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明治政府用清朝賠款讓小學生免費入學,家長為何不領情?


洋人到了日本之後,發現了一件讓他們驚異的事。宗澤亞在《明治維新的國度》裡寫到,“幕末日本民眾的識字率達到 60-70%,而當時的歐洲民眾識字率僅20-60%,法國甚至未滿10%。日本教育普及程度之高,令發達的西洋諸國驚歎不已”

然,從幕府手裡奪回權力的天皇並不滿足於此。因為識字率高僅指能讀“故事會”和“知音”之類通俗文學的人多,但一個國家要騰飛,還得有大量受過系統教育的人才。本圖為明治初期一所學校。校門上“三島黌”三字是朝廷重臣三條實美所題。

明治四年,文部省設立,1872年,學制公佈……明治政府的重要任務,就是提高小學的入學率。因為這是最基礎的。

但進展卻總是不如人意。

按宗澤亞書中所寫,儘管到了1900年,明治政府用甲午戰爭中清朝的賠款,“對全國入校小學生實施學費全額免除制度”,卻並未增加多少貧困家庭的子女的入學率。

顯然,這種舉措對佔當時很大比重的貧困家庭的父母吸引力並不大,他們並不領情。原因何在?

原因其實很簡單。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農民的孩子要幫著幹農活。他們是家裡正正式式的勞動力。他們考上大學的幾率有多少?所以,讀書,無用啊。但明治政府為增加入學率,甚至“採用威脅強制手段,迫使學齡兒童入學”。

到了大正四年,日本全國小學的入學率,終於超過了90%。從設立文部省到小學入學率90%,花了4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