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近年來,盱眙縣肉鴨養殖發展迅猛,番鴨已成為主要的肉鴨養殖品種。採用網上平養是番鴨養殖的主要方式,但是飼養過程中,由於鴨的消化道比較短,糞便中有機物含量高,含水量大,網上養殖的限制糞便無法及時清理,鴨糞中的有機質變質發臭,滋生病菌,產生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極易引發肉鴨呼吸道、消化道、免疫系統損傷,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誘發疾病。2016年以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畜禽汙染源的整治。發展肉鴨(番鴨)發酵床網上養殖,可以減少養殖糞汙對環境的影響,能夠較好地解決當前的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發酵床網上養殖肉鴨(番鴨)涉及到發酵床製作與管理、肉鴨(番鴨)網上飼養管理和肉鴨(番鴨)免疫和疾病防治等技術。通過前期在2戶發酵床網上養殖肉鴨(番鴨)的技術總結和之後的示範推廣,現在盱眙縣又有41戶發展發酵床網上養殖肉鴨(番鴨),推廣應用發酵床網上養殖對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1 發酵床的製作與管理

  1.1 圈舍與發酵床建設

  肉鴨舍多采用簡易保溫大棚的結構,鴨舍長100 m,寬10 m,簷高2.2 m,頂高3.8 m。舍內左右各一個發酵床網上養殖欄,每個養殖欄由一組發酵床床體組成,每個發酵床床體寬3.7 m,發酵床網床離地面1 m,兩側為高0.5 m的軌道牆,用於鋪設翻耙機行走軌道。床體與棚舍間0.2~0.3 m做水線或水槽,床體上靠近水槽處設擋水板條,減少肉鴨飲水對發酵床的影響。發酵床床體墊料厚度0.4 m,由稻殼、鋸末和益生菌等組成。

  網床可拆卸,便於清洗、消毒與翻耙機的維修。同一棟鴨舍中的兩個發酵床床體共用一個翻耙機,通過一個轉運系統實現共用。

  1.2 墊料

  墊料原料以鋸末、稻殼為主,其中鋸末所佔體積比應>40%,也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吸水性強、透氣、來源豐富的本地農副產品代替部分鋸末(20%~30%)或稻殼,如農作物秸稈、玉米芯粉、竹糠、菌渣、蘑菇渣、酒糟、花生殼、稻草等。墊料需貯存在通風乾燥處,並做好防黴措施。按照發酵床面積、厚度計算所需墊料量。

  1.3 菌種

  發酵床中添加的菌種為新一代發酵床菌種,以芽孢桿菌、乳酸菌、酵母菌、納豆菌等多種發酵床專用有益菌為主;或者新一代“反硝化-脫氮-酸化-同化吸收-解磷”發酵床菌種,以乳酸菌、反硝化細菌為主,輔助以解磷解鉀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產朊假絲酵母菌、酶製劑複合而成。菌種添加量嚴格按產品說明書使用。

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1.4 日常管理

  1.4.1 水分控制 發酵床能否正常運行的關鍵點是水分控制。溫度作為降解效果的最直觀表徵,與發酵床的含水率呈顯著負相關,即含水率過高易導致厭氧發酵,氨氣越濃,運行效果越差,因此發酵床含水率必須控制在60%~65%之間。若發現墊料含水率>65%時則需及時補充部分新鮮乾爽墊料及部分玉米粉(0.50 kg/m3),並適度增加翻耙頻率。翻耙頻率的確定決定於發酵床的含水率與其內的糞水量。

  1.4.2 翻耙 一般情況下,配備自動翻耙機的舍內發酵床翻耙頻率為 1~2次/d;但當發酵床墊料含水率過高(>65%)時,則需適度增加翻耙頻率或補加墊料。對於需要在網床式發酵床上飼養雛鴨的肉鴨養殖戶,建議前 21 d不要翻動墊料。翻耙宜在喂料後、開啟風機通風后進行,以降低舍內氨氣濃度,減少應激。若在翻耙過程中發現墊料厚度有所降低,應及時補充墊料至原有厚度,以保證發酵效果。

  1.4.3 菌種補充 根據發酵床的運行情況確定補充菌種的頻率。一般情況下,每 21 d補菌1次。添加量為首次菌種用量的一半。補充菌種的方式視墊料含水率而定,若墊料含水率在適當範圍內則可將菌種與水稀釋後均勻噴灑在墊料上,再翻耙均勻;若墊料含水率較高時則可將菌種與部分鋸末混合均勻後直接撒在墊料上,再翻耙均勻。當墊料水分正常但溫度較低時,可適當加大菌種添加量,也可補充些玉米粉以助升溫。

