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中年危機,是心態不好

你不是中年危機,是心態不好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聽到太多人對我談危機感。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危機感。

雖然都是人生那點事,但中年人的焦慮和危機感明顯更深重,這種深重來自於無法逃避。

人在年輕的時候,痛苦也有很多,學業、交友、前途,甚至合不合群都是一個讓人焦慮的原因。

但那種痛苦,可以轉移,可以藉由酒精的作用,讓人重新振作。因為年輕就是希望,一切都來得及,“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會原諒的”。

中年人的壓力,讓人無處躲藏。

你是家裡的頂樑柱,不可以示弱,沒法任性。

內心,卻發現怎麼會有那麼多解決不了的問題,並且自己已經不能像年輕時候那樣樂觀,任憑多少酒精麻痺也能清醒地認識到,未來不會變得更好,身體只會每況日下,事業也不會再上一層樓。

有中年危機並不奇怪,我只是驚奇於,有此類焦慮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許多剛剛30歲的人,對我說,他有很嚴重的中年危機。

這種焦慮真的是中年危機嗎?

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來源是工作、生活的壓力?還是自己承受力太差?為什麼這種危機越來越年輕化?

你不是中年危機,是心態不好

中年危機的核心是無力感。

有人家庭壓力太大。一個月掙8000,房貸就花去3000。家裡上有老,年老病多,需要照顧。下有小,要麼進入青春期叛逆,要麼學業需要操心。老婆也沒個好臉色,嫌棄他掙得少。

工作上很難有進展,上升無望,下面又有一大波肯拼命又有頭腦的年輕人在虎視眈眈盯著自己的位子。

改變無力。學習能力不如年輕人,接受能力也變差,不幸進入了一個夕陽行業,想要轉行,卻感覺比登天還難。

就這樣混著,看不到多大的希望。每天都戰戰兢兢,自己業績不行,有可能是被公司淘汰的首選。

他覺得窩囊,卻也無可奈何。

你不是中年危機,是心態不好

這種無力感,在電影《American Beauty》裡,介由男主角萊斯特表現得淋漓盡致。

萊斯特是一個平庸的中年男人,社會地位一般,妻子比他掙得多,比他強勢,他內心壓抑,卻找不到適當出口。叛逆的女兒鄙夷他,甚至恨他。

他像一具行屍走肉。

女兒同學的青春氣息和她表象的誘惑,讓他的男性自尊得到復甦。無論是她沒有閃躲的眼神,還是女孩之間關於性的討論,都像飄蕩的玫瑰花瓣,撩撥喚醒他死去的自尊和生活。

他意識到不僅僅要活,還要生活……。

於是他中年叛逆。

他用了普通人面對中年危機的方式:辭職、買車、意淫年輕姑娘。

彷彿這些都是可以內服外用的藥丸,吃下就能化解生活中需要面對的千瘡百孔。

而現實,是終究要面對的。

直到死去,他剛剛捋順了心裡的各種渴望,大概明白瞭如何度過餘生,卻已來不及的時候,他的心一直像影片中的塑料袋,在風中飄蕩。

你不是中年危機,是心態不好

現實中的他們、電影中的他,都是因為事業生活均慘淡,所以有中年危機。

那麼,事業不成功、家庭壓力大,是中年危機的根源嗎?

並不是,很多活得看起來很風光的人,一樣經歷著中年危機。

因為中年危機,還有非常可怕的一點是,突然有一天,曾經不可一世的我,發現,我只是個普通人!

這太讓人喪氣了!

年輕時候,他們奮力追求物質,拼命掙錢,一心想著出人頭地,現在發現,外人看來,倒是積累了一點財富,而其實,生活的質量並沒有真正提高,以前怎樣生活現在依然怎樣生活,內心的虛無感非常強烈,不瞭解人活這一輩子是為了什麼?

V是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一年能掙不少。我們說你財務自由了,可以提前退休了。

他嘆口氣:財務怎麼能自由?對於我們這樣的中產階級,錢永遠都是不夠不夠的啊。

車子——身份的體現!房子——不買大的,孩子怎麼住?孩子的教育,跟不上的話,可是要後悔後半輩子的!

這些物質,需要多少財富來支持?沒有上限。

當你到達一個階層,就要有相應的財富來供給這個階層需要的物質。

而自己,在這個階層,顯得那麼普通。

所以,財富總是不夠。

他的理想,是45歲退休,環遊世界。而他離這個年齡只剩3年。

現在看來,理想這個詞太奢侈了,和現實比起來,太不值得一提了。

如果年輕人較量的是起點和社會階層,中年人較量的則是家庭和社會負擔。

V說荷爾蒙沒了,多巴胺不分泌了。人到中年,突然發現,人生好像特別無趣,沒有了目標。

高曉松笑稱:“沒到四十歲的時候,以為‘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到了四十歲就想明白了,之前不懂的就能懂了。等到了四十歲後,發現‘不惑’的意思是你不明白的事都不想明白了。”

你不是中年危機,是心態不好

如果說40歲左右的中年人感覺到無力、平庸、思考不出人生的意義,那麼,那些叫著有了“中年危機”的年輕人,他們的危機感來自哪裡?

來自他們收穫一些,比如事業、金錢、感情,但同時,也感受到這些東西帶來的壓力。

蕭伯納說:人生的苦悶有二,一是慾望沒有被滿足,二是它得到了滿足。

人是永遠不會滿足的,越是走在變好的路上,反而越是不安和痛苦。

年輕的“中年危機”者們,正是這樣,他們有了一些資歷和資本,害怕失去,想要握緊它。

準確來說,他們的危機感是壓力,其實也是動力。

你不是中年危機,是心態不好

中年危機,說到底是心態危機。

並不是每個中年人都一定會經歷的,也不是有了危機感就無法克服的。

“中年危機”的原因就在於缺少內心的整合,通俗地說,也就是缺乏個性,因而不免感覺人生的空虛。

榮格認為一個人的一生,應該儘量發展自己人格的各個方面,達到人格的和諧統一。

他認為人格有很多面,而外人看到的,往往是我們的人格面具,也就是我們願意展現給別人看的社會角色,比如一個勤勉努力的職員,一個春風得意的企業家,一個兢兢業業的教師,一個有神聖職業感的警察,一個慈祥嚴厲的母親,一個孝順的兒子等。

我們之所以帶上人格面具,是為了表現出個人好的有價值的一面,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得到社會的承認。

而只有一個人放棄自己的人格面具,才能發掘出內在的精神價值。

當人卸下了用來逢引社會的人格面具,聽從自己內心召喚的時候,他會重新變得朝氣勃勃、精力充沛,不再是按他人標準行事的木偶。

接納自己,坦然承認:成功屬於少數人,而我們是平凡的大多數。沒有什麼不好。認清現實和接受失敗的人,不是懦夫,反而是內心強大的人,是可以重新振作的人。

就像《American Beauty》裡的萊斯特,他終於勇敢做了一回自己,他辭職去做麥當勞店員,他鍛鍊健身,他憤怒,不再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終於救贖了自己的內心。

人到中年,需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