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匯

」 第一期:

問:怎樣能和孩子這種奇怪的物種和平相處?

答:不可能滴!


聲▪文 | 企鵝

而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帶來不同的崩潰體驗:

一兩歲的吃奶娃娃,你稍微怠慢他一點,他哭他吵他無理取鬧,你為了他已經身材變形,曾經也是美少女啊,現在整個兒一黃臉婆,他還沒事就理所應當地折騰你,你說你崩潰不崩潰;

四五歲要上學了吧,該懂事了吧,可是,嘿,他會說話了能走路了,也能耐了,發脾氣不是隻會哭會鬧了,還會摔東西了,今天摔個碗明天cei個盤,你說你崩潰不崩潰;

小學生了,大孩子了,情緒穩定些了,換爸媽情緒不穩定了,你說他寫個作業,為什麼倆小時了還沒寫完,你說好不容易有個假帶他出去旅個遊吧,怎麼那麼多事兒,旅遊不是放鬆,是自個兒給自個兒找不痛快;

你可能要說了,上初高中總好了吧,是,輪到他和你真正對著幹了!

父母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做朋友?

1

瞧,養娃的道路一路都不省心啊!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都是情緒的動物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美國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講的一個叫萊莉的小女孩的繽紛情緒世界。據說編劇組本來想給萊莉加入27種情緒,最後篩選了5種,分別是:快樂、悲傷、憤怒、厭惡、害怕。事實上這也是人類最基本的幾種情緒。大人有,小孩子也有,這些情緒最初的作用其實是為了保護人類自身,比如,害怕能幫助自己提防危險,而憤怒能明確地讓外界知道自己的底線,保障自己的權益。

韓雪在《聲臨其境》中

對《頭腦特工隊》的一段配音

因此,孩子“無緣無故”地情緒化,其實都有自己背後的原因:有一本兒童心理學的書,名叫《兒童與社會》,裡面講過兩個案例,一個案例是四歲小女孩每次生氣的時候,就會拉粑粑,她用拉粑粑來控訴自己的遭遇,在房間裡拉得到處都是。還有一個案例是小男孩死活不肯大便,整整一個星期的大便全都藏在肚子裡,因為想讓自己再次變成被照顧的嬰兒。

孩子,真的是神奇的物種!

別說他們了,大人自己的情緒化,仔細想想也是內在需求的一種外化:你偶爾也會突然對生活感到無力吧,工作中不順心了,回家找個茬就對著孩子爸或者孩子媽發脾氣了,有時撞槍口的剛好是孩子,於是,他就成了你眼裡“不省心的討厭鬼”。

總說要學會情緒控制,情緒控制第一步是什麼?就是接納這些基本的情緒啊。當你發現孩子“無緣無故”有小情緒了,先告訴自己:好的,他現在生氣了。然後接著就可以試著找找原因: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你可以自己觀察,也可以直接去問孩子,心平氣和地問,也許他也說不出來原因,沒關係,這個問的過程已經幫你們雙方實現了情緒對接的作用,也就是說你和孩子已經完成了情緒共振,直白了說,就是你倆產生共鳴了。

反過來,當你發現自己“無緣無故”有小情緒了,也同樣的,先搞明白自己的情緒是哪一種,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你就不會讓情緒隨意“蔓延”,“傷及無辜”,這個打個比喻,就跟了解流感病毒是哪一種,以控制它變異是一個道理。

有人說,孩子就是外星人派來毀滅地球的。沒錯,要和這種“神奇物種”和平共處,確實不容易,不過話說回來,哪個人不是從這種“神奇物種”長成現在這樣的呢?說到底,大人的內心深處也都有個長不大的“孩子”啊,所以,就讓自己心裡的那個“孩子”和你自己生的孩子,好好相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