  1.4.4 通風換氣 通風有助於發酵床水分散失(增加溼度差)及氨氣濃度的降低。通風方式包括:第一,靠兩側捲簾的水平通風;第二,利用天窗的循環氣流通風;第三,機械性通風或強制通風,利用風機、引風機通風。利用捲簾、天窗通風的鴨舍,在非保溫季節時保持常開狀態,冬季時在保證舍內溫度的前提下儘可能多通風;對於有條件的肉鴨養殖戶鴨舍都要求安裝風機進行強制通風,通風頻率及時間取決於舍內氨氣濃度和溼度狀況,一般要求在日間喂料後間歇通風,但氣溫低的季節通風時切忌舍內溫度驟降。

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2 肉鴨(番鴨)網上飼養管理

  2.1 雛鴨的飼養管理

  2.1.1 環境控制

  (1)溫度。溫度控制是肉鴨育雛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必須做好育雛階段的保溫工作。舍內溫度隨日齡的增長可逐漸降低,2周齡末可降至室溫。1~3日齡適溫為35 ℃,3~8日齡為35~32 ℃,8~14日齡為31~28 ℃。

  (2)溼度。育雛舍相對溼度控制在55%~65%,有利於雛鴨卵黃的吸收。隨日齡增加,溼度應逐漸降低,要注意保持鴨舍的乾燥,要避免漏水,防止糞便、墊料潮溼。

  (3)密度。雛鴨的飼養密度與雛鴨的運動、育雛室空氣及室溫等密切相關,飼養密度應隨雛鴨日齡增長而不斷調整,網上養殖1周齡30~50只/m2,2周齡15~25只/m2,3周齡10~15只/m2。

  (4)光照。光照可以促進雛鴨的採食和運動,有利於雛鴨的健康生長。1~3日齡光照24 h,光照強度12 lx(或按3 W/m2計算);4日齡以後採用23 h的光照,光照強度8~10 lx。

  (5)通風。通風的目的在於排出室內汙濁的空氣,更換新鮮空氣,並調節室內溫度和溼度。

  2.1.2 飼養管理

  (1)潮水。也稱點水,鴨苗進到鴨舍適應環境溫度30 min後即可潮水,即將雛鴨放入放有清潔水的大盆內3~5 min,以刺激雛鴨儘快排除胎糞和習慣水性。

  (2)分群。雛鴨接入育雛舍後,應根據體質強弱和大小進行分群(欄)飼養,特別是弱雛要放在靠近熱源即室溫較高的區域飼養,每群以200~300只為宜。

  (3)初飲與開食。培育雛鴨要掌握“早飲水,早開食,先飲水,後開食”的原則。雛鴨飲水中添加5%葡萄糖,飲水後約2 h就可餵食。

  (4)飼餵次數。初生的雛鴨喂料要少喂勤添,每次喂料不能太多,以防變質,隨著雛鴨逐漸長大,逐步過渡到定時定餐。

  (5)保健與免疫。針對不同的季節以及社會養殖大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保健免疫程序(表1)。

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6)擴欄。鴨群在第5天左右,可第一次擴欄,擴欄速度根據鴨群的密度及季節而定,夏秋季相對快些,冬春季節則慢些。

  (7)安全生產。加強安全生產意識對保證鴨群安全生產尤為重要。主要是防火、防煤氣、防重大疫病、防各種應激意外等。

  (8)衛生消毒。衛生消毒包括清掃、水衝、洗刷等,這些措施可清除大量病原微生物。

  (9)適當淘汰。應當適時淘汰健康狀況差、生長不良的鴨,對生長稍微不良的弱雛,應選出分開飼養、精細護理,使其追上生長良好的鴨,淘汰率一般不應超過0.5%。

  (10)斷喙剪趾。正常情況下,在12日齡對鴨只進行斷喙,35日齡進行剪趾。斷喙的目的是防止鴨群啄毛以及不必要的飼料浪費,剪趾是防止被番鴨腳趾傷害。斷喙剪趾前後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3,飲水中添加多維以減少應激。

  2.2 中大鴨的飼養管理

  從育雛舍移至中大鴨舍(分段擴欄)時,應降低飼養密度,改喂營養水平較低、粒度較粗的中大鴨料。

  2.2.1 過渡期的飼養

  (1)飼料過渡。20日齡開始逐漸過渡成中大鴨料。轉料有3 d的過渡期,使鴨群適應新的飼料。轉料時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中草藥和抗生素,減少腸道疾病的發生。

  (2)調節溫度。寒冷季節,自然溫度與育雛末期的室溫相差太大(一般超過3~5 ℃),中大鴨舍應在開始幾天適當增溫,逐步過渡到自然溫度即可。根據天氣情況,靈活調整保溫與通風。

