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做飯中有哪些誤區?

小豬覓食記

俗話說的好,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做飯也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日常生活中,要改善生活質量,飲食是重中之重。要想吃得既營養又健康,不僅要選擇好食材,還在於怎麼做著吃,方式要選對,如果加工方式不正確,再好的食材,也會讓營養白白流失掉。那麼,家庭做飯中有哪些誤區?

誤區(1):放鹽的先後順序不正確,好廚子一把鹽,炒菜、煮肉或煲湯的時候,出鍋前加鹽調味最合適。許多人一開始就把鹽加入了,這樣做不僅造成營養流失(如肉類的蛋白質過早凝固),菜餚口感欠佳,而且食鹽加入量會增加,人體攝入鹽量過多,會傷害身體。

誤區(2):涼鍋涼油,正確的做法是熱鍋涼油。加熱溫度過高,油容易冒煙,破壞了油的營養,油中的維生素、磷脂、不飽和脂肪酸等在高溫下不穩定,會被氧化,蔬菜中的營養也會被破壞。

誤區(3):淘米的次數太多,正確的做法淘米1到2次。許多人生怕米不乾淨,淘三四次還不放心,使勁淘米,大米的營養流失嚴重,研究發現,淘1次米,大米中所含蛋白質、脂肪和無機鹽分別會損失4%、10%和5%。可見,淘米的次數越多,營養流失的也越多。

誤區(4):菜不洗先切,正確的做法是先清洗後切。最好讓蔬菜表面的水晾一晾,接近乾的時候再切。先切菜會讓蔬菜裡的部分營養(如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流失。

誤區(5):蔬菜洗的多,做的多,隔夜隔頓吃,正確的做法是現洗現做現吃。有些人為了省事,或比較節儉,菜洗多了。切了一半用了,另一半就放著,下一頓再切再做,或者乾脆全做了剩下,下一頓吃剩飯剩菜,這樣做不利於身體健康,一方面,菜的營養幾乎流失了,或變質了。另一方面,隔夜菜含有害物質,人吃了傷害身體。

家庭做飯中的誤區還有很多,歡迎指導!


紅良talking

  • 先切菜再洗菜。很多人認為先切後洗,才能把菜洗的更乾淨,但沒有想到其實菜裡有很多水溶性的維生素,若是先切後洗,會導致很多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

  • 等油鍋過熱再放菜。不管是什麼動物油還是植物油,當油溫超過200攝氏度時,就會冒煙,此時油脂會迅速氧化,它所含的脂肪酸和維生素就會受到一定的程度破壞,但很多人就是喜歡等油冒煙再放菜,說這樣煮出來的菜好吃,其實菜是否可口美味,就是油中脂肪起的作用,但這種作法就導致油中重要營養的流失。
  • 用鋼絲球刷鍋。很多人喜歡用鋼絲球來洗碗和洗鍋,但卻不知道這種方法很難清洗的乾淨,而且很容易使鋼絲殘留在鍋上或碗裡,以及菜中,易被食用,從而增加身體分解的負擔以及其他危害。
  • 不洗鍋繼續炒菜。這裡指的是煮一道菜後不經過清洗又繼續煮另一道菜,煮完一道菜鍋的表面會附著油脂和食物殘渣,如果再一次經過高溫加熱,容易產生苯並芘等有害物質,而且殘留的食物也會被炒焦,損害人體健康。
  • 煮菜放鹽太早。鹽放的太早,易溶解到菜裡,改變菜餚口感,再者就是鹽中的有益物質容易流失,如碘,它是一種不耐熱的營養元素,若是放的過早,則會使它破壞而流失,一般情況下,是菜要煮好,準備出鍋前才放。

營養師May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