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為什麼要用平水韻?

月河

古詩詞為什麼要用平水韻?這話好象不準確啊!中國古代第一部韻書《切韻》誕生於隋代,由陸法言主持編修。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增補重修,編修了《廣韻》,北宋時也進行了增補。南宋時山西平水(今山西臨汾,此時屬金國)人劉淵又進行重新編排增補,因是平水人所著,所以叫《平水韻》。這部韻書因是在前人基礎上修訂,收字更多,韻部安排也更合理,因此更為流行。

所以《平水韻》是元明清以後的事,雙宋以前肯定用的不是《平水韻》,南宋時肯定也不會用敵國韻書。

以前科舉考試都要考詩詞,當然就得統一用韻,不按韻書押韻自然就是零分了。

要說明一點的是,詩一般按《平水韻》,因為律詩較短,用韻的字絕句二三字,律詩四五字,因此要求更嚴,韻部就窄;詞的話,有長有短,用韻的字比詩要多,再者詞本身就更通俗一些,有人說詞就是格律詩詞中的自由詩,因此對押韻要求就低一些,相鄰韻部亦可通押。清人戈載根據前人通押情況,把平水韻的106個韻部合併為平、上、去十四個韻部,入聲五個韻部,共十九個韻部,是為《詞林正韻》。所以填詞的話,用《詞林正韻》就比用《平水韻》好用多了,就十九個韻部。

現在各級的詩詞學會,一般要求律詩押韻按《平水韻》,填詞按《詞林正韻》,如用《中華新韻》的話就得主動標註說明。這算不算是種歧視?不好說。

具體的說,現代普通話已取消了入聲字,學習古典詩詞卻迴避不了入聲字,特別是填詞,仄韻、入聲韻很多,很多的入聲字是常用韻腳,如:決、絕、覺、激、急、得、國等,填詞時如把這些字都放進平聲字的話,那你那詞怎麼讀都覺得特別彆扭,根本成不了韻!所以說,古典詩詞愛好者們還是要辯證看問題,初學時先用新韻,待有一定基礎後,還是要補充這方面知識,《平水韻》也並不神秘,稍加補習就可掌握。



雲卷飛山

關於古詩詞為什麼要用平水韻?

實踐的結果,當然是大大地束縛了我們的思路了。所以,我的看法是,入聲字是應該保留的。否則您讀《滿江紅》與《念奴嬌》就索然無味。題外話:我們教北方同志發入聲字,就讓他們發短促的去聲,時長讀半拍。

現在有兩種較折衷的想法,就是,詩韻與詞韻合一,保留入聲。我看過潘佛章寫的一本小冊子《詩詞讀寫》,還有就是孫正剛的《詞學新探》。他兩人觀點基本一致。也列有《韻目表》作為參考。感興趣的愛好者可自行檢索查閱。至於學習《平水韻》,不學是不可能的。不熟悉,就無法消化古人的東西。這是打基礎的問題。熟悉了自然就可以放寬。如果外出旅遊,手頭上也不可能先查《詩詞韻》然後再寫作。為免別人笑話,予先註明用《中華新韻》亦未嘗不可。

以上是個人體會,不知識者以為然否!專此,三榴 謹識。


三榴齋主



為什麼說古詩詞要用《平水韻》?為什麼?

這個問題,先可以講一下音韻的變遷,也可以不講,因為懂點古詩詞的,想必是大都具備這方面的基礎知識。關鍵是題中所問要回答為什麼要用《平水韻》?

關鍵詞:為什麼?

