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在潮汕習俗中角色,處處可見雞的蹤影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雞與“吉”諧音,是陽性的象徵,人們認為太陽的升落與雞有關,雄雞一鳴,太陽驅散陰霾。在潮汕地區,雞更是備受人們推崇的“吉祥物”,在潮汕人的人生禮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處處可見雞的蹤影。

雞在潮汕習俗中角色,處處可見雞的蹤影

擺燈雞

在汕頭金平西隴村,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舊年有生男孩的人家都要在本村的大宮前的空地上擺燈雞,稱為“還燈雞”,祈求新生孩子健康成長。

“燈雞”是選用一隻較大的生雞,經過蒸熟後,在其頭上和頭兩邊插上紅花(石榴花)、彩花,有大朵也有小朵,甚至有帶漂亮的耳環、耳墜,並在其全身點上紅點。

生男孩的人家還需準備不少於12個用面做成且為粉紅色的“豆心粿”和一些紙錢。

在下午1點左右,在本村“老人組”的帶頭下,生育家朝大宮齊拜,誠心感謝神靈賜予子孫,祭拜時間大約持續一個小時左右。

雞在潮汕習俗中角色,處處可見雞的蹤影

咬雞頭

潮汕潮語區的成人禮,不論男女都在15歲(虛),稱“出花園”。在這一儀式中,雞的角色不可或缺。

“出花園”這一天,會有隆重的祭神儀式,供品中最重要的一道就是雞,當事人頂禮膜拜之後,會在家中招待客人,以雞宴客,客人啖雞肉、啃雞骨,卻萬萬不可動雞頭。

這一天的宴席上,“坐大位”者是“出花園”的人,“咬雞頭”者也非他莫屬,當事人拿起雞頭,真吃也行,象徵性地咬一口也可以,反正此舉必不可少,蘊含獨佔鰲頭之意,也寄寓大人對其日後飛黃騰達的希望。

雞在潮汕習俗中角色,處處可見雞的蹤影

帶路雞

在揭陽一帶,那家女兒出嫁了,在新娘出嫁的當天,孃家要派一個小舅子備好禮品前往男方家,當中就有一對“帶路雞”

。女方孃家事先要選購一隻健壯、即將下蛋的母雞和一隻剛會啼叫的公雞。

到女兒出嫁這一天,父母再扯兩條九尺長的紅繩,一頭綁住母雞的腳,一頭捆住公雞的腳,然後裝在小巧玲瓏的雞籠裡,由小舅子帶到新郎家。

其用意是預祝新婚夫婦和睦相處,恩愛到老,能繁衍生殖,傳宗接代,並讓新娘不忘回家的路。還有一種寓意是,雞有五德(文、武、勇、仁、信),象徵今後為人之婦須效法雞德,而那九尺紅繩則隱喻長久之意。

祭祀雞

無論是拜神還是祭鬼,供桌上不管是“三牲”或是“五牲”,別的“牲”可用其他代替,如各種淡水魚(鯉魚不作牲)可用海魚替換(拜神用墨斗魚;祭鬼可用魷魚或墨斗魚),而雞則不得代替,且必擺在中間最顯眼的位置,以示“頭銜”。

雞在潮汕習俗中角色,處處可見雞的蹤影

新中國成立前,饒平蛋家人病故多實行水葬。做“頭七”時,需用活雞一隻,以繩子系其腳,放下海里遊一圈,叫做“引魂”。此後,又將死者生前穿的大衣張於竹竿上,在大衣中間倒吊白公雞一隻,等雞啼時將雞放下,然後親屬子女一齊跪拜,這一儀式叫“返魂”。等做完“滿七”(即7個7天)後,便將大衣降下焚化,同時殺雞,而雞要保持原骸,以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雞在潮汕習俗中角色,處處可見雞的蹤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