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齊名,雖胸懷壯志,但總不被重用!

辛棄疾有“詞中之龍”的稱號,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然而,寫詞不過辛棄疾的副業。他一生渴望金戈鐵馬,保家衛國,無奈造化弄人,竟以詞流芳。然而無論他是否在意自己的詞壇成就,詞都是他生命的客觀存在,這些歷史和人民不會否認。

他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齊名,雖胸懷壯志,但總不被重用!

那麼,辛棄疾都有哪些比較英氣、大氣甚至柔情的詩詞呢?一起通過這著名的四首來了解。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他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齊名,雖胸懷壯志,但總不被重用!

公元1203年,年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重新被朝廷任用。當時,當權派韓侂冑主張實行北伐,恢復中原。辛棄疾與韓侂冑的目標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策略上,辛棄疾根據常年收集到的情報,不建議立刻北伐。可韓卻要立刻行動,辛棄疾又一次得罪了當權派。於是,便有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

在這首詞中,辛棄疾以史為鑑,既表達了對立刻北伐的擔憂,也以“廉頗”典故,毛遂自薦,期待上場殺敵。

然而,由於政見的不同,辛棄疾又一次遭到彈劾,在抗金大業中,他又一次只能扮演觀眾的角色。韓侂冑的魯莽蠻幹,造成了北伐的失敗,事實又一次打了朝廷的臉,證明辛棄疾的預判正確。

當韓侂冑終於帶著誠意請辛棄疾出山時,辛棄疾已經臥病在床。他留給世界最後的話是“殺敵!殺敵。”

2.《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他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齊名,雖胸懷壯志,但總不被重用!

公元1140年5月,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府的歷城縣,是金統治的區域。他的祖父辛贊是一個地方官,念念不忘恢復中原,隨時準備抗金起義。受祖父的影響,辛棄疾從小熟讀兵書,研習武藝,收集情報,抗金殺敵是他從小的志向。

1161年,宋金雙方風煙再起,金統治區內湧現出不少起義軍,辛棄疾聚集兩千人加入耿京領導的抗金隊伍。他介紹和尚義端加入,不想這和尚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偷走了起義軍的大印。辛棄疾判斷義端必投靠金國,隧沿路追尋,不出三日便追大印、殺義端,其英勇可見一般。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他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齊名,雖胸懷壯志,但總不被重用!

意思是:醉夢裡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進行的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時光催人老,哀嘆自己早已成了白髮人!

陳亮是辛棄疾的好友兼戰友,二人經常一起出生入死,這首詞主要寫的是他當年在山東和耿京一起領導義軍抗擊金兵,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鬥的場面,也表現了作者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的理想的悲憤心情。

辛棄疾的一生,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到了恢復中原的大業上,不管是兒時習武看兵書,還是成人後入朝為官,都是為了這一目標。“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就是說,他這一生就算犧牲性命也要為抗金復國建立功業,這充分說明了他的赤子愛國心。但理想與現實總是矛盾的,總是不盡人意的,也總是有很大差距的,儘管辛棄疾有雄心懷壯志,但是畢竟躲不過自然衰老的法則,看著自己的頭上的白髮,他禁不住生出了無限的感慨。但因為此,我們才能欣賞到如此有魄力和魅力的詩詞。

4.《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他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齊名,雖胸懷壯志,但總不被重用!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開始到江西上饒居住,並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間 ,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詞作。詞中所說的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 ,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遊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遊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詞。

這首詞中,作者描寫了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 ,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 。總之 ,“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

隨後,作者的筆鋒一轉 ,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眼前。作者因醉心於蛙聲和豐年,竟忘卻了自己早已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 ”,這深厚的藝術功底,真的是令人回味無窮。

表面上看,這首詞的內容說的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 ,層次安排也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由此,我們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中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細細讀來,我們發現,辛棄疾竟然也有非常柔情非常生活化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