  (3)轉舍。轉群前必須停料3~4 h待鴨群空腹後方可運出或趕出。

  2.2.2 飼養管理要點

  (1)日常檢查。每天早晚檢查鴨群精神狀態、採食量、飲水量、場地糞便和鴨舍環境等情況。

  (2)採食和飲水。中大鴨一般自由採食,每天喂料2~3次,嚴禁控料。

  (3)環境衛生。加強舍內清潔衛生管理,注意加強通風,保持舍內清潔乾燥。

  (4)飼養密度。隨著日齡增加,要不斷降低密度,以滿足中大鴨不斷生長的需要,到上市前逐漸降低到合理密度。

  (5)分群飼養。按大小強弱分群,將體重較小、生長緩慢的弱鴨集中餵養並加強護理,使其生長髮育迅速趕上同齡鴨,不至於推遲上市。對於殘次病鴨應儘早淘汰,以免浪費飼料。

  (6)防暑降溫。在炎熱的天氣下,運動場應多設置水盆,讓鴨濺水洗身,或者安裝噴霧設備直接向鴨身噴水。鴨舍兩邊搭設遮陽棚加強綠化(種樹)等。舍內安裝風扇,加強通風。飲水中可添加維生素C、小蘇打等緩解熱應激。

  (7)停藥。育肥好的肉鴨適時上市,上市前7 d,應按藥物使用規定停喂一切藥物。

  3 數據對比分析

  3.1 肉鴨(番鴨)發酵床網上養殖與非發酵床網上養殖圈舍氨氣濃度對比

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採集發酵床網上養殖和常規(非發酵床)網上養殖肉鴨(番鴨)戶同期飼養的不同周齡階段圈舍氨氣濃度數據(表2)。由表2可見,發酵床網上養殖整個養殖週期氨氣濃度前後變化不顯著(發酵床翻耙通風后數據),非發酵床養殖整個養殖週期氨氣濃度隨著肉鴨(番鴨)日齡增長、產糞量增大而逐漸增加。經過對氨氣濃度記錄數據分析,發酵床和非發酵床在1~3周齡,發酵床網上養殖(還未進行正常翻耙)和非發酵床常規網上養殖兩種方式氨氣濃度差異不明顯;3~6周齡,兩種養殖方式氨氣濃度差異明顯;6周齡至出欄,兩種養殖方式氨氣濃度差異極明顯。

  3.2 肉鴨(番鴨)發酵床網上養殖與非發酵床網上養殖生產性能和效益對比

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分別採集6~10月份同期飼養出欄的發酵床網上養殖和常規(非發酵床)網上養殖各11戶的養殖生產性能數據(表3),通過表3數據可以看出,發酵床網上養殖有一定的生產性能優勢,只利(每隻肉鴨利潤)相對高,只藥(每隻肉鴨用藥)相對減少,還降低了糞便對環境的影響。由此可見,發酵床網上養殖經濟、社會效益明顯。

發酵床網上養殖對肉鴨圈舍環境與生產性能的影響發酵床養鴨

  3.3 小結與討論

  當前保溫大棚飼養肉鴨多為自然通風,對比採集的氨氣數據受通風情況影響不夠精確,通過採用相同時期、相似棚舍條件的兩種養殖模式氨氣濃度數據,基本能反映出各自氨氣濃度情況。綜合分析,在寒冷季節、相對密閉的養殖環境下,發酵床網上養殖相對於常規(非發酵床)養殖減少氨氣等有害氣體的優勢更加明顯,生產性能提高和效益增加更加顯著。

  (1)王遠孝等研究發現,發酵床養殖能改善舍內和周圍環境。發酵床網上養殖的鴨舍空氣中的氨氣味道和其他廢氣明顯低於沒有使用發酵床網上養殖的鴨舍,不僅提高了鴨群的健康度,而且還降低了鴨舍內廢氣對鴨舍周邊環境的影響。

  (2)發酵床養殖解決了鴨糞處理難的問題。常規網上養殖的鴨糞由於含水量較高,需要進行堆積發酵,晾乾。每養完一批鴨需要清理一次,不僅增加了勞動量,而且還對周邊環境帶來了影響。發酵床網上養殖的鴨糞經過益生菌的發酵處理,轉變成了可以直接使用的農家肥,養殖7~8批次鴨才清理一次,不僅降低勞動力,同時經過益生菌發酵過的鴨糞可以方便地全部轉移到農田施用,避免向外界環境排放糞水造成汙染。

  (3)發酵床養殖有效解決了鴨舍內蒼蠅多的問題。

  (4)發酵床養殖降低了冬天的保溫費用。

  (5)發酵床養殖能提高番鴨的生產性能。發酵床網上養殖改善了鴨舍內的空氣質量,番鴨的健康成活率、生長速度、生長均勻度和飼料報酬都得到了提高。

  (6)林勇等研究表明,肉鴨發酵床養殖技術基於控制糞便排洩與汙染,追隨自然農業理念,無沖洗作業,低排放可緩解養鴨場的環境汙染問題。屬於生態養殖新技術,能較好地解決肉鴨規模化養殖與環境保護、產品安全性之間的矛盾。發酵床網上平養可提高肉鴨的成活率、飼料報酬,改善舍內外環境。研究並推廣肉鴨發酵床養殖技術,將為農村養殖戶提供新的肉鴨養殖模式與技術支撐,也可減輕肉鴨養殖業給農村生活環境帶來的壓力,實現農民增收和肉鴨養殖業生態、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