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執法:“切一刀”是手段,“一刀切”是曲解

環境保護,由於帶有比較濃烈的公益色彩,所以自上而下的推動是必不可少的。國家政策頻發,“空天地”保護網絡大範圍鋪開,經濟發展方式縱深改變,各地都在快速適應新要求。

但是,拔苗助長不是初衷,將“生態發展”理念貫徹下去,獲得長遠效益才是目的。因此,面對中央傳導的治汙壓力,純粹為了考核而停工、停產、查封、取締的行為顯然是需要糾正的。

這也就是我國目前在環境保護過程中非常重視的,“一刀切”問題。早在“一刀切”這個概念出現之時,生態環境部就反覆回應,環保行動堅決保護合法經營者權益,反對“一刀切”做法。

為此,生態環境部還專門制定併發布了《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嚴禁各種“一律關停”、“先停再說”情況,強調依法、合理、科學、負責的統籌推進。簡單粗暴,既不能治標更不能治本,“關”要關得有理有據,“停”要停得合法合規,才能避免向公眾傳遞錯誤訊息。

環境執法:“切一刀”是手段,“一刀切”是曲解

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採取分類指導方式,才是加強環保監管的正確路徑。《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中也明確要求,向社會公開,及時宣傳報道,將“一刀切”也納入督察範疇。

實幹、精幹,拒絕懶政怠政,我國環境治理工作的原則一直很鮮明。在“久久為功”的旗幟下,建立科學公正的環保機制是重要且必要的。更不能讓“一刀切”行為抹消環境保護的努力,致使環境治汙的初衷被誤解。

“鐵腕”,鐵的是決心,鐵的是掃清汙染癥結的執法行動。手段是雷霆的,邏輯是清晰的,結果是驅逐劣幣,由此成為產業優化升級的真正推手。尤其是在中央環保督察以及各類專項督查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堅守本心,擲地有聲才是紮實推進環保工作的正確選擇。

要清楚地認識到,應付環保督查或者敷衍了事都是違背環保初衷的。從中央環保督察組“回頭看”重視“一刀切”問題上就能瞭解到,問題需要解決,而絕不是避免被發現,任何欺騙環保督察的行為都將被打上“嚴懲”的標籤。

這也從很大程度上證明,關於環保整改“一陣風”的說法並不可靠,嚴禁“一刀切”,嚴禁“虛假整改”,嚴禁“面子工程”等原則都將在環境執法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成為突出矛盾,突出解決。

見真章,順民意,勾畫“美麗中國”藍圖始終以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為宗旨。杜絕“一刀切”行為也能夠進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順勢掃清地方沉痾舊疾,為今後順利推進環保工作有效、高效落地鋪平道路。

所以說,人們要理性看待環保督察工作,也要理性看待環保政策落實。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都不會是完美的,修改、糾正、完善都需要經驗和時間,以部分地方的不負責行為給整個環保督察行動下定論未免過於偏頗。

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過渡的道路是漫長的,過程是曲折的,這與環境保護不能畢其功於一役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不搞“一刀切”也並不意味著就要放鬆手腕,維護企業合法經營權益的同時,嚴肅打擊環境汙染行為仍須敢於“切一刀”。環境執法有的是審慎,但絕不手軟,也就是業界所常說的,“不妖魔化任何企業,也不放過任何一個妖魔化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