術,退回到狩獵社會,由於地域狹小,為了保證獵物不被採光,他們自行採取閹割節育的方法控制人口,島上的各個村落通過談判組建了和平聯盟。最終實現了社會和自然的和諧------以文明倒退的代價。

然後在一千年後被幾百名拿著金屬武器的毛利農民征服,毀滅。 這一切發生在1835年。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漢末的中國,羅馬崩潰後的歐洲其實同樣經歷了這種文明的倒退,知識被遺忘的過程。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還是接著講唐朝與印度的故事。

玄奘在印度時,與當時中印度強大的摩揭陀國有了交往,在他的影響下,這個北印度強國向唐朝派遣了外交使者,而唐朝也派遣使者回訪,走的就是最短路線——蕃尼古道。使者名單裡有一個名字我們要注意下——

王玄策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王玄策一生最高不過是 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在唐朝的三十級官品級裡不過是第14級,只能算是中級官員。但他做下的事情,卻讓千年後的今人瞠目結舌。

由於與印度之間隔著一個當時和唐朝友好的吐蕃,所以唐朝和印度摩揭陀國的交往基本是友好的互致禮品和商業合作

。王玄策在第一次唐朝使節團中是副使,在第二次中就成了正使,結果就是這一次,出了事。

摩揭陀國發生了政變,原先的國王死去後沒了繼承人,於是各個地方軍閥混戰一團,其中一個叫“阿羅那順”的軍閥看上了王玄策攜帶的各國特產貨物,很不講臉的企圖打劫,王玄策的使節團總共才30多人,於是全軍覆沒,全部貨物被搶,只有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逃走。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可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就在於它的人才實在太多,冷不防的就冒出來一個,原本籍籍無名的王玄策沒有逃回長安,而是直接向唐朝的盟國吐蕃,泥婆羅求援,這些國家也非常熱切借給他精兵八千。

大唐的報復開始了。

王玄策搖身一變,從外交官變成將領,帶領這八千精兵進攻有數萬人的阿羅那順,三天內就攻取了對方的茶博和羅城,斬首三千,溺水死亡的叛軍過萬人,阿羅那順逃走——聚兵——再戰——再敗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數次之後,阿羅那順和其王妃,王子及一萬二千人被俘,各種牲口繳獲三萬匹,向王玄策率領的吐蕃軍投降的城鎮有五百八十座。印度其他鄰國也普遍被震撼,紛紛送上牲畜,弓,刀,地圖等表示友好,甚至還因此接納了唐朝國教老子的畫像供奉。

王玄策帶著大批各國禮品,隨從,俘虜,把阿羅那順從印度一路帶回長安。

唐太宗李世民略帶調侃的對阿羅那順說:

“這人啊,眼睛耳朵喜歡美色音樂,嘴巴鼻子沉溺於美味,都是敗德之源啊,你要是不劫持我的使者,今天又怎麼會在這裡?”

千年前揚威於異域的中國人——大唐也有“戰狼”精神

這件事還有一個不那麼光彩的結尾。

王玄策帶回來的不少奇珍異寶外,還有些能人異士,其中有一位天竺方士,名叫那邇娑婆寐,自稱已活了200歲,有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十分高興,“太宗深加禮敬,館之於金飈門內。造延年之藥,”希望能得到“不死藥”

李世民令兵部尚書崔敦禮監督煉製“不老藥”“發使天下,採諸奇藥異石,不可稱數。”花了年把時間才煉成,但李世民服用多粒後,根本就不見療效,後來只好把那邇娑婆寐放回了印度。李世民於虛52歲那年死去,一般認為是慢性中毒。

所以王玄策立下大功卻只升到朝散大夫也很好理解了,李世民的死和他脫不開關係,再加上在接任的高宗對西域不死藥也有濃厚的興趣,於是王玄策雖然沒升官也沒被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