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對它如此恐懼,又難以克服?

“啊!!!!!!!!”

幽閉恐懼症的人突然發現自己不小心獨自進入了一個幽閉性質的小空間,會發起恐懼的尖叫或者難以自制的顫抖。

惡作劇的男孩子把毛毛蟲放在女孩子的手中,女孩子會驚叫著甩脫手上的毛毛蟲,甚至被嚇哭。

我為什麼對它如此恐懼,又難以克服?

有些人會對某種特徵的對象或某類場景產生強烈的恐懼情緒,它難以自制。那我們為什麼會對這種特定的對象或場景產生恐懼呢?

恐懼的形成

當然,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黑暗沒有傷害過小孩子,他們卻本能的害怕身處黑暗?對這一問題,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過“集體無意識”理論,他認為人類除了在嬰兒早期會因為個體的本能體驗、模糊的知覺和經驗形成一種個體無意識外,人類祖先遺留下來的生命痕跡,也會在現代所有人類找到一種普遍性的存在,這就是“集體無意識”。黑暗對於古人類來說,是一種致命的要素存在,一到夜裡,猛獸出動,古人類是無法在這種黑夜的環境中與猛獸抗衡的,直到人類學會了生火,用火光驅走黑暗的兇惡,但源於黑暗的恐懼體驗已經一代代的傳遞給了後世子孫。

行為主義流派則認為人類的心理發展和行為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其中代表人物華生受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他相信狗能通過訓練形成條件反射,人類的心理和行為也同樣可以,於是他通過一個著名實驗向人們展示了嬰兒是怎樣對特定事物產生恐懼的。

我為什麼對它如此恐懼,又難以克服?


小阿爾伯特實驗

1920年,華生及其助手取得一位母親的同意,把自己9個月大的兒子阿爾伯特帶到了華生的實驗室。開始華生及其助手把一隻小白鼠放在他身邊,小阿爾伯特一點都不害怕,跟小白鼠和平相處,突然研究者用錘子在小阿爾伯特的腦後敲響一根鐵軌,一聲巨響把小阿爾伯特嚇一哆嗦,表現出了害怕的神態。

等他慢慢淡忘這個經歷後,研究者再次將一隻白鼠放在阿爾伯特的面前,他好像看到了一個特別新奇有趣的玩具,伸出手去抓它;就在他的手碰到白鼠時,他的腦後又響起了鐵軌敲響的聲音,他被嚇得向前撲倒和哭泣,反覆幾次之後,阿爾伯特已對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懼條件反應,只要“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後來進一步的實驗表明,小阿爾伯特逐漸對其它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狗、皮大衣、絨毛玩具娃娃。

實驗停止1個多月後,在沒有任何鐵軌敲擊聲音的環境下,小阿爾伯特一樣保持了對老鼠和一切毛乎乎的刺激都感到害怕的心理和逃避行為。

系統脫敏法是建立在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通過劃分焦慮等級,用放鬆的方式,逐漸削弱外界刺激事物與個體內在焦慮、恐懼體驗的聯繫,讓個體不再對特定刺激物敏感從而產生病理性反應。

滿灌療法與系統脫敏法正好相反,它不是通過讓個體運用放鬆方式逐步削弱對外界刺激事物的焦慮和恐懼體驗,而是一下子將最強烈的恐怖和焦慮刺激呈現在個體面前,並設法使個體堅持處於這種強烈刺激的場景過程中一段時間,以此消除由這種刺激物引起的恐懼和焦慮反應。

我為什麼對它如此恐懼,又難以克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