提示

回答為什麼,必須涉及音樂,因為詩詞是音樂文化,尤其是詞,在整個宋代裡大都是在勾欄瓦舍中推出的,更多是在夜市裡有專門搭的臺子,歌星要演唱,一者掙銀子生活,再者人們在精神有所排遣。所以,詞是為演唱用的。那時的演唱,詞的字聲與唱腔基本一致,詞的字句與樂譜標號不符,歌星是不唱的,既便費勁,又會唱砸。所以對填詞的要求十分高。今天人們唱歌,不要求詞的句子字聲與樂譜調門相諧,這就難為唱歌的了,可以說是硬唱,字聲要唱歌的人為處理好,本放開唱的,遇上平聲字的要壓著嗓門唱;本該低唱的,遇上仄聲字的不敢張口,既是壓舌,又要合齒,好不吃力啊!詩詞的樂調遠去了,如今只剩下乾巴巴的句子,怪不得一但強調詩詞必押《平水韻》,好多人就會一跳三丈高,說什麼復古啦,回到寫甲骨文啦,束縛思想啦等等,不一而足。原因在哪裡?年長的脫離太久,年勁的缺乏基礎知識。那麼,詩詞與音樂有沒有關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回答《平水韻》怎麼回事,實際上是要回答詩詞句子的聲調與音樂怎麼回事。

《三上詞話.詞論》捲上 有關章節“工尺譜與十二律呂》一節有詳細的考證,並選姜虁《暗香》曲譜轉化為今譜進行演示,其中的道理盡在其中。

這個問題涉及其它章節,篇幅多,不好附錄,加之涉嫌內容搬遷。希望諒解!這裡需說明的,《三上詞話》被一些地區和相關媒體推出,不是無緣無故的。大家清楚,其作者算啥呀?充其量自詡為黃河學者而已!(住在黃河邊,故稱。)那為什麼還有人鼓吹呢?裡面肯定有道道,信者不妨瞧瞧,作者在此等侯捱罵呢!



資料顯示

《三上詞話》是“詞壇最為系統的詞學理 論,最最為嚴格的填詞實踐,最為創新的詞學成果。”(百度百科《三上詞話》)是一部詩詞教科書和工具書。自2016年底由中國書 店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以來,全國各大網絡書城和臺灣大書城、香港大書城等均有發行,尤其是臺灣灣博客來”書局、實體店及網絡書城向全球推薦發行,並於2017年開設“
極品商品《三上詞話》超值獨家經營”專欄及活動;2017年9月,得得到“第二屆孔學堂書博會”的隆重推薦。全國近200所省以上重點大學(含港澳臺)、軍校圖書圖均有收藏 。


三上詞話作者

今人創作格律詩詞,詩一般是用《平水韻》,詞一般是用《詞林正韻》。

但《平水韻》也好,《詞林正韻》也好,都是後人根據唐詩宋詞的用韻,歸納總結出來的韻書。並非說唐人寫詩就是依平水韻。而之所以叫平水韻,是因為其刊行者金朝的劉淵,原籍在江北平水。



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7個韻部,是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廣韻》206韻部的一種略本。事實上,劉淵的版本已佚。現採用的是清代康熙年間,所編的《佩文詩韻》、《佩文韻府》、《詩韻合璧》等著的106部平水韻。



唐人所依的韻書,可上追到隋朝陸法言編的193韻部的《切韻》。還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孫愐所編制的195韻部的《唐韻》,但《唐韻》已失傳,故唐人寫詩的用韻依據尚存爭論。

而根據唐詩,歸納總結出來的韻書——《平水韻》,則是自其出版至今,最受認可的韻書。


風流三學士

這時候就非常需要一本可以供文人墨客案頭擺放,隨時都可以查找參照的“韻律典籍”,有關韻律的書,免得各行其是,壞了規矩。

平水韻,因此而應運而生。平水韻,是一本什麼書?為什麼叫這麼個名字呢?

首先,這本書現在已經失傳了,它的真跡以及不可見。平水韻,這本書的名字是因為南宋時期,一個叫做劉淵的山西平水人刊印而得名。

劉淵不辭辛苦總結了自唐朝一來各詩人大家所用韻情況,將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

之前,有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193韻。北宋陳彭年的《大宋重修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

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所以劉淵就簡化用韻把同用的韻合併,為106韻。

這就是所謂“平水韻”的來歷。不國現在人們作詩,大都依據《新華字典》,只有極少數人可能嚴格遵守水平韻吧!


閒看秋風9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